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绣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技术发达的今天,它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绣娘短缺、缺乏创新、受到朝鲜绣和机绣的冲击等等。本文试图通过对苏绣发展遇到的一系列困难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突围之道,促使苏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苏绣 发展困境 突围之道
自古以来,镇湖就盛产刺绣,刺绣在镇湖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并长期作为镇湖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镇湖人均年收入的70%左右来自刺绣产业。但随着科技及经济的迅猛发展,苏绣的发展出现瓶颈,诸多问题开始显现。绣娘的断层、绣品的千篇一律、朝鲜绣机绣的冲击使苏绣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使苏绣能够继续健康有序的发展下去,本文将对苏绣的发展困境和相关的应对措施展开论述。
一、苏绣的发展困境
(一)绣娘断层
1、本地绣娘减少
据调查,近几年来绣娘数量在逐渐减少,其中本地绣娘的比例含量却越来越少。据当地绣品商介绍十年前一般十个绣娘中有一、二个是外外地人,可现在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个绣娘中至少有五、六个外地人,她们大都来自盐城、连云港、安徽、四川、武汉、贵州等地。她们中有些是出于对刺绣的喜爱,特地过来拜师学艺的,有些是从外地嫁到镇湖后开始学习的。相较之下,很多出生在镇湖的年轻人却不太愿意学刺绣,在她们眼里,刺绣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需要能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刚学习刺绣的阶段很难长时间坐住不动,远不如到工厂里从事流水线工作容易,导致现在的本地绣娘越来越少。
2、绣娘年龄偏大
目前,镇湖的苏绣名人和技艺娴熟的绣娘,年龄大都在40-50岁之间,十年后这批将步入老年,如果不解决苏绣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十年后镇湖的苏绣产业将面临的“青黄不接”的困境。加之,随着镇湖女孩眼界的不断开阔,主动学习刺绣的女孩越来越少。年轻人或到高校深造,或到外资企业打工,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刺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一位绣娘的话道出了实情:乡下女孩子能离开农村的都走了,家乡再好,到底是小地方,谁也不愿意在这里一针一线地做一辈子。[1]据不完全统计,在镇湖将近70%的绣娘年龄超过40岁,由于年龄的增长多数绣娘会受到身体因素的影响将无法从事这项工作。
(二)绣品缺乏创意,模仿成风
现在绣品街上有近400家绣品店,但每家每户的绣品图案几乎如出一辙,唯一有差别的就是绣品的精细度和刺绣的装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从事刺绣这个行业的绣娘绝大多数是通过拜师或在绣庄中“做生活”来学习刺绣技术,很少受过专业院校的系统教育,美术功底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较缺乏,原创能力相对较弱。其二是受利益的驱使,绣品店的老板要是听说什么图案好卖,就都一窝蜂的去打印店打印,然后制作、装裱、出售。还有不少人喜欢去模仿名人家的刺绣,久而久之,整条绣品街上的刺绣图案看来看去就那些牡丹、花鸟、山水。但苏绣作为艺术的一种,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虽然,经过几年来的发展,镇湖刺绣逐渐形成了针法多变、色彩柔和、线条细腻、构图规范的艺术特色。特别是电脑设计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苏绣原来依葫芦画瓢的旧方法看,使画面更具现代气息。但是在图案、画稿来源上没有多大创新,大多仍采用传统的画稿,以中国画为最,油画比较少,[2]取材大同小异,缺乏创意。
(三)朝鲜绣、机绣对苏绣的冲击
