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讲述核雕的文化艺术价值,谈中国古代龙文化的演变,结合作品《龙生九子》讲述雕刻实践中的理论和实际经验,探讨核雕收藏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橄榄核雕 文化艺术 龙生九子 核雕刀功 收藏鉴赏
一、核雕的原料特点
核雕属于雕刻工艺中微雕的一个分支,雕刻材料多选用果核,常见材料有桃核,杏核,橄榄核,松子等。近年来核雕在文玩市场上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得益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另外与核雕原料本身的属性也有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核雕原料来源于大自然的生长。
蜜蜡,绿松石,玉石等原料属于天然的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价格越炒越贵,客观上对其雕刻发展有一定的制衡作用,核雕原料是树木的果实,每年都有采摘收获。源源不断的材料储备为核雕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果核本身的结构特点。
核的体内部有胚芽,俗称果仁,或核肉,其自身含有植物油。成熟采摘后,植物的油性从里至外慢慢滋润释放。所以陈年的橄榄核,松子或者核桃的原料颜色比新鲜的深沉。而且贮存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并且不易开裂,所以雕刻时以老料为佳。
(三)核雕的材质硬度。
果核具有硬,爽,脆的特点。我们选购红木家具是因为红木材质坚硬.不易变形。而核雕原料的硬度完全超过小叶紫檀。核雕原料不像木材一样有横向和纵向的纹理,雕刻橄榄核运刀时,向左向右或者上下平铲出来的效果一样光滑,不会因为方向不对而戗掉,而竹,木,牙雕刻时则必须顺着原料的纹理走向。因为橄榄核硬爽脆的特点,雕刻人物的眼睛,发丝等细节部位,只要胆大心细,功夫扎实,可以达到细致入微,传神。
(四)核雕的文玩特点。
我们讨论古董时喜欢用“包浆”一词,核雕把玩中,吸收人体分泌的汗液和皮肤中的油脂物质,经久的摩挲逐渐的渗透浸润,在核雕表面形成皮壳,细腻光滑,幽光沉静。并且把玩的时间越久颜色会越来越深,最终玲珑剔透,通体变红,显现红玛瑙一般的颜色,惹人喜爱,从而爱不释手。
二、核雕的文化艺术价值
核雕原料虽然没有玉石,松石,蜜蜡那么珍贵,但是经过雕刻艺人的设计,加工,化腐朽为神奇,融入了艺术元素,赋予了文化和艺术的内涵。“艺”字在汉字的起源中与农业有关,起源于劳动。在我们春秋战国时代逐渐转变为各种技能,例如“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是当时知识分子必须学习的一些基础科目。“礼”包括身体的动作(体育舞蹈)。“乐”是音乐。“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书写文字。“数”指算术。因此“艺术”两个字有很强的技能和技术意义在内。核雕时一门手工的艺术,核雕作品跟人的艺术修养和技能水平有很大关系。只要是手工雕刻的作品没有完全一样的,每件作品都是独特的。生活水平及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传统的手工艺品。橄榄核因其造型小巧玲珑,刀工精美,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备受玩家青睐。核雕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术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用核雕讲述中国故事只是个开始。不同的核雕题材赋予不同的文化,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愿和追求。核雕有文化与精神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承载着历史文化艺术气息,反映着时代和审美趣味的变化,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核雕也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味,修养,爱好,提升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想情操。把玩核雕也可以磨练人的性格,沉静人的内心,玩好一串核雕就像培育自己的子女一样需要时刻关心呵护。橄榄核把玩熟.润.透.靠的是手中日积月累的盘玩功夫,不能单单靠刷油上色。教育孩子也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把玩核雕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人的思想理念性格会逐步和谐统一。
