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漆器辉煌的发展历史

[日期:2016-08-1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西汉之前漆文化溯源 、西汉漆器造形、西汉漆器的装饰花纹 、西汉漆器制作工艺、西汉漆器发展的论述

  一、西汉之前漆文化溯源

  漆器工艺是我国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我国用漆,是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漆器发展源远流长,漆是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和使用漆。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大漆有高度的粘合性,漆液被用来且髹整木器,髹饰陶器,以防止渗漏,便于清洗,延长用具的寿命。以人类发现并使用漆树开始而产生与之相关社会活动统称为漆文化。从出土文物到各个时代的文献记载以及流传保存至今漆的器物来看,漆和政治、经济、艺术、文化、生活、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华夏漆文化的起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文献资料记载,二是考古发现探索的报导。前者是线索,而后者是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推论,把大漆作为涂料在木制品上,最早是在舜、禹时代。根据战国文献《韩非子·十过篇》有关舜时使用漆器的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黑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是说,尧传位给舜,舜制作装食品的器皿,食具用木料裁制而成,外表涂上黑漆,放在宫中使用。舜传位于禹,禹作为祭器,外面涂上黑色的漆,里面涂上红色。这为中国漆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文学线索。

  探索发现漆文化的开端,考古出土文物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依据,从中国长江流域跨湖桥遗址出土漆饰物来看,从跨湖桥文化(约公元前8000年—7000年),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7000年—5000年),良渚文化(约公元前5300年—4200年),到公元(约4000年)之后,几乎每百年都可以找到实物例证。

  1976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了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木胎漆碗和漆筒,这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漆器。在商代的墓葬中,也曾多次发现漆器的残片、残迹。后来,由于漆器在实性和审美方面,具有比青铜陶器轻便、耐用、防腐蚀、便于彩绘装饰等优点。所以,到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已经十分发达。据记载,当时已有专门机构管理漆的生产。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就曾担任过宋国的“漆园吏”。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解放后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春秋战国和汉代的漆器,其中,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彩漆动物座屏》和《虎座鸟形鼓架》,便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两件漆器都是漆、雕、绘三者有机结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艺品,前者周身黑漆为底,并有朱红、灰绿、金银等漆的彩绘。座屏的外框也用朱红、金银漆绘出凤纹等图案,更有意味的是在这个座屏的长方形的并不是很大的外框中(整个座屏高15厘米,长51.8厘米),用透雕的手法,共雕刻四十九个动物,计有:大蛇二十条、小蛇十五条、蛙两只、鹿、凤、雀各四只,这些动物造型生动、优美,相互结合得十分自然。体现了汉代漆器工艺的高度水平。而那件《虎座鸟形鼓架》的造型和工艺设计,更是表现了设计者绝妙的想象力。

  汉代漆器的出土地很多。如湖南长沙、河南洛阳、山东文登、河北怀安、江苏扬州、广东广州、贵州清镇、四川成都、甘肃兰州、陕西西安以及新疆等地,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反映了汉代使用漆器已经十分普遍。

  轻巧方便华丽的漆器,在秦汉贵族豪门生活用具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进一步取代了青铜器,使用范围更加扩大,统治阶级为了满足生活上的享受,对漆器工艺,不惜财力人力,把它装饰的更为华贵。为了巩固统治政权,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人民能够安定地从事劳动,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二、西汉漆器造形

  西汉中期以后,流行在盘、樽、盒、奁等器物的口沿上镶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杯的双耳上镶镀金的铜壳,这便是所谓“银口黄耳”或“器”。有些漆器如樽、奁和盒的盖上常附有镀金的铜饰,有时还镶嵌水晶或玻璃珠。

