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绣中的文化艺术特色

[日期:2016-07-2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绣的发展历史和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内涵,并简要分析了苏州刺绣的艺术特性。这些都有助于人们对苏绣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也能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苏绣发扬光大。

 

  关键词: 苏绣 文化特色 艺术特色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在清代苏绣进入全盛时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苏绣逐渐演变出了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因此,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收藏,并且区别于其它制造业、手工业甚至服装业,就是因为它的文化特质。如今,苏绣不仅是一个物件、一种工艺,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和体现。

  一、苏绣的文化特色

  苏绣的发展历史就如同一条涓涓流淌的大河,从古到今从未断流过。 在原始社会,人们用纹身、纹面来进行装饰。自从有了麻布、毛纺织品、丝织品,衣服,人们就开始在衣服上刺绣图腾等各式纹样。据《尚书》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在先秦文献中有用朱砂涂染丝线,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绣朱红的花纹的记载及所谓“素衣朱绣”、“衮衣绣裳”、“黻衣绣裳”之说。苏绣在清代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苏州地区出现了大量家庭作坊,从事刺绣制作与营销。随着规模不断壮大,各种绣庄也应运而生,出现了有关刺绣的专业坊巷。在制作方法上,随着苏绣的发展与创新,又形成许多新的绣法,如乱针绣、双面异色、三异绣等。而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家沈寿,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画技法,首创“仿真绣”,对苏绣技艺的改进、发展、推广、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苏州刺绣业的大发展。

  苏绣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苏绣文化蕴含了浓浓的吴文化。吴文化主要是指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的人民,在数千年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指吴地人的精神风貌、观念意识、心理态势和人格风范。吴文化始终对苏州民间艺术的生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苏州的民间艺术也因此带有浓厚的吴文化色彩。苏绣就是其中之一,苏州人精巧、细腻的心理态势,使苏绣具有了精湛高超的技艺和“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所以苏绣无论在的图案选择、色彩搭配、刺绣装裱等方面都透露着吴文化气息。其中,苏绣的精致小巧,栩栩如生就是与吴文化的内敛、沉静相融合。

  第二,苏绣文化体现了社会风貌和人们心理情感。生活中处处可见苏绣作品的不同形式,它们“艳而不俗,雅而不薄”,随时随地给人以生理与心理上的愉悦之感。苏绣浓郁的人文情结与精致的手工特色满足着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现代工业化的生活中,人们大多厌倦了冷漠的、缺少人情味的机械化工业产品,它们缺乏个性,千篇一律,缺乏美感,但苏绣以“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满足人们追求返璞归真、宁静致远、纯朴简练的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

  第三,苏绣正在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古代,苏州刺绣一开始就是从实用出发的,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规模较小,其价格也比较高,一般只在皇宫或社会上层使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苏州刺绣的产业规模也迅速壮大。在苏绣的主要产地建成“一街(绣品街)、一馆(中国刺绣艺术馆)、一中心(刺绣展示中心)”的刺绣发展载体,形成了集刺绣研发设计、生产制作、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刺绣产业集群。

  二、苏绣的艺术特色

  (一)针法丰富,色彩文雅

  苏州刺绣向来注重创作中的艺术追求,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苏州人王鏊主编的《姑苏志》:“精细雅洁,称苏州绣。”它针法细密,一根丝线往往要劈成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三十二分之一以至六十四分之一;它的线色达千种以上,每种颜色从浅到深又有十多种,一幅作品所用颜色往往多达一二百种。苏绣针法共有9大类43种,极其丰富,主要有齐针、抡针、套针、施针、乱针、滚针、切针、平金、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刻鳞针、施毛针、穿珠针等等,采用不同的针法可以生产不同的线条组织和独特的手工刺绣艺术表现效果。在刺绣中的用色首先是用线,“以画稿为主者,依画稿之色配线;以真花为主者,依真花之色配线。”正是依照这样的原则使绣品的颜色接近真实、自然。

  (二)栩栩如生,巧夺天工

  苏绣追求作品中物体的精神面貌和自然形态,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培养自己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可以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则要把人的眼睛绣活,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神可以透出人的精神。苏绣的代表人物之一沈寿在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时说:“花卉之于风日雨露雪霜,有其向背、偃仰、正侧之精神焉;鸟兽之于飞走、栖食、群独,有其顾盼、喜怒、舒敛、狞善之精神焉;人物之圣哲、仙佛、文武、野逸、士女有其庄严、慈善、安雅、雄杰、闲适、流美、或老或少、或坐或立、或倚或卧之精神焉;水以画家派别意象为精神,字以笔势锋锷为精神。”

  (三)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苏绣的内涵受到地域、自然风光和经济状况的影响。例如:苏州处于太湖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唐宋时期高度发达的经济,使苏州人养成了精美、雅致、宁静、淡泊等思想习惯, 这种文化追求,影响了苏绣,成为苏绣的一个重要文化底蕴。

  苏绣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融入了大众生活。在不少的家庭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小的苏绣作品,包括生活小用品类:如香袋、镜套、眼镜袋、名片袋、小挂件等;衣饰鞋帽类:如披肩、旗袍、裙子、马甲、虎头鞋帽等;室内用品类:如被面、枕套、椅垫、台布、沙发靠垫等。在江南的婚嫁中也经常用到刺绣,如在新床的正上方的红色帐沿上,绣制了喜鹊登梅枝的图案,两只活泼的喜鹊在梅枝上欢快鸣叫,这是“喜上眉梢,开门见喜”的隐喻;在婚礼上,新娘穿的“踏婿鞋”“礼仪鞋”和由蝙蝠、寿桃、荸荠、梅花等纹样组成的“福寿齐眉鞋”,以祝愿新婚夫妻“福寿双全”“举案齐眉”,还有一种由玉兰、海棠、芙蓉、桂花等图案组成的“玉棠富贵”鞋,寓含着为新婚夫妇祝福的吉祥之意。所以苏绣不是高不可触的东西,它早已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总之, 苏绣不仅仅是一件工艺品,也是吴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承载体。由于它的发展史和起源地的特点,当今苏绣无不透露着它区别于其他绣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因此,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我们要更好传承和发展苏绣。

 

参考文献:

[1]皇甫菊含.《从苏绣艺术看吴地文化的品格和人文内涵》[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9(05).

[2]宋桂友.《苏州刺绣的文化特质》[J].文艺争鸣,2010(05).

[3]金蕾蕾.《浅议苏绣与南通刺绣》[OL].艺博网,2006-9-4.

[4]沈慧瑛.《沈绣的根在苏州 状元公张謇的苏州缘》[OL].苏州新闻,2014-4-25.

[5]李剑南.《江南婚俗中的刺绣艺术》[J].艺术教育,2007(11).

 

作者简介:

  王建琴,女,1971年出,高级工艺美术师,早年师从刺绣大师王祖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绘画、摄影艺术于苏绣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刺绣风格。作品《姑苏繁华图(长卷)》、《清明上河图》等多次获国家级金奖,多幅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