三、核雕题材中的龙文化
作家写文章必须拟定题目,雕作橄榄核也有作品题材的问题。橄榄核雕属于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传统题材时必须有根有据。人物,动物不能凭空臆造,主管强加。我雕刻作品《龙生九子》时,查阅了许多关于龙的文字和图案资料,雕刻图谱,龙的演化史,龙的各个时期的特征等。这样设计雕刻图案时可以心中有数,胸有成竹。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希望。龙身上的许多特征在现实中的动物中都有表现,比如龙的角像鹿,龙的头像骆驼,龙颈像蛇,龙的腹部似脣腹,就是想大蛤蜊的腹部。眼睛突出似虾眼,龙身上的鳞像鲤鱼鳞。龙的脚像老虎一样有一层肉垫。耳朵像牛耳,爪似鹰有力。龙的特征集飞禽走兽,游鱼,有脚和无足的动物结为一体。人们对龙既熟悉又陌生。龙既能上天见玉帝,又会到人间下凡,帮助老百姓布雨。中华民族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生九子各不成龙。龙生九子老大为囚牛,喜欢音乐,修养很好。一般蹲于琴头,二胡的顶部常有一个龙头的形象。老二为睚眦,主要形象在刀剑的把手之处。因为他本身喜斗,嗜杀。老三名叫嘲风,平生好显,喜欢登高远眺。古代宫殿的脊上常有一排守住龙脉风水。四子蒲牢声音洪亮,受到打击时发出吼叫,铸在钟的上部,作为铜钮,打击时助其声音远播。五子狻猊,他形如狮子,喜欢烟一般出现在香炉顶上。古代许多青铜器的香炉上多有狻猊的形象。六子赑屃,俗称王八,它的特点喜欢负重,我们在古建筑中柱子下面常常看到乌龟驮石碑,就是赑屃。七子狴犴,形似老虎,它喜欢诉讼,在衙门口,官府的正堂两侧的墙上常有。八子饕餮,长着虎日齿,有一个大脑袋和大嘴,它贪吃,青铜器的器皿上常常有这种纹饰。九子螭吻,口润嗓粗,它好吞,看到古代明清以上的大殿的脊背的正脊两端往里弯着的就是螭吻。它的特点是能灭火消灾。约6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就已经有简单的龙的形象。大约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的“C”型龙,在山西出土的彩绘的龙纹陶盆的龙的形象距今4000年,这时龙的形象接近于蛇。殷商的妇好墓出土了玉器玉龙距今三千年,龙的形象已经跟我们现在的龙比较接近。到了周代已经有关于龙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周易里就有这样的记载”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时龙时灵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汉开始,龙的形象一步步演化。唐代的龙我们在铜镜上看的很多。形象有点像兽和蛇;宋代以前的龙都有兽的味道,宋以后的龙四肢强健,龙的形象开始丰满,身体扭动,有动感,有张力,给人以力量感。唐代的龙是三爪,宋以后的龙世俗化发展,老百姓接受了龙的形象,在壁画建筑中开始应用。元代龙颈部细而有力,显得生猛有力。过去常说皇帝用五爪龙,亲王用四爪龙,民间不许用龙。实际中四爪龙的形象比较多,因为龙的爪似鹰,鹰就是四爪。其实爪的数目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清代以后画五爪龙比较多。雍正时的官窑瓷器中也有三爪龙,所以实际对于龙的爪子的数目没有完全的界定。
四、龙生九子与核雕刀法
了解了龙生九子的文化,龙的演化史。雕刻时可以做到成竹在胸,心中有数,不偏主题。雕刻传统题材必须把作品的文化内涵熟读精神实质。在设计作品《龙生九子》时,我把它设计成手串的形式。手串一共十颗,一颗雕刻主题龙,另外九颗雕刻龙的九个儿子。核雕的技法有浮雕,立雕,镂空雕等。有时几种方法结合使用,为了便于作品把玩,我主要采用了双面浮雕的手法。正面雕刻龙的各种姿态形象,背面用篆书刻上了龙的九个儿子的各自称谓,篆刻的铭文使作品显得古朴庄严。我们平时所接触的资料图案结合运用到核雕中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跟写生画画一样,必须对资料进行增减。雕刻龙生九子时,结合龙的特点,以形写神,把龙的许多特征加以提炼运用,通过曲线的弯曲,造型的夸张,把龙的蓄势待发,龙的霸气龙的强健表达出来。龙的雕刻古人有留下口诀:
鼻耳似牛角似鹿,鼻翼生出两条须。
头似骆驼尾似扇,虎眼突出显威武。
身子似蛇腹似莽,劲爪似鹰掌似虎。
鳞片似鱼鬃似马,口吐火焰与明珠。
身子共有八个头,三分之一腿生出。
龙有三细脖腰尾,翻江倒海驾云雾。
龙的形态有很多,如升龙,腾龙,降龙等,雕刻的难度比较大。除了把握整体要领,在一些细节上也要加倍把握。如龙眼,龙头,龙须,龙爪,“神在眼”,”气在须”,“威在头”,“力在爪”。呈现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少不了把这些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
讲到核雕,大师们常常挂在口边的是:“刀法清爽,线条流畅,”传统技法的口诀是:
