[内容要提]宝应乱针绣借鉴苏绣,巧妙地融合常州的乱针绣之中自成一体,制作乱针绣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能绣出完美的作品,制作乱针绣,也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由于乱针绣的学习难度大,现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不过,现在政府也开始重视这门民间艺术,在保护这门民间艺术方面做了很多支持和帮助。
关键词: 刺绣 乱针绣 宝应绣 艺术特点 乱针绣人像的体会
一、乱针绣的起源
乱针绣创始于三十年代,是1930年江苏常州武进的现代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女士所创造的刺绣针法。因与中国传统刺绣迥别,貌似乱针,故名。又因创始人杨守玉女士,故又称“杨绣”。杨守玉女士担任教职的学校校名为“正则艺专”,所以乱针绣还称作“正则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新绣种。杨守玉先生除擅长刺绣外,也擅长绘画,并学习西方绘画,乱针绣便是以绘画技法为艺术创作基础,将西洋绘画与中国刺绣融为一体。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所启发影响。传统苏绣中,每一针之间是紧密相接,并且呈同一方向排列,但在乱针绣中,针法长短不一、方向不同且互相交叉,并运用分层、加色的手法,使得在色彩上更为丰富。正像《常州市志》中所说:“杨守玉的乱针绣艺术是在传统的针、线、布、绷等材料和工具基础上一改以往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平针手法,以素描和油画的绘画理论为指导,借针作画。采用纵横交叉,长短不一,疏密重叠,灵活多变的‘乱针’绣刺,使绣面呈现线条自如,针松形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的特色。凡肖像、人物、风景、花卉、走兽、飞禽、静物均可入绣,尤以人物绣为最,图象逼真,形神兼备,被称作‘神针’、‘针画’”。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从此,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开了新的艺术天地,“竖立起第三块里程碑”(传记),其艺术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来制作的“针画”。以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显著特点是摆脱了一股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而是不拘教条,乱针绣的复杂与珍贵之处便是“乱”,而乱是有情理、有规则的乱,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绣者要根据自己的意向来运用线条的长短粗细、疏密深浅等变化。以“情”指挥针,以“线”表达意,情意相融。按照光和色的变化规律,以丰富多变的针线来体现作品的线条美与立体质感。乱中有细,细而多变,变而生情,从而使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乱,均符合情理与法则,让人感到乱中迸发出的活力,乱中显示出动感。
二、乱针绣的艺术特点
乱针绣是以西洋绘画为基础,注重透视变化和物质的虚实、冷漠、质感对比,用点、线、面、色及空间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绪,再加上色彩的丰富性,构图工艺的灵活性,都是传统刺绣无法比拟的。
在制作乱针绣作品时,作者要运用许多针法的变化如:十字、交叉、艹字等。当然也不排除传统针法的运用,在针脚大小、线条粗细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是让作者自己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用色、用线都不拘教条。可以纵横交叉、疏密重叠、盘旋蜿蜒灵活的变化针法来完成。画面追求主体效果,近看是绣,远看是画,画绣一体。
制作乱针绣作者还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例如在绣制人物时,因为人物年龄上有老有少,性别上有男有女,相貌和表情也各不相同,因此操作者必须要了解人体结构、骨骼、肌肉、皮肤及毛发等的特点。刺绣时掌握人物外部、内部结构的关系才能形声兼备地把人物绣好,使作品中的人物外形与动态的统一。
乱针绣还讲究一个“乱”字,追求乱的好看、乱得有理,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应该是乱中求变化、乱中求统一,列如在刺绣动物的毛发时为了避免把动物的毛发绣成僵硬、死板的感觉,在最后刺绣时应将每根丝线劈到细,顺着动物毛发生长方向运针,把动物毛发的蓬松质感表现出来。
总之乱针绣的绣法是不讲究它们的规律性,是一种技巧,见手指离开眼睛,直接听从于大脑指挥,把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内在情感,通过绣者的技巧用针法和线条表现出来的。
三、乱针绣人的体会
(一)绣人像着重在于形与神
乱针人像绣是一门独立的艺术欣赏品,绣人像难度较高,要达到形神兼备是不易之事。首创先辈杨守玉先生,在刺绣艺术理论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她认为:“善刺绣者必善绘画,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知画者刺的形就比较容易穷其神,绣的色就容易尽其变。”她主张绣者先绘画,绘画造诣越深,刺绣方法越多变化,这些主张已有一定影响。我认为:绣人像首先应以画理为基础。如:人有男、女、老、少,态有喜、怒、哀、乐,而神态也因人而异。因此,绣人像必须要了解人的生理结构、骨髓、肌肉、皮肤及毛发等的表现特性,学习掌握解剖知识。如绣人像头部,应有整体概念,理解头部的结构组成,骨架肌肉和眼、耳、口、鼻等独特构造。从而对事物才能从外表深入理解到它的内涵本质,才能对形与神更好的掌握,来表现出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例如:人像绣《蒙娜丽莎》。对这幅作品,我通过长期实践和探索,积累有以下几点经验体会:
①绣制时掌握住轮廓线条的绝对正确,用长短不一的交叉乱针直线构成,显示出线条有刚柔、腴瘠、抑塞舒快之分,这是乱针绣中用线和普通绘画中用线最不同的一点,也就是乱针绣独具的构线技术而形成整体的线条美。
②绣刺时严格掌握色彩的明暗变化和色调的统一,这方面绣与画是相同的,但画中的颜料调色,不能多层次,否则易腻,因而画中色调单纯,而乱针绣用的色线掺合法,可用多种线色错综掺合或顺序搀合,在搀合后,仍能保持原来留有的多种色彩及其明度,比画有更丰富的变化。这说明乱针绣中的色与画中的色最不相同的一点,也就是乱针绣中独具的设色技巧,能调谐成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设色美。
③绣制时是采用了多种混合、活泼萧洒的流畅针法,婉转自如、丝理转折自然,用线大胆粗犷,使之乱中有序,和顺均匀,绝不是乱加堆砌,粗细皆可,使之表现出绣面上的形象具有不同物体的质感美。
因此,我认为:由于乱针绣独具以上几类综合的美,能使整个作品取得特殊效果,尤其是绣人像造型逼真,立体感强、富丽多彩,更称得上是形神兼备,风格独特,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以上所述是然二十年多年艺术实践中的收获和见解。我认为:作为绣者,作品达到细致、逼真,并不就是技术的高标准,粗犷、豪放、写意也不就是低标准。鉴赏技术的高低,是取决于是否能采用最恰当的形式,充分而完善地体现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当粗则粗,当细则细,这样才能称得上高技术。人像刺绣艺术尤其如此。
对刺绣者来说,应不断提高技艺水平。我的体会是:提高技术的根本是在于实践,勤学苦练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技术;提高认识艺术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艺术素质、审美观点,丰富生活阅历、努力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刻意求精、繁荣刺绣技艺,才能创出适应新时代的新作品。
参考文献:
[1]陆扬<浅谈宝应乱针绣的传承和发展> 2016-01-05
[2]孙燕云<乱针绣人像创作体会> 2008-08-28
[3]朱亮亮<繁针乱修之华美——浅析国礼乱针绣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市场> 2007-10
作者简介:
邱长秀,1975年出生,江苏宝应人,工艺美术师。潜心于乱针绣的学习研究二十余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体会与风格,现任职于宝应现祝萍刺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