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人才的培养问题

[日期:2016-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个门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苏绣如同其他手工艺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伴随苏绣艺人年龄的增长和数量的减少,绣娘专业能力有限,原创力不足等问题的凸显,使苏绣人才的培养问题更加迫切。本文试图从苏绣人才的培养现状谈起,剖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苏绣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可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苏绣 人才培养 必要性 建议

 

  一、苏绣人才的培养现状

  苏绣人才培养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刺绣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在镇湖绣娘年龄普遍较高,多集中在40-50岁,其中高技能人才所占比重低,文化水平也普遍偏低,初中以下学历占80%,这给苏绣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一个比较薄弱的基础。其次,刺绣这项工作比较枯燥而且比较伤身体,容易产生腰椎病和颈椎病等问题,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愿从事这项工作,无法吸引人才进入。再次,在培养方式上,镇湖绣娘培养主要依靠“师传徒”、“母传女”、“姐带妹”的传统方式进行口传身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教育,而且在国内基本上没有专业的学术机构为苏绣培养和输送后备人才。虽然政府今年来也有和一些当地的美术院校进行合作,但效果并不显著。

  二、苏绣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人才是一切非遗传承与发展最基础的条件,镇湖苏绣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得到有效传承必须依靠人才。目前,镇湖的苏绣大师和名人,年龄大都在40-50岁之间,十年后这批大师将步入老年,如果不解决苏绣后继人才的培养问题,苏绣产业将会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

  2、防止刺绣人才数量下滑的需要。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影响,镇湖当地的年轻人不太愿意学习刺绣,因为在她们的眼里,刺绣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工作,需要能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刚学习刺绣的阶段很难长时间坐住不动,远不如到工厂里从事流水线工作容易,而且从事刺绣工作在社会绝大部分人的观念里属于比较不稳定的职业,很多方面得不到保障,所以加剧了基础刺绣人才的流失。

  3、推动苏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苏绣作为四大名绣之首,十多年来,较其他绣种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不断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不断创新的能力就来源于刺绣人才。但要达到不断扩大刺绣产业规模,提升苏绣的档次,多出精品的目标,仍需进一步加快刺绣人才培养,并通过提升刺绣人才的创新能力,将“制造苏绣”向“创新苏绣”转变。

  4、改变高端刺绣人才稀缺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的改善和居住条件的提升,市场上对高端刺绣的需求越来越多,而镇湖苏绣高端刺绣人才没有及时跟上这种需求而相应增加,使得高端刺绣作品相对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收藏级的苏绣作品越来越少,出现了高端刺绣人才越来越紧俏的局面。

  5、破解苏绣版权问题的需要。传统的苏绣生产是利用美学作品进行的二次创作,带有临摹的性质。不仅逐渐满足不了市场新的需求,而且随着全社会版权意识的提升,二次创作行为往往涉及到版权问题,容易造成版权纠纷。这种纠纷虽然在法律界还有待探讨,但对于镇湖苏绣产业来说,绣娘原创能力不足和刺绣产业发展迅速不相适应,形成了矛盾,制约了苏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亟待通过加快人才培养实现转型升级。

  三、苏绣人才培养的设想和建议

  1、提高苏绣的声誉和影响力,提高行业的荣誉感。长期以来,苏绣被列入一般加工行业,不仅降低了苏绣的产业形象,影响传承人培养和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领域,而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也使苏绣享受不到对文化产业的众多扶持政策,不利于苏绣产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对徐秀产业进行定位,提升苏绣行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和知道这个行业,自愿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鼓励高校将苏绣传承融入到教学中,编撰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即可作为专业课,又可作为选修课使高校学生认识,了解苏绣。同时,加强学校与镇湖当地绣庄的合作,让绣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其次,把苏绣教育纳入当地的小学教学,让苏绣这一非物质遗产走进课堂。不喜欢一样东西,很有可能是你不了解它。同样的道理,如果把苏绣文化和相关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它,学习它,既可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苏绣得到传承。据了解,镇湖实验小学就开设了苏绣兴趣班,并编撰出版了相关教材,定期邀请苏绣大师给学生上课,将非遗的传承从娃娃抓起。

  3、提供绣娘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随着教育的开放和合作的深化,镇湖越来越多的绣娘有机会重新走入校园的大门,学习工艺美术知识,开阔眼界。例如:绣娘进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通过学习获得毕业文凭;参加江南大学的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学习美学知识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绣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准。

  4、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政府积极制定教育、社保、就业、培训等相关政策,帮助绣娘解决后顾之忧,让她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其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定期组织绣娘参加学习,对表现突出的绣娘提供相应的奖励,激发她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圣燕 贾礼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绣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5).

[2]汤爱兵.《苏州刺绣产业中人才队伍状况及发展对策研究——以苏州镇湖街道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

[3]徐敏燕.《“镇湖刺绣”产业发展中的人才战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作者简介:

  王建琴,女,1971年出,高级工艺美术师,早年师从刺绣大师王祖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绘画、摄影艺术于苏绣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刺绣风格。作品《姑苏繁华图(长卷)》、《清明上河图》等多次获国家级金奖,多幅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