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及研究方向

[日期:2016-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可考历史达8000年以上,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组成,以玉器为中心载体的中国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政治观念,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玉器   玉文化 美石 琢玉工艺

 

  我国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我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分布,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这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独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和研究玉文化,建立玉文化学术体系已十分必要。

  一、“玉”、“玉器”的概念。

  在探讨研究玉文化之前,首先必须对“玉”、“玉器”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

  (一)在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

  (二)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

  (三)成品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再者,我们所研究的玉器,应是具有一定历史年代的,必须强调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属于现今生产的玉器,是工艺品或具有某种专门用途的物品,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二、玉文化的研究范畴。

  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中国玉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研究玉器的起源及其品种与装饰艺术及琢玉技术的不断发展。以玉制器,始于何时,现无从知晓。据《史记》所载:黄帝有厘订玉制之举。由此推断,当时用玉已极为普遍。既然用玉已经有了定制,想必玉的使用由来已久,而不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期已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晚期则在我国东部北自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到广东石峡文化广大的半月形沿海地区。早期玉器一开始是用作佩饰、实用工具或财产使用的,然后才慢慢地通过它与原始宗教与原始崇拜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其礼仪活动的用途。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潮:史前玉器以红山文化玉器、凌家滩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最为发达,达到了中国古玉发展的第一高峰。第二高潮是商、周、秦、汉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玉被不断地神化,玉器地位很快上升,玉礼器从商代开始便在全社会“热”了起来,以致于形成一股潮流。及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以人为中心的诸子学说的影响,玉礼器相对地减少,而玉佩饰大量增加,并且出现了成套的剑饰、带钩以及人身佩玉,玉器的制作进入了为人服务的实用领域,并在汉代达到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玉器的发展走入低谷。隋唐时期,随着国家从统一走向强盛,玉雕工艺也随之又一次兴起,但好景不长,唐朝灭亡之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玉器发展的步子相对慢了下来。至宋代,随着国家的统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玉器的发展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玉器向着世俗化、装饰化的方向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了中国古玉发展的顶峰,形成了中国制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琢玉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进步,制玉工艺从史前的制石工艺中分离出来表明玉器的制造业已经开始,而琢玉的重要工具——铊具的出现则标志着玉器的制作已进入成熟的阶段铊具究竟出现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琢玉技艺如开片、成型、减地阳刻、阴刻、浮雕、圆雕、镂雕、钻孔、俏色巧作、活环、曲线构图、镶金银、嵌宝石、抛光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日趋精湛娴熟。中国玉器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中国制玉工艺的发展史。准确地认识历代玉器的品种特点和不同时代的典型造型,装饰艺术及琢玉技艺,是研究玉文化的基础。

  (二)对玉器多重文化内涵的研究。在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发展史上,随着玉器的大量发掘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2、祭器。远古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出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迷茫、误解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世界观,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并逐渐发展到由专人(巫师)持有特殊的工具执行祭祀的使命,这类特殊的工具就是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7000—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 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

  4、权力、等级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和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红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红山、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的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都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还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5、殓葬。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三)对玉器生产制度的研究。玉器生产制度应属于手工业发展史的范畴,它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玉石的来源、玉石的运行路线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玉匠的来源、玉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官办玉器作坊与民间玉器作坊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玉制技术、工艺效率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即玉器经济史的研究。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玉器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几千年玉文化持续兴盛的经济基础,也是历年来对玉器研究最欠缺的地方。

  总之,中国玉器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蕴含使玉在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我国目前对玉文化的研究还只是处于对个别器物的考证和针对玉器的质地、雕琢技巧等具体的研究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腾飞,玉文化这座尚待深入开发的宝库一定会展现出愈来愈多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杨伯达 《关于琢玉工具的再探讨》,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 05 期。

  [2]喻燕姣 《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华夏文化,2000 年 04 期。

 

作者简介:

  顾铭,男,1970年生,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善琢玉雕“山子”、“人物”、“山水”。”荣誉称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