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08年11月5日《鸾凤双栖牡丹》随同另十一件缂丝华服陆续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金色大厅,其绚丽华贵的气息瞬间弥漫演播大厅,惊艳了全场佳宾。这十二套缂丝华服,把现实中生机勃发的景致配合动态的表现力,把千古绝艺化成织物上的静态生命力激活。在这十二件缂丝华服中的一件《鸾凤双栖牡丹》独领风骚,並在2010年4月18日被首都博物馆永久珍藏。北京日报2010年4月19日报道:“昨日,一件红色华服入藏首都博物馆,这不仅是该馆收藏的首件现代成衣,而且这一件轻薄衣服的织法--缂丝制造技艺已经被列入第四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 。以雍容典雅的牡丹为底,一只蓝色羽毛的凤凰点缀其间,整件衣服显得雍容华贵。这件衣服使用了目前世界仅存7种缂丝技艺,……。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极为稀少。”本文将以《鸾凤双栖牡丹》的艺术内涵,及其七种缂丝品种巧妙地结合使用,怎么让这件缂丝华服独领风骚,引领时尚潮流与高贵奢华的风向标,怎样做好做实缂丝人该做的“传承与发展"一亊,展开论说。
关键词:《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 千古绝技 传承与发展
缂丝华服《鸾凤双栖牡丹》诞生的由来
缂丝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享有极高声誉,甚至在拍卖市场大受追捧,拍出了八千多万元的天价,但作为古老历史的文化传承者的缂丝,跌宕起伏走到现在仍在面临生存还是烟灭的艰难抉择。历史上缂丝作为皇家御用珍品,长期因其养在深宫中,既使缂丝发展到改革开放的初中期,缂丝腰带大批出口日本,但`缂丝'两字对国内民众而言还是盲点,如果让这尴尬局面任其长期发展下去,一旦日本市场萎缩,国内市场又实难打开,那缂丝将会面临艰难的发展瓶颈,再金贵的传统工艺也必将面临消失的危机。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而传统工艺面临“中国式危机”的窘境下,提高缂丝的知名度,扩张缂丝的生存空间,撞出一条缂丝的发展之路,是现代缂丝人的使命。
苍天不负有心人,2008年南通宣和缂丝研制所与北京时尚品牌东北虎(NE.TIGER)时装有限公司合作,制作了一批12套缂丝华服,其缂丝部分由我研制所设计制作完成。该系列缂丝服装在“2009北京国际时装周”的第一场华服发布会上惊艳亮相,一举轰动了北京各大媒体。直至2009年11月16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刊——《纺织服装周刊》,还在评说那系列的缂丝服装,其中有一段:“王玉祥制作完成了2009 NE.TIGER华服系列的缂丝工艺部分,中国缂丝文化第一次如此完美地展现在国际时尚界面前,这也是中国奢侈文化完美旳体现。”中央电视台还多次把这一系列缂丝服装,请上各类电视节目中去。这系列缂丝服装,向社会展示了缂丝工艺的魅力及皇家艺术的风范,对大众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批缂丝华服中,有一件“鸾凤双栖牡丹” 脱颖而出, 在2010年4月l8日被首都博物馆收藏。第二天的《北京晨报》报道说:“缂丝曾作为龙袍的织造工艺,自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昨天,由七种缂丝工艺制成的‘无缝天衣’ 鸾凤双栖牡丹入藏首都博物馆,这也是首博首次收藏的当代成衣藏品。此次被首博收藏的缂丝华服选用曾为皇家御用的凤凰及国花牡丹的造型,并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金线交织,孔雀蓝点缀,雍容华贵。”《北京日报》报道的标题是“现代缂丝华服入藏首博”,《北京电视台》报道的标题为“留住濒临灭绝技艺 首博收藏缂丝工艺华服”。《南通日报》又进行了追踪报道,题为“融七种缂丝工艺于一身 《鸾凤双栖牡丹》华服入藏首都博物馆”。2010年《人民日报》如此评说:王玉祥作为传统缂丝技艺的国宝级人物登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的舞台。……与时尚结合的保护方法令他找到了古老缂丝重新生存下去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也使这一奢侈昂贵的古老工艺重新在市场中流动了起来。
《鸾凤双栖牡丹》创意思路
华服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千年演进的精点的中华民族服装。其服饰图案也必须与其相匹配。凤凰和牡丹是中国最传统的图饰,寓意吉祥如意,有荣华富贵之感,同是也是千百年来大家最喜闻乐见的两种图案。我们尊敬它、喜欢它,如按老套的表现方式,这样势必造成视觉的疲痨,没有冲击感,找不到兴奋点。在凤凰图案中我们不拘谨老套,采用少见的正面展翅,仰扬飞翔的姿态充分体现欣欣向荣那种活力。我们突出服装正面几个点,而不是整个面,这样重点更亮丽,整个面更和谐。
在用色上,整套华服以中国红为主色调,依此演变。局部给予夸张用色,尤其是凤凰翅膀的孔雀兰的使用,使整个画面的重心移到腰部,促使这套华服必然产生飘柔而又不失稳重的大气之美。
