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丝拨梳夺天工—略谈沈金水牡丹花缂织技巧

[日期:2016-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沈金水是当代缂丝艺术的杰出代表,技艺造诣深厚,技法技巧高超,尤擅长缂织牡丹,他的《金地牡丹中堂》被誉为“缂丝之冠”。作者结合本人的学艺经历,并经过实践体悟,总结归纳了沈金水独具一格的几点绝技。

 

  关键词: 沈金水 缂丝技艺 牡丹花 技巧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被苏州刺绣研究所领导安排跟随缂丝老艺人沈金水学艺,其时,虽然师傅年事已高,语言表达也不甚清晰,而我年龄尚轻,一时难以领会,但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我仍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了沈金水师傅那不同凡响技艺造诣,并随着往后本人技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师傅独特的技艺、技巧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尤其是对他的一些难度大,或者较为特殊的缂丝品的缂织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对我技艺上的提升启发很大,使我终身受益。

  沈金水(1883-1967),苏州蠡口人,出身于缂丝世家,幼年丧父,15岁时从其宗叔(晚清苏州织造府缂丝工匠)学习缂丝。他聪慧过人,青年时期就能独立缂织各类图案,织品挺括、图案生动、形象逼真,常为织造府缂织宫廷定制差货(指宫廷织造府订货)。光绪末年,曾为慈禧太后和宣统皇帝登基缂织袍服、龙袍等。辛亥革命以后,缂丝业日益凋零,而沈金水的声名甚高,产品仍为国内外客商所青睐。

  新中国建立后,沈金水重操旧艺,并被推选为苏州市政协委员。此时,他虽年已古稀,却感恩于党和政府的关怀,一边缂织艺术精品,为国家留下缂丝精品,一边悉心授艺,为新中国培养缂丝后继人才。他不顾年老体衰,一直工作到1964年,直至81岁高龄时才告老回归故里,1967年在家乡病故,终年84岁。

  沈金水的缂丝技艺造诣极高,其缂织的作品细腻、平服,设色文雅、古朴,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他早年的作品为织造府所作,有皇袍、女蟒、马甲、马褂等宫廷用品等;民国时期的作品大部流传欧美,有台毯、和服腰带、靠垫、册页、屏条等,有的作品流向日本,被日本国视为国宝。1949年以后,他缂制的作品有《玉兰黄鹂》《鸳鸯戏水》《芍药鸽子》《牡丹蝴蝶》《牡丹双鸽》《金地牡丹》等,其中《金地牡丹》曾在1962年北京团城工艺美术精品展引起轰动,被誉为“缂丝之冠”,其中一幅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另一幅为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

  沈金水擅长缂织牡丹、玉兰、水仙、山茶花,尤以牡丹为最。他缂制的金底“牡丹中堂”是他的代表作,是由著名花卉画家于菲闇所作。于菲闇画的牡丹与众不同,一枝牡丹中有一朵突出,为深红色,而其余则由浅色花组成,犹如众星捧月,有画龙点睛之意。沈金水缂丝时亦独具匠心,运丝如神,细致处秋毫分明,与画作相得益彰。

  沈金水缂织的牡丹,花瓣重叠多姿,雍容华贵,戗色丰富,采用沿轮廓线边缘伸展戗头,花朵具有立体感,花瓣与枝干都以不同的戗法与技法凸显出生动与逼真,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缂织花蕊,用色简练、大胆,尤其是花蕊的正瓣,常用深色线提色,使花朵更显精神,在枝干的戗法上,他特别重视阴阳面之分,结合长短戗技法及大小块面逐一缂织。织粗枝干时,他一般采用“包心戗”技法,外框以深色线勾,表现出枝干的浑厚结实的质感。他晚年的作品《金地牡丹屏》中堂,高3.6尺、宽2尺,图案以9朵盛开的牡丹花,配以绿叶、地披,共用彩线175种,以金线织素地,镶色柔和,色阶丰富,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富丽华贵的气象,充分展现出戗色工艺的特点。

