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精美的缂丝作品与时下缂丝在国内受到的冷落之间极大的落差,让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至今天,已经不仅仅是缂丝这一个行业出现与时下生活脱轨的现象,这种现象具备普遍性。如何让传统工艺做到‘文化自觉’和‘经济自立’才是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缂丝 古老的技艺
记录时代风尚的技艺
缂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采用“通经断纬”织造平纹组织的丝织品。缂丝用的是平纹缂丝机,织造技法依画稿设计的需要,以不同色线作纬线,往返于经线之间。由于不同色线所织的图形间彼此不相关联,所以图案形状周围会留下锯齿状的空隙。这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法,使得缂丝成品形成有规律的空隙,俗称“水路”,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缂丝艺术中的留白之美。而缂丝特有的“合花线”技术,使其不同于一般纺织用过渡色块来逐级褪晕,而可以做成渐变,将不同颜色的丝线绞捻在一起,仿佛绘画中的调色,因此明代画家董其昌称缂丝为“以梭代笔”。
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缂丝的存世精品极为稀少。宋代是缂丝的黄金时代,宋代官署文思院下设专门生产缂丝的“缂丝作”,形成了纯粹供欣赏的艺术门类――缂丝画,故明代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将缂丝与刺绣归入书画类,不再当成纺织品。元代缂丝,掺以金线,极为华丽,常用以织造帝后御真画像和佛教绘画,可惜传世作品不多。明早期,在“御用监”下专设缂丝管理机构“缂丝作”,由于明初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除用于敕制和诰命外,不许用于各类衣物。到明代宣德时期禁令渐弛,缂丝再兴。清代制作了大量供皇室穿着的缂丝服饰及供皇家供奉的缂丝唐卡,均是缂丝中的珍品。
关于古代缂丝艺人的真实面目,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生卒年不详,这里面也包括了宋代的朱克柔、沈子蕃、吴煦;明代的吴圻、朱良栋、王统等大师。他们并非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仅仅是记录时代风尚的艺术大师,是他们将中国的一门手艺默默传承。
值得庆幸的是,后人都将他们铭记了。明代沈周形容缂丝为“一丝一缕千万寿,妙合天机造化中。”明人吴宽称赞缂丝为“机中织锦惭秦娥,唐宫刺绣如拙何”“非纻非縠非绮罗,但见空明摇玉波”。这些都是后人通过作品与他们的神交。虽然这些大师们除了作品以外没有为后人留下任何记忆,但这样的留白却恰恰表现了他们作品中忘我的心态。这也是今天缂丝手艺人最难学的技艺。台湾导演侯孝贤说:“我们之所以喜欢古的东西、手工的东西,是因为我们的美感来源,就是由这历时久远的技艺中,逐渐形成。”法国人类学家李维・史陀所言“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所找到的位置。”他们,都是技艺的知音。
苏州缂丝的往昔
历史上苏州缂丝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时起时落,最近几十年更是出现了大起大落。陆美英说,20世纪80年代是苏州缂丝业的黄金时期。那时候,日本商家以较高的价格,向我国订购大批和服、腰带和贵袈衣(日本和尚高档礼服性袈裟)、唐卡(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而这些产品都离不开缂丝,因此,苏州一带缂丝厂家和作坊像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出来,其中仅当时的苏州市区和吴县,就先后建立了苏州缂丝厂、吴县东山缂丝厂、蠡口缂丝厂、黄桥缂丝厂、陆墓缂丝厂等五大龙头厂,再加上遍布乡村的作坊,苏州的缂丝从业人员一度达到数万人,缂机上万台,织造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许多作品摘下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大奖,在省、市级比赛中摘金夺银的更是难以计数。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让日本等主销区的缂丝产品需求量猛然下降,苏州和兄弟城市的缂丝业务遭遇“滑铁卢”,大量产品只能堆在仓库里,大部分缂丝企业陷入亏损,只能停产、转行,从业人员也大量流失。掐指算算,如今苏州只剩六七个缂丝工厂(作坊、工作室),从业人员加起来也只有100多人。
