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玉器的出现过程看,有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从石中最终将玉分辨出来,一是对玉的特定加工方法。古人从石中选择出质地、色泽、硬度都适中“温其如玉”的玉石,赋予它以社会化人格化的功能,是需要对玉的特性有很深刻认识的。玉起源与社会发展初期,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玉器的身影,玉器文化贯穿历史发展长河。
关键词:玉器 渔猎文化 中国传统
因为对优质石料的鉴别、选择,对石材结构、性能的熟悉,是在对细石器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达到高峰的,这也为认识和加工玉石积累了必要的经验和技术条件。从这一点说,把玉器的起源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技术革命就是以细石器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它带来的后果如弓箭、鱼镖等复合工具的发明,把渔猎引向一个新阶段,使人类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大型围猎、捕获大走兽、飞禽、游鱼,活动范围随之扩大,导致中国南、北方之间,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开始有了交流,人类并具备了战胜寒冷的能力,走向大北方,进入新大陆。这是农业革命以前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飞跃,也应是玉器出现的深厚历史背景。为此,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出土的1件玉器引起了玉器研究者们的广泛注意,有认为这就是中国玉文化的源头。虽然这只不过是一件玉质工具,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属于玉器范畴,但这个洞穴遗址同时出有进步的带倒刺骨鱼叉和骨鱼镖。它们都已在透露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人类是在渔猎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制作细石器并趋于熟练的同时,开始接触和认识玉石的,这一过程的发生大约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也说明,玉器的起源及其同渔猎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史中,原本有其必然性。然而,玉器作为最早出现的礼器,已同中国文明起源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更持续不衰,如果玉器起源确以渔猎文化为背景,那么对渔猎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同农耕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有一个重新估价的问题。这里笔者提出以下三方面的认识论述:
1、根据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在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系划分的基础上,可以将包括辽西地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视为一个大的考古文化区,它以饰各式压印纹的筒形罐为主要特征,同以钵盆罐一两为主要特征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以鼎为主要特征的东南沿海地区,为中国史前时期并立而相互作用的三大文化区系,有的学者以经济类型作为划分这三大区系的标尺,将东北地区划作渔猎文化区而同黄河流域黍作文化区和南方稻作文化区并列,更有将中国史前玉器分为大致相应的三大区的,以辽西为中心的东北地区又是中国玉文化三大区之一。就以筒形罐为主要特征的东北文化区而言,其范围还可扩大,与中国东北地区毗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都可包括在内,即包括了整个东北亚地区。已知远东和日本列岛筒形陶罐或其前身的出现都有时代在万年以前的实例,表明这一文化区系的形成渊源甚早。东北亚地区的又一重要文化现象就是以日本列岛绳纹文化时期为主包括俄罗斯滨海州的玉器也比较发达,其表现如玉器出现早,北海道发现有旧石器时代后期形制简单的小玉饰,从绳纹时代早期后段约距今年开始,玉块、玉匕形器和一种被称为“内’,字形玉器先后出现匈,玉块、玉匕形器都接近于查海一兴隆洼文化同类器的特点图三、“内’,字形玉器则与中国玉器中的“玉漩现”有相似之处图三玉块从绳纹时代早期中段到前期约距今一年有明确演变序列图二、图三从绳纹时代前期后段约距今年开始,除软玉外已能用硬玉翡翠类制作大型玉珠一类,富山县朝日贝家出土的一件绳纹中期硬玉大珠长达厘米图三玉器的分布有从日本列岛的北部和东北地区向南、从日本海沿岸向太平洋沿岸发展的趋势。日本列岛绳纹文化以细石器和渔猎文化十分发达而著称,该文化同时也拥有发达的玉器,这除了进一步证明玉器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确与渔猎经济有’密切关系以外,还表现出日本列岛的玉器既有自身区域特征又同中国东北地区走过相近似的道路,证明玉器也是整个东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
2、关于渔猎文化孕育上古文明间题。黑龙江省同行们根据小南山等地出土玉器提出渔猎文化也可以孕育古代文明的观点是有启示性的。东北或东北亚地区玉器发展到高峰是在年前东北南部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项重要标志。辽西因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接壤,是东北地区最先与中原农耕文化接触的地区。如从三大文化区的关系考察,约从距今年开始,三大文化区从以独立发展为主进入频繁交汇时期,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交汇是其中影响全局的重大事件,这一南北交汇的结果是辽西出现了中华第一道文明曙光,说明渔猎文化在与农耕文化交流中不仅具备了产生文明的条件,而且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曾起过独特作用。重要的是,在这种频繁交流中,红山文化仍保持了东北地区自身文化传统。就玉器而言,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体光素或施纹极为慎重,以使玉的本质得到最大发挥,这就是体现了东北地区玉器的特色红山文化玉器的又一大特色是多动物形象,这也同渔猎经济有关,这些动物形象中有的原型就是森林草原型动物,如鹰、野猪、熊以及鱼、龟等。尤其是这些动物形象在玉器上的运用,或是在写实基础上神化,或已高度抽象化,这只能是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和提炼出来的高超艺术概括力,它对中国古代玉器造型及其他艺术形式产生过深远影响。可见,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文明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曾“先走一步”并起过独特作用,原本是渔猎文化吸收农耕文化的结晶。由于辽河文明的先导,东北亚其他地区包括日本绳纹文化时期也时有文明火花闪现。
3、关于渔猎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还可以作进一步考察。欧亚非大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农耕出现以前,渔猎人就已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化,虽然渔猎经济对自然界依赖性大,生活不稳定,大都逐步被农耕文化所代替,但就是农业文化出现后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史前时期,渔猎及其他非农业手段仍是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苏秉琦先生近年十分重视渔猎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他以满族开国史作为例证。崛起于东北大地的满族,经历古国一方国,以长城内外是一家的思想,处理民族关系,最终实现建立帝国的理想,其中体现出的历史使命感和一往无前的开拓精神就来自于渔猎民族与大自然的谐调一致和无地域概念更具开放性的性格,这是过于重视土地开发并固守本土的农耕文化所不及的。渔猎文化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已渗透到中国历代思想观念中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玉器就是明证。
以上论述主要依据东北地区的资料,我国其他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地区,玉器的出现可能走过各自不同的道路,如东南沿海地区一般缺少细石器,农耕出现早,但中国史前玉器集中的东南沿海,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都经历过渔猎与农耕交替的道路,东南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玉器出现较早的大坟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洪文化、大溪文化都曾存在过发达的渔猎经济,它们与东北地区的玉器又有相互影响关系,所以也并不排除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玉器的出现和早期发展与渔猎经济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尚恒《梅山文化研究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 2013 -
【2】吴丽华《黑龙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和文化特色》- 黑龙江社会科学 - 2012 -
【3】于建设《红山文化的社会性质》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4】时晓莉《搭建新型研究平台构建红山学》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4 –
作者简介:
黄文中,1976年出,1994年进入玉雕厂学习。为了能够在雕刻方面取得更高的造诣,1996年辗转来到苏州玉器厂深造。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懈追求,在仿古、明清玉雕的基础上大胆的创作、创新、力求每一件作品独具匠心。其作品小件清新雅致、挂件灵动曼妙、把件唯美脱俗,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