  沈金水总结出缂织金地牡丹戗法“平、优、齐、截”的四大要素。平,即每梭的纬线宽紧要掌握均匀;优,即经线的拉力不能过紧,筘的针眼不能太密;齐,即花界与地的距离要保持平衡;截,即两边边缘如刀切一般,必须拨子功夫过硬,轻重得当,方能心到眼到,轻重自如,堪为经典,至今无人能够企及。

  在几十年的缂丝技艺的实践中,我经常要回味师傅沈金水缂织牡丹花独具一格的方法和技巧,深感其技艺造诣之深厚。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于当今从事缂丝行业的艺人来说实在是受益匪浅。

  一是牡丹花瓣的缂制方法。由于缂制的深色花色彩较为简单,一般仅用七、八种色线。花瓣一般分两部分缂织,一部分的大块面只用一种色线,另一部分的小块面则用四、五种色线戗色,并在小块面外围用浅色线“掼”。例如,于非闇画的牡丹折瓣窄,“长短戗”技法就难以施展,因此常选用“木梳戗”技法。其余浅色花因其色彩变化较为复杂,一般所用色线就要达到25种之多,缂制时就要根据色彩变化连续运用“长短戗”技法。而沈金水运用“长短戗”有其独特的手法,即“长短戗”以四线为一组,四线戗柄断口处排列严谨,连线成几何菱形,非常规整,这能使色彩在过渡上和谐自然,使观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是他的绝技。这种缂法就要根据色彩变化和外形轮廓精心安排“长短戗”戗头及戗柄的具体位置。有时色彩变化复杂,就更要仔细,即每一梭都显得至关重要,就像双十乱戗绣,每一针都不能轻易下手,必须事先设计好,否则就会带来败笔。这种缂织方法需要不惜花去大量功夫,而且难度相当高,至今无人能够效仿,也是当今缂丝艺人努力的方向。

  二是牡丹枝干的缂织方法。一般来说,牡丹枝干边缘均用深色先来“结”,枝干中部则根据颜色深浅及明暗运用“长短戗”戗色。这种方法可以生动形象地反映枝干的质感,因此一直被沿用至今。缂织树叶时,要根据不同的树叶如单叶、复叶,老叶、嫩叶、大叶、小叶、枯焦叶等运用不同的色线缂制。沈金水缂织同一片树叶一律只以一种色线缂成,并用深色线把每一根叶脉细细勾勒出来,正所谓“粗中有细,荀而不俗”。而大多数缂丝艺人缂丝的树叶,却在叶片的色彩过渡上花去了大量的功夫。沈金水认为,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叶是衬托花的,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花上,若在叶上过多地渲染,就会给人繁而不精的感觉,虽然细致但重点难以突出,结果事倍而功半,效果将适得其反。

  三是作品印章的缂织方法。沈金水缂织的作品大多有一方红色印章,上有“八十老人沈金水”字样。他缂制的印章也非常讲究且技法高超。细看此章,印章竖直处的文字以“单子母径”技法缂制,而印章的边框则用“双子母径”技法缂制。“单子母经”是机械式地挑一根经,“双子母经”则是挑并排二根经,并根据竖缝粗细分别运用。如此两种技法交替运用,不仅拓宽了印章边框,消除了竖坡缝,而且增强了立体感。但是,许多缂丝从业者至今仍沿用“单字母径”缂制印章,难以达到艺术效果。

  沈金水的缂丝技艺对当代缂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非常遗憾,他的存世作品在苏州仅有半幅而已,这给我们研究他的高超技艺和技巧带来很大困难。作为沈金水的徒弟,我未能完整地继承他的珍贵技艺遗产,心中常常感到十分愧疚。但我将尽余生之力,深研沈金水师傅的缂丝绝技,为继承和发展缂丝艺术作出自己的微薄贡献。

 

作者简介:

  谈水娥,女,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代表性传承人。1945年出生于苏州,1961年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艺术工作室,师从沈金水学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