近年来,对镇湖刺绣市场构成压力的还有来自外地的大量劣质绣品,这给本来就已经饱和的市场增加了压力。一位开绣品店的老板说:“这个市场也慢慢不行了。现在一些有头脑的人,请我们这里的绣娘到朝鲜去教那里的人学刺绣,等到当地的女红基本的都会做了,就把请过去教刺绣的人辞掉,让那些刚学会的人绣,这样他们就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绣品。然后一箱一箱运到这里来卖。而许多购买者只比价格,不看质量,哪个便宜就买哪个。所以,这里的市场都被那些外地绣搞坏了。”据介绍,除了朝鲜绣充斥镇湖刺绣市场外,还有机绣的冲击。在镇湖一些有经商头脑的人,借助现在的高新技术来制作绣品。其实,前几年机绣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它的技术不是非常的成熟,绣品图案有限,制作粗糙,所以销量不是很好,对苏绣还没构成太大的威胁。可是,这两年通过技术的不断革新,机绣的种类开始增多,而且也开始用丝线制作,除了在色彩的搭配和调和上没有手工绣的那么和谐,其余的在外行看来与手工绣没有明显的差别。更有甚者为了使绣品卖出更好的价钱,就在机绣的基础上再让绣娘调整一下,充当成真正的苏绣出售。例如:一幅55*130cm的双面绣玉兰花,用纯手工制作加上装裱成本就要近万元,但用机绣的话成本只需要二分之一,甚至更少,他们却可以用手工绣的成本价卖出,而且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在这种态势下,正宗的苏绣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二、苏绣的突围之道
(一)大规模培养专业人才
上文中提到了如今绣娘在不断地老龄化,而且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专业知识较缺乏,部分人只拥有小学、中学学历,所以急需提高绣娘的受教育程度和工艺美术方面的技能。
苏绣产业的传承发展关键是靠人才队伍。[3]镇湖街道在积极寻求与艺术院校的合作,培养出更多受过专业教育,拥有良好美术功底的刺绣人才。鼓励绣庄与美术院校合作,使广大绣娘在帮助艺术学院同学实践的同时,通过向艺术学院学生学习来提升绣娘的艺术修养,达到“双赢”效果。发挥刺绣研究所、大师工作室等行业标杆的作用,引进在实践基础上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模式,也为刺绣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多载体。[4]镇湖中心小学开办了刺绣类社团,邀请刺绣大师和学校老师共同编撰了两套刺绣教材,让学生了解与刺绣相关的基础知识,从小培养年轻一代对苏绣的兴趣,打造苏绣产业的文化底蕴。
(二)扩大刺绣的取材范围,改进制作方式
如今,绣品图案的来源主要有绘画、摄影作品,其中还涉及到版权问题,因此,从真正意义上讲,苏绣的取材范围有限,那么要如何扩大取材范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苏绣作为一门艺术,而艺术又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题材。如:平时出去旅游时拍的风景照,也都可以用来制作刺绣;其次,还可以主动与一些绘画大师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他一旦有好的画作就可以拿来用了。除了在刺绣图案上做文章,还可以对制作方法进行改进,绣娘们创新针法,例如:滴滴针、米似型针法、八工针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苏绣的表现形式,对苏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苏绣的竞争力
目前,绝大多数的绣庄还是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发展苏绣,而且刺绣种类无外乎单面绣,双面绣两种。但刺绣作为一项文化产业在与其他绣种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必然面临着创新和提档升级的问题,为使镇湖苏绣在刺绣行业永保龙头地位,必须不断寻求自我创新。首先,苏绣要打破原来的纯装饰品、欣赏品属性,赋予实用和生活属性。其次,需要在服装设计、视觉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寻求更多的跨界合作。通过跨界合作,创新苏绣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更多有文化又有市场的刺绣作品。
总之,要使传统的刺绣工艺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绣品必须要创新和发展,走开发新品和发展精品之路。
参考文献:
[1] 虞美华.《苏州镇湖刺绣产业集群的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叶继红.《苏州镇湖刺绣市场调查与思考》[N].苏州大学学报,2006.07.
[3] 农工.《关于促进苏州刺绣产业升级发展的建议》[OL].中国刺绣网,2011.
[4] 杨芳 郝祥平.《周海云的锦绣前程》[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3(10).
作者简介:
王学珍,1966年生,工艺美术师,至今已从事刺绣工作35年。创作的《乡土风情》、《鲤鱼》、《桂花夜景》、《笔舔》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多幅作品被中外友人购买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