对缂丝始终怀着难舍之情,多年来一直苦苦坚守着。招收了一批又一批工人,亲自抓配色、设计稿样等关键步骤,织造过程中又悉心指导、把关;还成立了兰亭缂丝艺术设计制作中心,根据现代人需求开发缂丝新产品,诸如当代服饰、钱包、香袋等,并恢复一度淡出市场的名人字画,唐伯虎、张大千等人的山水、人物画纷纷走上缂丝织物。
实践中发现,用缂丝制作名人字画中的水墨画难度比较大,其他人很少做,就瞄准这一空当,专攻这一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缂丝作品都是纯手工织造,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像仿名人书画的缂丝织物,往往比原作还要精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出大价钱购买这种高级工艺品,因此她相信,缂丝业一定会迎来她的第二春。
缂丝技法
平缂
又称齐缂,缂丝基本技法,即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勾缂
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边”。在纹样边缘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间界线的作用。
掼缂
缂丝戗色法之一种,即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的不同颜色的色丝依纹样轮廓走向顺序缂织的方法。通常用来表现海水的层次等纹样。
如何选择缂丝作品用于收藏与投资?
缂丝作品一般有三个特点。首先大多是集体创作,后人判断其价值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其次缂丝创作往往很费功夫和时间,都是用丝线一根一根地临摹出来。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再次,缂丝经得起历史的珍藏,古人用其复制容易损坏的名贵纸质书画,因此,又被称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
“宋代宣和缂丝”和“明代宣德缂丝”可称得上中国丝绸艺术史上的双绝,前者主要在于表现书画粉本的自然之美,后者则主要彰显了装饰图案工艺之美。尤其“宋缂丝”在明代文人园林陈设中已属非常难得的装饰品。一幅上等宫廷缂丝作品,已能使用上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再配以部分的手工刺绣,整幅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
缂丝的保存
缂丝属于丝绣的一种,所以缂丝的收藏与保养与其他的丝绣品一样。
中国过去常常喜欢将刺绣品裱成画轴,以便于展示,现在人们喜欢将实用品也挂起来展示。展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挂在靠近窗户或其他有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等,容易造成织绣品的颜色退化。
2.不宜接近火炉、暖气等,丝绸等纺织品容易着火烧损。
3.必须装在有玻璃的镜框里,避免弄脏。
4.不展示时的收藏和收藏衣服一样,应该放在通气、干净的箱子里,避免过多折叠,并放一些樟木球以避免虫蛀,也可以用防蛀纸袋来包装。
5.每年春秋季节,天气干燥晴朗时,应将收藏的丝绸绣品拿出来,放在通风阴凉处晾晒一次。
缂丝的作假
收藏界缂丝造假现象很严重。主要有两种造假的方法:
一种是非缂丝的织锦充当缂丝。缂丝有明显的缂口水路,而不是织好后抽纱造成的镂空。织锦两面图案一样,但颜色是不一样的,假如正面的黄色居多,背面则黄色是最稀少的,还有一些织锦背面有很多浮纬,妆花缎一类的多层组织都是如此。缂丝是平纹组织,所以不存在假纬、地纬和浮纬的现象。一种是现代缂丝充当古代缂丝。缂丝多是采用色线,而现代缂丝几乎全是化工染色的丝线,化学丝线有一个特点就是染色特别均匀,光泽过亮,这点与古代所使用的天然染色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天然染色线上色不太均匀。天然色线的褪色速度比化工的来得缓慢得多。市面上很多缂丝都是做旧的,一般是用茶叶水浸染过,有的还用高锰酸钾进行人为腐蚀。
参考文献:
[1] 朴文英.缂丝.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12.
[2] 肖尧. 中国历代刺绣缂丝鉴赏屯投资. 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6.
作者简介:
陆美英,1962年11月生,工艺美术师。任职于苏州昊利达工艺品有限公司、苏州兰亭工艺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