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篇《核舟记》,令我们领略到了核雕艺术作品的神奇,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作品让所见之人都感到叹为观止。与平面雕刻相比,核雕在工艺以及难度上都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工艺美术创作中的一项重要成就。笔者生于舟山村,这里被称为“核雕之乡”,因此从小受到耳濡目染,热爱上了核雕的创作。随着笔者的工艺水平日渐成熟,历年来也获得了不少奖项,因此笔者意识到有责任将核雕作品推广出去,将我国的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下面本文就将进一步论述核雕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核雕 发展 创新 求知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直接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上,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就可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尤其是在工艺美术方面,从过去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自战国时期开始,我国便已经留下了丰富的,值得令世人传颂的艺术遗产。其中核雕是民间工艺中值得称赞的作品种类之一。运用小小的桃核、橄榄核以及核桃等,就可以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正是因为核雕的创作难度大,所以在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拥有生动的生命力,其中融入了工匠的心血以及对核雕创作的热爱。本文通过对核雕发展历程的论述,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令核雕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核雕渊源的概述
被称为核雕创作之乡的苏州舟山是核雕最早出现的地区,核雕也是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发展。核雕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所以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的气候,并且将其发展成为一条产业链。尤其是在近些年来的大力推广下,知名核雕艺术家的作品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核雕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我的父亲宋水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专门从事橄榄核雕刻四十余载。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始终坚持使用手工进行雕刻,将一生奉献给了核雕事业,创作出了享誉海内外的艺术作品。而要想了解核雕的发展历程,大多与以下几个人物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是殷根福,在清末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核雕工艺家,也是核雕事业最早的创立者。他的艺术作品形态各异,惟妙惟肖,以十八罗汉为例,尤其是在神态变化上都显得栩栩如生,令人称赞。以殷根福为代表创立了“殷派”的核雕手法。还有一位著名人物是须吟笠,是殷根福的传人,在多年的核雕创作过程中,逐步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因此自成一派,成立了“须派”核雕工艺,以“十八罗汉”为代表作品,其特色在于刀法简洁、粗犷,可以说他的核雕造诣已经达到了令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艺术家的存在,为后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世间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除了上述的两位人物外,核雕界的重要名家还有钟年福,当前的舟山核雕之所以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钟年福具有功不可没的影响。
二、核雕的艺术特色
核雕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艺术区别开来,也就决定了这门艺术与其他工艺的不同,从而在传统民间工艺中自成一体。
以橄榄核为例,橄榄核造型饱满、质地细腻、色泽温润、核壁深厚,不易开裂,易于雕刻、保存,长期把玩后包浆呈琥珀光泽,既浑厚又晶莹剔透,广受雕刻艺术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橄榄核的种类很多,在核雕界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给橄榄核分类:按形状大小可分为长核与圆核、大核与小核、怪核等;按果核瓣数分为“三花”、“四花”、“二花”与“多花”核;按果核颜色分为铁檀核、黑金刚、红金刚、黄金刚等。当年采摘的橄榄核称为新核,新核因出产时间短,包含水分较多,所以容易开裂,不适合雕刻。新核要在常温下放置一两年,这样处理后的核料水分最少、油性充足,适合雕刻,雕刻作品油性足、不易裂、容易上色起包浆。
核雕艺术品由于受到果核本身材质的局限主要以圆雕、浮雕和镂空雕为主。充分利用果核的形状、麻纹、质地,因材施艺,精心布局。浮雕是在橄榄核上面雕刻,使所有表现的对象凸起的雕刻技法。浮雕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有一个底板表现对象的“半立体感”,后方位或贴在橄榄核上,或根据橄榄核层情况简略雕刻。圆雕一般从前方位“开雕”。镂空雕是将凸出的部分加以保留,其背面的部分进行局部镂空,从而可以造成一种透视上的美感。
例如笔者创作的橄榄核雕作品《桃园三结义》即是运用了以上多种雕刻技法,依据橄榄核的天然轮廓,依形随形地雕刻出《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的愿望。作品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精雕细刻而成。作品结构紧凑,比例协调,布局合理。刀法细腻虔诚。集核雕之刀法大成,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所以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核雕不仅包含着对工艺的追求,也反映了作者的审美价值观,作者运用写实、夸张、抽象等表现手法,结合材料的特有性质,利用每个核材的个性因材施艺,充分体现核雕的材质魅力和艺术趣味。因此,核雕虽然体积微小,但凝聚了传统雕刻工艺的精华,以其丰富的内涵而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三、对核雕发展的思考
在艺术创作中,要始终坚持将创新与不断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只有拥有“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核雕作品。因此在笔者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会本着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进行学习。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这种变化更加应该融入进作品之中,令核雕作品可以与时代同步发展,将作品变得更加完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核雕工艺家,除了要拥有专业的技能以外,还要拥有一双懂得审美的眼睛以及对未知进行探索的精神。对此,在日常创作中,除了要向同行进行虚心请教外,还应该学习与消化新的知识,与时代的节奏同步发展,例如在笔者创作的作品中,《福娃》就是在北京奥运会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各行各业都要将创新与合作放在第一位。核雕事业也不例外,如果缺少创新精神,就会造成整个行业的衰落。而想要令行业不断的发展,就必须要以传统的创作工艺为基础,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创新。因此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要留心观察以外,还应该多汲取艺术方面的知识,不断探求新的创作题材,这样才能在核雕市场中大有作为,创作出更多受到市场欢迎的作品。
在当前的核雕市场中,竞争愈发激烈了起来,核雕工艺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个人的专属特性,不同的核雕大师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而要想令核雕大师的作品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就需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规范化发展,在原材料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去糙取精、去伪寻真,保留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令手工创作得到大众的认可。
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化。这对于雕刻工艺者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诱惑,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很多老一辈的雕刻家却不为名利所诱惑,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潜心进行艺术创作,这对于年轻一辈的我们来说是值得学习的。只有学会在雕刻中修行,才能实现艺术造诣水平上的进一步提升。好的作品需要经过时间的验证,可能会默默无闻,但是只要足够优秀,必将会发光发亮。欣赏一件优秀的核雕作品,是一种享受,在作品中,可以品味到作者在创作时的细致以及倾注的心血,只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就会发现,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沉静人们的心灵,将思想意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从老一辈的雕刻家身上,可以发现“禅修”是一门必修的课程,这也是青年雕刻者应该学习的一个状态,只有沉淀下来认真的做好一件事,才会获得满足感,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在今后的核雕发展过程中,希望更多的雕刻者都能成为优秀的手工艺人,将我国的非物质遗产得以进一步的传承。
四、结语
核雕最大的特色是小而精,用小小的一个核雕,却能创造出一个大作品,即在方寸之间展现世界,可见我国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前的核雕市场中,需要更多拥有高水平的专业手工艺人将核雕事业发展下去,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继承与发扬下去。希望在本文的论述下,能够引起同行业者思想上的共鸣,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姜天骄 光福核雕的工艺魅力[N].经济日报.2011-04-10(007)
[2]顾玲 小小橄榄核雕出大产业[N].苏州日报.2010-04-13(A06)
[3]殷毅军 .苏州核雕及其制作[J].上海工艺美术.2010(04)
作者简介:
宋梅英,1969年出,高级工艺美术师,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核雕技艺,基本功扎实,对平雕、圆雕、浮雕、立雕、镂空雕等都有很深的功力,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二十多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