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汉代文化发展的成就,也使玉器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中国玉器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清代早期,嗜古入迷的乾隆皇帝,命宫中工匠仿制前朝各代古玉,供其赏玩。也带动民间如苏杭、西安等地仿古玉的大量出现。清代仿古玉,多种多样,但都带有其时代特征。其中按汉代古玉纹饰、造型仿制的精品也具有一定鉴赏与收藏价值。
关键词:意义 内涵 艺术
一、关于汉代玉器的雕琢艺术
汉代四百年,玉雕艺术蓬勃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巫术的时代,玉雕的使用功能更加明显直接。同时儒学的盛行更加强调了玉如君子、君子如玉的观念,在汉代典籍中多有相关记载。比如《礼记·玉藻》中写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礼记·聘义》中描写玉的品质是“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明显以人的精神气度比喻玉;西汉刘向在《说苑》一书中记载“玉有六美,君子贵之:望之温润,近之栗理,声近徐而闻远,折而不挠,阙而不荏者,君子比勇焉,有廉而不刿者,君子比情焉;有瑕必见于外者,君子比情焉”;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更是直接说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尊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折不挠,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絮之方也”。
东汉以降,直至唐代,玉雕艺术明显风气不盛。而到宋元时期,各种艺术门类蓬勃发展,所掀起的仿古热潮也遍及玉雕艺术。玉雕艺术创造者从商周、秦汉古物中吸取灵感,也从当地民间流行的道教传说和民俗故事中取材。元代更是雕饰了大量的神仙人物。除此之外,以花鸟、童子玩耍等等表现现实的题材也日益繁盛起来。在玉雕艺术中寄寓情思、文人成为审美主体,这是宋元玉雕艺术中两个最重要的变化。接续宋元的明清两代,玉雕技艺登峰造极,尤以俏色巧雕为样榜,“玩玉”成了一种文人间的雅好,通过玉雕抒情写意蔚为大观。
到了现代,传统的玉雕艺术已完全脱离宗教和政治背景,这使得玉雕艺术创造者能够充分发挥它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当然,与之而来的还有审美取向的困惑。
纵观历史,玉雕艺术一方面讲求人与玉在道德层面和哲思层面的紧密关联,另一方面讲求人与自然造化的契合关系一一即天成自然的内在追求。除此之外,也强调人与玉雕技艺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一即不可有匠气,也不能无技艺。作为中国艺术一个分支,玉雕艺术既有自身的审美特征,也必然与中国艺术总的审美取向相关。
二、关于仿汉玉器的具体特征
汉代玉器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开始,一个使用者的身份,及对当时文化内涵的崇拜。玉匠选择优质玉料,尽其所能,雕琢出表现其文化底蕴与内涵的作品,在纹饰上以巧夺天工的工艺琢刻。经过时间的锤炼,自然形成的沁色,天然的美感,令人遐想。清代玉文化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已经改变,制玉工艺发展进步,所仿汉代玉器却无法与真品相比。其一,就是文化内涵的不同,造型的相似,然而并没有当时代的神韵。清代玉工匠在仿制时已经没有那种崇拜的心境,只求形似,而丢失了气韵,使之貌合神离。其二,工艺上总会带有本时代的特征,就如玉璧中勾云纹的做法,非常时代化。其三,仿古玉的沁色是急于一时,浮于表面的人为做法,根本不能与自然天成的沁色相比。其仿汉玉器的大体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仿蝉、东晋陆云在《寒蝉赋》中写到,“头有绥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不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蝉的内涵从诗文中,得到了赞美,所以蝉在古人的玉器造型中大量出现。殷商时期,玉蝉作为丧葬器中的含玉使用,汉代含玉中蝉更成为主要造型。因为古人观察蝉的幼虫入土变蛹,多年之后脱蜕成蝉,故认为蝉有复活的能力,所以放在死者口中,希望死者可以重生。汉代“汉八刀”玉蝉非常受收藏者青睐,因其只用雕琢寥寥几道线条,便把蝉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并且“汉八刀”的表现手法软弱,以无法与汉代真品相比。