  汉代漆器的造形,比战国更为丰富。以前的漆器多为小件器皿,此时则增加了大件的物品,如漆鼎、漆壶、漆钫等,出现了漆礼器,以代替铜器。漆器的品种,有耳杯、漆盘、漆盒、漆罐、漆奁、漆匜、漆卮、漆案、漆几等。耳杯的数量甚多,双耳造形有变化,早期为椭圆形,晚期为菱形耳。耳杯又称羽觞,这与“曲水流觞”的活动有关。古代习俗,在三月上巳(即三日),临水祓除不祥,谓之修褉。这一天,与会者列于曲水之旁,投觞于水之上游,任其流下,止则取而饮之,谓之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序》:“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就是指此。耳杯的造形为船形,两耳既便于提取,也利于漂浮。漆盒的造形更是多种多样,有圆形、方型、长方型、马蹄形等,还有双菱形盒、字形盒等。安徽天长汉墓所出的鸭嘴形盒,盖和器身作为鸭形,有纽相连并可开启,设计意匠别致新颖。此外还有漆唾壶、漆虎子、漆面罩、漆棋盘等。

  汉代漆器的纹样以流云纹、旋涡纹、变形蟠蠡纹、菱格纹和飞禽走兽辟邪为主,色彩多为红黑二色相间,或用朱、青,或用朱、金彩绘,强烈大方。人物画多以孝子故事和神仙羽人为当时的题材,有的描绘神仙或飞廉,并配以鸟兽在流云中奔驰之状。线条流动,有如行云驾雾遨游太空。这类题材与汉代墓室,享堂的画像石、壁画、画像砖之类的题材大致相似。它同样是一种神仙升天思想的反映。西汉前期的漆器,花纹富丽而繁复;东汉的漆器,花纹比较简素。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少数漆器的花纹是神仙、孝子及其他以人物为主的故事画。

  漆器主要有木胎和夹胎两种。也有少数为竹胎。木胎的制法有轮旋、割削和剜凿、卷制,不同器形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夹胎是先用木头或泥土制成器型,作为内模,然后用多层麻布或缯帛附于内模上,逐层涂漆,干实以后,去掉内模,便剩下麻布或缯帛的夹胎,这便是所谓“脱胎法”。

  四、西汉漆器制作工艺

  漆器上施花纹,有下列几种方法:

  1.漆绘:用生漆制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种颜料描绘于已经涂漆的器物上,色泽光亮,不易脱落,大多数漆器的花纹都用此法绘描。

  2.油彩:用油汁(可能是桐油)调颜料,绘描于已涂漆的器物上,所绘花纹因油脂年久老化,易于脱落。

  3.针刻:用针尖在已经涂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纹,称为“锥画”;有的器物在刺刻出来的线缝内填入金彩,产生了类似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效果。

  4.金银箔贴:用金箔或银箔制成各种图纹,贴在器物的漆面上,呈现了类似“金银平脱”的效果。纹样的特点是细致而流利。

  5.堆漆装饰法:长沙发现的西汉大墓漆棺上的花纹,都是用浓稠的厚颜料堆起,玉壁上的涡纹和花纹上的边线,都是用特制的工具将厚颜料挤出作为钩边线和涡纹,高出一层显出浮雕效果,“识纹隐起”系属堆漆技法之一。这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在两千年前就创造出这种堆漆的表现技法,说明汉代的漆艺已极精妙。

  五、西汉漆器发展的论述

  汉代的漆器在技艺上达到了顶峰,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它们与原始彩陶、商周青铜器一样,充满浪漫主义特色,体现了三个不同时代对器皿造型与装饰的审美追求和三种不同材质的工艺美。汉代漆器设计始终坚持从实用出发,考虑到使用方便、放置的容积以及图案多样化的统一,富于装饰性的设计理念。汉代漆器的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如食器、酒器等,很多都是成套设计的。漆器的包装设计也颇具匠心,如多子盒,亦称多件盒。汉代漆器的生产有专门机构管理,漆器的制作出现于全国各地, 漆器的生产过程也有了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共有制作漆胎灰底的素工、在漆胎上涂漆的髹工、做彩绘的画工等11类工种,这就使漆器能以较大规模进行批量的手工生产。

  漆器工艺强调产品外观设计应富于装饰性,并能反映产品用途,产品应满足人们在外观美感及使用上的需求,以充分发挥出产品的用途。汉代漆器艺术是我国漆艺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和源远流长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不可多得的奇珍。

  作者介绍:陈小枫,男,扬州漆器厂助理工艺美术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