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
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
这些道理,不单单是纸面上的了解,做好核雕缺少不了严格的刀功训练。我把刀功训练概括成二十四字:
双手互应,巧中含力,核刀一体。
用力均匀,声音清爽,干净利落。
用刀纯熟时的声音应该像小鸟鸣叫一样清脆悦耳,没有阻涩的感觉。核雕基本功的训练有三个层次,递进练习。
(一)直线练习。
平刀铲直线时要求刀不出槽,不打滑,拿核的左手和拿刀的右手,互相默合默契,张弛有度,右手的中指用力,无名指好比是刹车,控制刀的进程,中指和无名指步调必须一致。直线必须深浅均匀,三角槽内必须光滑干净。核雕罗汉的头发丝常用直线来表达。
(二)“S”型曲线的练习。
基本原理跟直线的方法相同,练习的目的主要是锻炼手腕转动的灵活性,要求每两根“S”型曲线之间的距离相同,龙的胡须常常用卷曲的胡须表示龙的威武。
(三)卷珠的练习。
卷珠俗称“卷子头”,像云纹,灵芝,胡须的末端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卷珠的形状像“逗号”,卷珠要求曲线宛转由深入浅,由外而内,层层卷曲,收拢。圆珠要求完整饱满。一颗雕得好的卷子头应该像一粒水珠滴在荷叶上滚动的感觉,圆润而灵动。
纯熟的基本功是雕好作品的重要保证。雕刻龙生九子中的“饕餮”时,构图时左右要对称,在对其鼻、目、眉、角、耳、口、齿的处理时,我参照了青铜器上饕餮的纹样,在鼻梁的凹陷处,我用小圆刀多雕刻了几个层次的皱折。这样增加龙的神秘的沧桑感,龙的眼睛开相时,我把龙的眼皮尽量雕得深一点,这样龙的眼睛更加突出,突出饱满给人以威严的感觉。龙角似鹿角,雕刻中要注意角的分叉自然。根部和顶部粗细的变化,眉毛应该竖起,须发皆张,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耳朵的雕刻要把耳朵里面中空的感觉做出来,看得出一种立体的感觉。因为饕餮贪食,雕刻时嘴巴设计应该比较大,显示其恐怖贪欲。牙齿雕刻时,牙齿之间应该界限清晰,每个牙齿的正面看上去也要略有饱满的弧度,细节部分的处理最能体现雕刻人的匠心。
五、核雕的收藏中的学问
近年来,核雕的艺术和收藏价值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许多人想买而不知怎样介入。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 收藏纯手工的作品。纯电脑雕刻的作品意义不大。
(二)购买前,对核雕方面的知识多进行学习,积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不要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三)多看,少动,不急不躁,可以耐心等待,选择订购。纯手工的本工作品,每个月只有寥寥几件。价格昂贵的作品,可以让作者把自己设计图案和雕刻制作的过程进行视频录像,以便于检查作品真伪。
(四)多看工艺水平,不听忽悠。好的作品清爽整洁,干净利落,简练明快,没有乱七八糟拖泥带水的线条
(五)尽量买原创作品。真正的名家不喜仿制别人的作品,他们喜欢创作,创新。
核雕有数百年的发展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许多文化和历史的印迹。经历了复兴,震荡和繁荣的过程。我们重视这门民间手工艺的同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藏家,商家,艺人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只有这样,核雕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并且不断提高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韩欣 《中国青铜器收藏与鉴赏丛书》,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2]蒋勋 《艺术概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3]张晨光,何悦,《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北京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
陶菊英,1974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工艺美术师。师从谢才元,钟秀琴夫妇。作品注重创新开发,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实践经验,作品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级金银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