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雕漆《福寿无双》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日期:2016-07-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红雕漆,又称剔红,自古以来被作为高端收藏品来定位市场。红雕漆工艺作品展示形式多样,地屏、挂屏、台屏、把玩件等等不一而足,红雕漆紫砂壶的创作同样历史悠久,历史上不乏精品。本文从红雕漆工艺特色着手,阐释了红雕漆《福寿无双》紫砂壶的艺术价值,为红雕漆技艺的传播再添新内容。

 

  关键词:红雕漆 紫砂 茶壶 价值

 

  红雕漆《福寿无双》紫砂壶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池家骏设计,青年技师张飞洋制作完成。作品在2015年中国漆器艺术精品展上获得铜奖,展览结束后便被一收藏家收藏,体现了其不俗的艺术价值和市场认可度。作品以紫砂壶为胚胎进行设计创作图案,以汉文、寿桃、回纹等内容映衬出福寿双全的美好寓意。福运、长寿是民间吉祥文化的核心,“福寿双全”是人类对幸福美满生活永恒追求的最高境界。《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福为吉祥之尊,寿乃五福之首。俗话说:“人有寿,而后享诸福”。 福寿双至,两全其美,难能可贵,表达了作者借作品所抒发的美好祝福之意。

  一、作为把玩件,红雕漆茶壶的制作颇具匠心。

  扬州作为传统木胎漆器的发源地,自古以来以木胎为主要基材,产品造型也多以平面地屏、挂屏、台屏、屏风等为陈列装饰为主,因此工人师傅在平面作品的工艺操作方面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对髹漆技艺同样如此。平面造型的作品在髹漆过程中,只要注意漆的均匀即可,把握大漆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温度,调整适合的湿度,就可以进行正常的髹漆。但是对把玩件而言,制作则有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不同的胎体。由于紫砂胎本身已经属于成熟的胎体,如果按照传统的木胎制法,上漆灰,批腻子则无法完成吸附,这就需要工人师傅在操作时先将紫砂胎用粗砂纸打毛,留下毛气孔,然后进行刷由大漆和瓦灰制成的漆灰,待到漆灰干的时候,再进行磨平,然后才进行髹漆。而同样由于紫砂胎的漆壶比较小,同时是立体造型,需要将壶盖与壶身分开来髹漆。在壶身部分,需要工人师傅选用细刷子将茶壶抓在手里进行髹漆,由于壶身异形,每一遍髹涂的厚度有时候会很难把握,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进行髹涂,同时还要防止挂漆,在壶嘴和壶盖部分,厚度的把握也需要非常的技巧,厚了则壶嘴的立体感没了,薄了又不够雕刻的厚度,因此很多时候,一次一把紫砂茶壶的髹漆时间几乎要超过一件大的地屏的髹涂时间。由于茶壶大多都进行的是立体浮雕,需要达到一定的厚度,因此仅是髹漆的时间一般都要一年左右。

  二、作为工艺品,红雕漆茶壶的创作讲究精益求精。

  有了制作好的胎体,红雕漆茶壶的设计和雕刻都讲究精益求精。首先从设计而言,《福寿无双》紫砂壶为圆壶造型,是属于既可把玩同时也是可以作为陈列的类型,这就需要在作品设计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需要满景,不能有空白的地方。而作为把玩件,行家都知道,因为是可以近距离观赏的,所以必须要精细,用玩家的话说是要经得住看,经得住玩,越小的东西制作要求越高,越难。为此,池大师选用了两面开窗的传统做法,以福寿二字占据壶身两面主体画面,以花卉纹样充实画面。与众不同的是,在该件作品中,大师将壶盖设计的非常完美,以有着多子、多福、多寿寓意的石榴、桃子、佛手作为主题,小小的杯盖上就是寓意满满,祝福满满。

  设计是平面的,雕刻则是对艺术设计的再加工过程。由于立体造型,刀具在厚度的把握上难度很大,尤其是该作品还分了几个层次,在福寿二字的衬底还需要雕刻回纹,难度更加加大。为此制作人员先通过对图稿的定位,确定好层次划分,而后在制作过程中通过立体浮雕的样式来突出字样和花卉,最终将作品呈现出来。

  三、作为收藏品,红雕漆工艺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收藏价值。

  红雕漆工艺,北方又称为剔红,工艺注解是指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色彩的不同,亦有“剔红”“剔黑”、“剔彩”及“剔犀”等说法。红雕漆工艺目前公认起源于唐代。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后杨明加注补充道:“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剔法大异也。”惜至今未见实物证明。历经元、明、清,雕漆技艺大有不同,元代出现了著名的张成、杨茂、张敏德等雕漆名家,为后世雕漆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宋由于特殊原因,雕漆作品留存不多。明清时期,雕漆工艺大显,创作了很多流传后世的佳作,尤其是明代永乐年间和清代乾隆时期,作品多作为皇家御用。

  近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雕漆作品也频现拍卖市场,吸引了众多藏家关注的目光。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1287.37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漆器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2002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春季拍卖继续有漆器推出,苏富比的明永乐《剔红雕漆牡丹纹盖盒》以362.5万元成交。2004年,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一件剔红雕漆赶珠云龙纹盖盒以1126.2万港元成交,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乾隆《御制剔彩岁朝锭形套盒》以505.3万元成交。2006年,香港苏富比曾以606.3万元的高价拍出一件清代“乾隆剔红御制诗笔筒”。同年,中国嘉德以550万元拍出了一件清代“乾隆脱胎朱漆题诗菊瓣形盖盒”。而就在去年,在2015年嘉德香港秋拍中,一件“清乾隆御制剔彩春字天圆地方琮式盒”以472万港元成交,一举拔得“观古——瓷器珍玩工艺品”全场头筹。以上数据显示,雕漆作品在拍卖市场的方兴未艾。

  而决定雕漆作品价值的,历史固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重要的却是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明代人曹昭在其《格古要论·剔红》篇中指出: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即判断一件雕漆器的价值,最重要的是看其色泽、厚重等因素。雕漆作品由于制作周期长,工艺难度高,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价值也是其作为高档收藏品的必备因素。

  雕漆作品与很多工艺品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雕漆作品的颜色会愈加好看红润,而对手把件而言,由于长时间在手上把玩,产生的包浆则会将作品带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也是雕漆《福寿》茶壶如此受市场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雕漆茶壶的受欢迎同时也为扬州雕漆在未来发展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相对于动辄上百万的雕漆工艺品,体量小但是却是更加精致的雕漆小件也许在未来会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张燕 《扬州漆器史》 [M] 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5年

  作者简介:

  张飞洋,男,1987年出生,助理工艺师,参与创作的雕漆作品多次获得各类奖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