此玉蝉,玉质细密洁白有如瑞雪,光泽细腻而不浮躁,抚摸像婴儿肌肤般温润。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柔滑中却显出刚劲。初看似为汉蝉,细观之,却发现区别。相比较发现,汉代八刀玉蝉身型较宽、较薄,蝉背脊处,突起比较平缓,表现双翅的内线的弯处,虽圆滑,却稍陡峭,双翅尾部内收幅度较大,转折刚硬,尾部尖挺,与翅有一点距离。
玉蝉,造型纤细,背脊较突兀,双翅内线条转折处自然圆滑,翅外内收幅度小,线条顺畅,尾部与翅尖同长,工艺上极为精细。其头部左边的冰丝状红沁,深入肌理,走向脉络明显,非常漂亮,因其沁之巧妙,所怀疑为人工而做,但并非一朝一夕可为之。玉蝉表面迎光观察,上有一层极细皮纹,又较古玉中所说的“桔皮纹”细,线条槽底包浆与器表包浆相符。按其工艺、沁色、包浆来推断,年代应为清中期制作。
(二)仿壁、新石器时代,玉璧作为祭祀苍天的礼器(学术界另有一种为鬼神食物的观点),汉代玉璧已经从早期的祭祀之用,变为礼仪、丧葬和装饰的功能,到清代已演变为多种用途,而饰品颇多。汉代玉璧除素面玉璧,玉璧上纹饰、布局更加多样化,壁面饰有乳钉纹、卧蚕纹、勾连云纹、云纹、谷纹等,且线条琢刻流畅,刚劲有力,有的壁面上分为几部分饰有不同图案,更有一种则在壁的外廓镂雕龙凤、螭龙、吉祥文字等图案,即出廓壁。
做仿玉壁,壁身较厚,玉质细腻缜密,呈青白色,触之温润光滑,盘玩后,玉质中出现几个斑点,似土沁,又似瑕疵。壁两面纹饰简单质朴,由三组勾云纹,三个方形网纹组成,每组勾云纹有两个,以背相对,形似蝴蝶,勾云纹以减地法琢刻出,故云纹周围有凹陷。每个方形网纹将三组勾云纹分割,网纹线条琢刻有力。壁上有汉代玉璧纹饰,工艺造型具有清代风格。此仿汉代勾云纹图案的玉璧,纹饰上已不像汉代勾云纹那样不满壁面,只有少个且分组。琢刻上,汉代勾云纹为细阴线,刀法线条刚硬,而清代则减地琢出勾云纹,线条虽也流畅秀美,却软弱无力。其龙凤、螭龙、吉祥寓意的图案纹饰与汉代玉璧纹饰的风格已大相径庭。
(三)仿舞人、战、汉时期的玉舞人表现了此时期的舞蹈形式,长袖飘甩,舞姿曼妙。而舞人这种玉器形制也只在战、汉时期出现,其它各朝极少。汉代玉舞人与战国时期玉舞人相比,虽形制想象,但雕琢手法、表现形式上区别也较大。汉代玉舞人有一种为扁平状镂雕,以细阴线表现人物衣饰、体态、五官轮廓、面部表情,线条简单,却往往细致入微。另一种圆雕玉舞人形象更加生动,衣服褶皱、发型、舞姿均可以让人看出当时古人舞蹈的飘逸、灵动。
此玉舞人,为扁平状,一手甩袖过于头顶,另一手横甩置于腹前,头顶发冠,两鬓垂发,扭腰摆动,长裙垂地,似并膝而跪。细节上,衣服细阴线表示,袖以沟纹示褶皱,袖前端有十字花纹装饰,面部五官减地琢刻,眉与鼻连成“T”字型,小眼,缄口。虽工艺精湛,形象生动,但已无汉代舞人那种气韵,且面部表情呆滞,倒似战国时期的舞人。靠左部的沁色过巧,虽有部分深入玉质,但仍给人浮于表面的感觉,与清代仿品作沁色相同。
笔者认为,清代玉器仿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为欺骗收藏者而制,因其带有很多其时代的特征,对很多收藏者来说,鉴定起来并不是很难,而是更增添了鉴藏乐趣。之所以清代大量仿古玉器的出现,一是反映出当时文化发展的延续,经济力量的繁荣,另一则说明,当时对古玉认知的程度。汉代玉器经过两千年的发展,至巅峰时期的清代,文化、工艺的传承,即是华夏文明传承的脉络,华夏子孙既要将祖先文化发展延续,当无法避免“仿”。正确的看待玉器仿制品,不仅可以提高对各朝代玉器的认识,更多的是文化内涵的诠释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张蓓丽 《系统宝玉石学》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6 .542—550
【2】王濮 潘兆橹 翁玲宝 《系统玉雕美术品研究》上册 地质出版社 1984
【3】赵永魁 孙凤民 《玉器鉴赏与评估》 地质出版社 2000第2版
【4】周南泉 《民间藏中国古玉全集》 紫禁城出版社
作者简介:
梁传宝,男,1973年生,工艺美术师。自幼随父辈学习玉雕技术,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多次赴北京、河南、陕西等省市参加高级培训班学习玉器鉴赏和雕刻设计技术,现带领11人自办玉雕工艺美术公司,主要产品有人物、兽、花瓶、器皿,并专攻仿古明清件,其作品多次参加省、省市工艺美术品大奖赛,深受专家学者好评,并荣获金、银奖,现任邳州市玉雕协会常务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