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玉器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属性

[日期:2016-07-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玉器在中国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一万二千多年以前,从辽南原始居民用蛇纹石打制砍砸器开始,玉器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据《尚书》记载,西王母曾向黄帝和舜帝贡献玉环、白玉瑭等玉器,这是华夏民族文化第一次与玉联结的时刻。

 

  关键词:玉器 中国古代 玉石 图腾 和田玉

 

  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其实是天然的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显灵;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若国大早,则师巫而舞”说的是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而根据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舞蹈。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即“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真正把玉镶嵌在国家意识形态核心的是周人。和田玉的发现激励了周人,促使他们发现它的权力本性。周朝的最大贡献是制定玉器的礼制。《周礼》记载了六种宫廷祭礼所用的玉器(圭、璋、璧、琮、琥、璜),显示了礼器的精密分工。不仅如此,周朝还为世人留下了三件最著名的玉器一隋侯珠、和氏璧和昆山之玉。那些奇妙的玉器在数量上只有九鼎的三分之一,体积和重量上更为轻微,却拥有无限广阔的神性。周是玉器和鼎器并重的王朝,它同时掌握了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权力之匙。而周朝的衰微,使得玉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低潮。春秋早期的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此后孔子将其扩展为“十一德”,对玉器伦理学做了完备的描述。到了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简化为“仁、义、智、勇、洁”五德玑,跟上古流传下来的“五行”模式遥相呼应,最后厘定了玉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而玉器的复兴与辉煌,也正是在汉代达到了高峰。汉代是我国大一统的封建盛世,强大的国力促使其手工业生产亦相当繁盛,玉器也在当时攀上了古代玉器发展前期的最高水平。殷商妇好墓所殉玉器中和田玉占有相当数量,由此可知和田玉在帝王玉中确已占有主流的地位。此后帝王玉中和田玉比例不仅愈加增大,而且还被视为真玉,而其他各地所产玉石则被视为非真玉。和田玉确立了真玉的地位意味着王室只承认一种玉材,这就是和田玉,其他玉石不过是代用玉而已。中国国家的产生与玉文化也有紧密的联系,国家的产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但通过对玉的研究可以明显看出,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

  首先,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其次,玉的一些原始意谀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同任何国家产生一样,中国的国家历史也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过程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这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广泛出土于中国的各个地域,于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

  再次,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进而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还有,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和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礼器和象征物。当作为工具、器物和财富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作为礼器和象征物时,玉器能使人联想、遐想以至于幻想,关于玉的多种神奇观念,包括符合人类善良愿望的观念、迎合统治阶级奢望的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各项习俗和规定,都由此产生了。因而,当古代社会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统一意识形态(即国家意识)时,曾经大量融入了玉文化这个内容,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宝东《民族玉器综论》[M]科学出版社2006

【2】陈华祖《浅析和田玉的历史地位及多元价值》[M]科学出版社2006

【3】古方《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科学出版社2006.12

【4】张明华《中国古玉:发展与研究100年》[M]上海书店2004

【5】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4.两汉》[M] 河北美术出版社1993

【6】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出版社[M]1983

【7】韩鉴堂《走近中国传统艺术》[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黄文中,1976年出,1994年进入玉雕厂学习。为了能够在雕刻方面取得更高的造诣,1996年辗转来到苏州玉器厂深造。经过多年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懈追求,在仿古、明清玉雕的基础上大胆的创作、创新、力求每一件作品独具匠心。其作品小件清新雅致、挂件灵动曼妙、把件唯美脱俗,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