胸部,我们采用絽缂丝的技法,左右胸分别用大小不一的三片组成一朵牡丹花。正面看是两朵盛开的牡丹花,侧面看尤如凤羽一般,层层叠叠,富于层次感。这样胸部不时透出一种活力肆溢玲珑秀气之美。
背部用色温和,用雕镂缂丝法和紫峰缂丝法,使背部有一种淡雅剔透之美,使装着者更具有女人的妩媚之感。
《鸾凤双栖牡丹》工艺特点
七种缂丝技法会聚在一件衣服上,要掌握分寸,要有轻重之分。要让各种缂丝技法在服装的各个部位各有所当,主次分明,特出亮点。
腹部采用本缂丝制作方法,也有人称为宋缂丝,本缂丝是缂丝工艺的别主,它承载了缂丝演变的全过程,盛称缂丝的活化石。本缂丝那大气和雍容华贵之感,用在腹部那正面凤凰一块,恰当好处。
胸部的两朵牡丹花,由左右各三片絽缂丝组成。絽缂丝是本缂丝的支流工艺,它既有本缂丝雍容华贵之感,又充满了淋漓秀气之美。
腰部使用了引箔缂丝,引箔缂丝是缂丝的精典工艺。腰部用了金箔缂丝,使这套服装即有婀娜多姿之美,更使腰部增加了力度,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肩部是绒缂丝。绒缂丝是本缂丝与丝毯工艺的完美结合的一种缂丝工艺。绒缂丝的素地(没有花纹的地方)为本缂丝,花形是绒缂丝,这样使花形更具有立体感,更具有丰富表现力,更张扬。
领部和袖口是用金丝线,按明缂丝技法织成。这样使领部细腻而端庄。
背部用两种缂丝溶合而成,一种是雕镂缂丝、一种是紫峰缂丝的技法。画面中的银线藤蔓用紫峰缂丝技法,使藤蔓悬浮于经线上,周边没有纬面支撑。而整个画面用雕镂缂丝制作,使背部空透感更强。
这套华服七种缂丝技法还共同使用了一种技法——缂成。缂成——把缂丝衣片直接用缂的办法织出,无需裁剪。缂成已失传几百年,而今在这套《鸾凤双栖牡丹》华服上再次复现,使七大类缂丝尤如一气哈成,有天衣无缝之感,为传统技艺与时尚融合探出了一条崭新之路。从传统的传承喷薄出源源不断的灵感,毫不留情地冲击时尚的格局。
《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其历史意义与艺术的价值
缂丝技艺传承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传承之路上,代代缂丝艺人生生不息,吸吮了人间灵动之气,截取数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耗尽毕生精力注就了这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独树一帜,注就了织中之圣之美誉。从古至今,千百年来历代遗留下的缂丝作品很少,极品更是风毛麟角,少之更少,而且只有用单一品种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却在一件缂丝作品中同时出现七种缂丝技法,从欣赏品到服装饰品在缂丝的发展历程中绝无仅有。该华服的产生对缂丝研究与传承,对探索我国经纬交织技艺发展的历史,提供了极其弥足珍贵的史料。
《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制作精良,构思独特,不但打破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服饰固有的体系,並从传统工艺中寻找灵感,让这一股股思潮源源不断喷薄而出,使其华服整体设计、图案、色彩、及技法的运用都站在艺术性的高度去寻找美挖掘美,造就了这件华服不言而喻的艺术价值,被堪称当今服装中的稀世珍宝。
唱绝千古绝艺 延续当今异彩
今天我们缂丝人回溯《鸾凤双栖牡丹》缂丝华服,畅谈千古绝技,领悟寻找缂丝发展之路。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艰难,正如古人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求索”的首要是“留住缂丝技艺”,尤其是本缂丝的技艺,因为这是缂丝的根基,有了源头才能持续发展、发扬光大。要留住缂丝技艺,还要发展要提高,要拿出历经弥新的艺术品,这是更难的。在坚持与发展的同时,还要为缂丝摇旗呐喊,要宣传,毕竟缂丝久被珍藏在深宮里,是极高的奢侈品,世人所知不多,我们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并深入了解,那缂丝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才有留住的希望。这一些都是我们这代新缂丝人要做的事。我们的担子很重,一头挑着坚守,一头挑着发展,还要手揺拨浪鼓呐喊宣传。但我们相信,这份付出,一定会得来缂丝与时俱进的新的融合与发展。
用平常心寻找希望,踏稳历史的韵脚:
天苍苍,地黄黄,黄土地上起苍狼。
一道黄河贯地下,流出了华夏好文章。
我要吼,我要唱,唱给子孙听瑞祥。
乾坤转,岁月荒,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忘。
参考文献:
【1】邰藓 “何处留异彩” 尚品第八期 2012.8
【2】 段文学 “宣和缂丝:传承`本'文明”文化月刊2015.
【3】童文娥 "缂丝风华:宋代缂丝的成就与表现"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王玉祥,男,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南通市非遗传承人。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