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家具的发展不仅与其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更与时代的思想文化、道德礼仪、审美情操、生活习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家具的发展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家具 历史 文化
家具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家具的发展不仅与其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更与时代的思想文化、道德礼仪、审美情操、生活习俗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的家具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早期,我们的祖先都是 “席地而坐”的。 “席”,便是人们最重要的家具之一。这个“席”,在中国文化里头占有很重要的意义,如,“出席”、“一席之地”、“主席”等,这些词汇和称谓都与这个“席”密不可分。与“席”相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如“割席分坐”,意思是把席割断,分开坐,比喻朋友绝交。“席卷天下”,形容势力强大,像卷席那么容易地把天下征服了。
而椅子这类家具都是人类改变生活方式之后才开始出现的。再如几、案一类的家具,唐之前也是有的,但都是些矮小的,因为坐地上,如果案子很高的话,就够不着。
有个成语叫“举案齐眉”。说的是东汉人梁鸿,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孟光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妻子孟光总是把饭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现在用来形容夫妻相敬如宾,互相尊敬的意思。
这里的“案”,跟我们现在的案还有区别。形状类似饭店跑堂的端的那种传菜的托盘,但下面有四条腿。后来渐演变为高大的造型。“案子”在家具中的地位比较高。通常作为文人书画或公堂审理事件时使用。所以现在公安局办事称“审案子”、“破案”等。案的基本形制,就是翘头、平头、卷书、架几这四种。
案与桌相似,但又有分别。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而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的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的为桌。
除了形制上的区别,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这个区别在于“案”的等级比“桌”要高。比如我们常说的“拍案惊奇”、“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如果我们说“拍桌子瞪眼”,就是低等级的情绪。凡是跟桌子相关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关的事都偏高。
我们的祖先把一个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的文化的精髓之处。我们只要稍作整理一下,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都跟案有关。
而桌子大约是在汉未随着胡椅传入中原的。开始出现了简单的桌子造型,到唐代基本定型。其名称在五代时方才产生。“桌”这个字原作“卓而不群”的“卓”。有高而直立之义。后来人们又根据“卓”是木制的特点另制“桌”字。所以,在中国文化里,跟桌相关的成语极少,几乎没有。
大家熟知的桌子,有“八仙桌”。几乎家家有。现在可考的八仙桌至少在辽金时代就已经出现,明清盛行,尤其是清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几乎家家都可以寻到八仙桌的影子,甚至成为很多家庭中唯一的大型家具。
而八仙桌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
八仙桌来历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指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桌面较宽的方桌,大方桌四边,每边可坐二人,四边可以围坐八人(犹如八仙),故民间雅称八仙桌。其实八仙桌常规是1米见方,一边坐两个人,明显比较拥挤。
据我的好友著名文玩收藏家于鸿雁老师分析,说是人们为了祭祀众神,把众神仙聚于一张桌子之上,以便祭祀。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到了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的主要家具。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结构、造型基本定型了。例如“胡床”,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坐的“马扎”,它有一个缺点, 就是不能靠、不能倚。但是到了宋代以后,宋朝人把它改造了。宋朝的经济是非常发达的,人们过得非常安逸,他们希望胡床能更舒服些。这时的胡床吸收了圈椅上半部分的特征,增加了靠背和扶手,这样就可以倚靠了。所以这时它的名字改叫做“交椅”。
由于交椅便于折叠,当初多用于打猎时携带,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猎椅”。当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下人们扛着椅子,皇帝累了可以让皇帝坐着休息,别人不能坐。久而久之,交椅就成了权力的象征,现在我们还常说:谁来坐第一把交椅。
直到现在,交椅还在国家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2014年,9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赠送给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一对黄花梨明式交椅,深切表达了两国人民友好精神。
在我国古代,“屏风”也是代表权力的家具。《史记》中记载:“天子当屏而立”。《礼记·杂记》中记载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屏风的诞生,开始是专门设计于皇帝宝座后面的,称为“斧钺”。它以木为框,上裱绛帛,画了斧钺,成了帝王权力的象征。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屏风主要用作防风、隔断、遮隐的用途。也衍生出多种表现形式:围屏、座屏、挂屏、桌屏等。发展到现在,屏风主要用来装饰。
上面说到的“胡床”,在古代诗词中非常之多,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些诗句里所指的“床”都是坐具,而不是我们今天的睡觉的“床”。
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床”最早源于我国的商代。
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简陋,睡觉只是铺垫植物枝或兽皮等,掌握了编织技术后就铺垫席子。席子出现以后,床就随之出现。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像床形的字“爿”,说明商代已有床。但从实物来看,最早的床是在信阳长台关一座大型楚墓中发现的,上刻绘着精致的花纹,周围有栏杆,下有6个矮足,高仅19厘米。
春秋以来,床往往兼作其他家具。人们写字、读书、饮食都在床上放置案几。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高度已和今天的床差不多。另外还出现一种四足的高床。但床仍未成为睡卧的专用家具。
唐代出现桌椅后,人们生活饮食等都是坐椅就桌,不再在床上活动。床由一种多功能的家具,退而成为专供睡卧的用具。
我们以一张图来看一下“床”字的演变:
“爿”、“疒”、“片”本为同一个字,后分化。爿,甲骨文 像有两个脚架 、铺着木板的床。当“爿”的“卧具”本义消失后,有的甲骨文再加“宀”(房屋)另造代替,强调置于室内的卧具。金文 (爿,床)(木),强调卧具的木质材料。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有的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造字本义:供睡卧的木制台式家具。俗体隶书将“爿” 写成“广” ,完全变形。
明代,是中华家具发展的辉煌时代。
随着当时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园林和住宅建设也兴旺起来,贵族、富商们新建成的府第,需要装备大量的家具,这就形成了对于家具的大量需求。明代的一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他们的参与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光是文人设计,就连皇帝都参与家具的制作。郑和下西洋,从盛产高级木材的南洋诸国,运回木材。自明穆宗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之后,更是运回大量的花梨、紫檀等高档木料,这也为明代家具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明代家具的造型非常简洁明快,工艺制作和使用功能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家具,品种、式样极为丰富,成套家具的概念已经形成。布置方法通常是对称式,如一桌两椅或四凳一组等等,在制作中大量使用质地坚硬、耐强度高的珍贵木材。家具制作的榫卯结构极为精密,构件断面小轮廓非常简练,装饰线脚做工细致,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形成了明代家具朴实高雅、秀丽端庄、韵味浓郁、刚柔相济的独特风格。
清式家具更是将中国文化运用得登峰造极。清式家具和各种雕刻、镶嵌纹饰、除了高度的审美外,还深藏着种种的寓意。如龙凤图案寓意龙凤呈祥、蝙蝠寓意多福、石榴寓意多子、松鹤代表长寿、牡丹代表富贵等等。总而言之,自达官显贵至市井平民的种种价值观,以种种艺术形象来体现。
纵观中华历史,中国家具的发展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中华文化也催生了中华家具的繁荣。
参考文献: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中华书局出版2008年2月
作者简介 :
史志晔,1985年生,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2010年,创建了“苏州市吴中区光福海黄阁红木工艺厂”,专门从事苏作家具和清式家具的研究和制作,精仿故宫乾隆十八件、荷花十八件等,设计制作的多件产品获得国家级奖项。获得红木家具外观专利55项,红木家具版权专利6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