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雕漆工艺的发展历程

[日期:2016-08-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红雕漆是漆器工艺史上的一种重要技法,其工艺耗时久,工序繁锁,对刀工要求也严谨,但其艺术表现力却是惊人的。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朝代的变更,技术的进步,人文环境的变化都在影响其工艺的发展变化。它不仅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更是这个民族的财产与财富,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让大家对红雕漆这个工艺的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对其进行一个分析,让大家对红雕漆有个初步的了解。 

 

  关键词:红雕漆     工艺     技法

 

  红雕漆,又称雕红漆,剔红。雕漆是将数十道甚至上百道的朱色大漆有规律的刷于胎骨之上,等累计至一定的厚度之后根据设计画稿用工具雕刻出各种图案的一种传统雕漆工艺。因为其工序繁复,制作周期又特别漫长,艺术表现力尤为突出。而之所以称为红雕漆,是因为古代人们常常根据颜色来命名,常出现的雕漆有剔红、剔黑、剔黄、踢绿、剔彩等品种。古时候的雕漆作品大多数都是使用的朱漆,因为其红火的颜色,象征着吉祥,深得皇家贵族的喜爱,皇家使用红雕漆制成的艺术品来装饰宫殿,带动了红雕漆工艺的发展。因为红雕漆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之下,展现的艺术特征以及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所以本文将根据红雕漆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进行探讨,让我们对红雕漆的发展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唐朝可以说是雕漆发展的开始阶段,因为至今还没有出土过那时期的红雕漆工艺制品供我们来考证,但在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中有记载:“唐制多印板刻平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之后杨明在注中补充到“唐制如上说,而刀法快利,非后人所能及,陷地黄锦者,其锦多似细钩云,与宋元以来之副法大异也”。王世襄也在《髹饰录解说》中对以上两种说法进行了解说“唐代许多剔红不但花纹和地子都是红色的,而且在一个平面上,没有高低之分。同时也出现了也出现了花纹和地子异色,高低有所差别的剔红,如陷地黄锦剔红器。按花纹和地子颜色不同、高低不同,都是为了更好的区别纹与地,突出图案的主题,得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唐代剔红许多是纹地同色,高低不分,正说明它尚处在早起阶段,是和剔红工艺开始流行这一情况相符的。”从以上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红雕漆在唐朝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刀工技法,纹与地的处理上还不成熟,不能很好的突出图案造型。

  宋元时期可谓是雕漆技艺迅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文者”,“藏锋清楚,运刀之通法;隐起圆滑,压花之刀法;纤细精致,锦纹之刻法,自宋元至国朝,皆用此法”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红雕漆作品风格极为相似,因其制作工艺相同,甚至到了明朝都采用此方法。而元朝的雕漆在宋朝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名家辈出的局面,其中以张成和扬茂的成就最高。值得一提的是张成造桅子纹剔红盘,此物件可以说是那时期的经典代表作。而在明张应文的《清秘藏》“宋人雕红漆器,宫中用者多以金、银为胎,妙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厚坚而无敲裂痕。所刻人物鸟兽,俨然图画,为绝佳耳。”明代高镰《燕闲清赏鉴》记载“宋人雕漆朱厚堆至数十层……有锡胎,有葛地者。从这些资料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宋朝的雕漆基本以金银胎、锡胎为主,刀功技法上已趋于成熟,而且质地很厚很坚实,图案也出现了人物鸟兽之类,在器形上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尊等,其中以盘、盒为多。由此可见宋元时期红雕漆不管是技法工艺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还是在器具的类型上和雕刻的装饰图案上都更为多样化,为明清时期雕漆工艺的兴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雕漆制造业的一个发展高峰期,在继承宋元时期的雕漆技艺的同时,不断创新。在明永乐年间设置了果园厂来专门生产供应宫廷使用的雕漆工艺品,批量生产使得那时起的生产数量和技术都在不断的提升规范。与之同时,明代永乐年间在雕漆底部开始刻有年号“大明永乐年制”,这样的款识为以后漆器款识的处理奠定了基础。而在装饰图案变得更加的丰富,不但有花鸟、山水、人物、并且还出现了历史故事的题材,到了明后期由于世宗嘉靖帝信奉道教,出现了升仙之类的题材等。在器形方面开始变得更加丰富,出现了梅瓶、四方委角盒、八方形捧盒、提匣、碗、笔筒、扁壶、高足碗、棋子盒等,有效的将实用与美观结合在一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代雕漆行业的兴盛发展,图案纹样开始多样,由于统治者的偏爱,出现了作坊,雕漆的制作数量大面积的上升,使其得以迅速发展。清朝时期,“清代雕漆重刻工而轻磨工,到乾隆更加精工纤巧,往往显得繁琐堆砌。”图案有花鸟,人物之外,还出现了吉祥如意的图案,其中多以花卉为主。器形方面更是涉及了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家具,文房用品,还是陈设用品等,都有出现它的身影。

  通过以上几个重要时期的了解,我们看到了红雕漆的一个发展历程,这些对当今乃至未来的红雕漆工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因为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在吸取经验与教训的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的人文背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心理,不断的开发创新出适合当代社会所需的红雕漆作品是我们任重道远的一项工程。

 

参考文献:

[1]王世襄. 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2

[2]施宇莉. 宋元明雕漆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杨建,张飞洋,孙卫华. 浅析不同时期雕漆工艺特色[J]. 中国生漆,2014,04:18-19.

[4]刘海燕. 浅谈元明清雕漆工艺风格比较[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2,04:134-135.

 

作者简介:

  池莉莉,2002年进入扬州漆器厂参加工作,从事雕漆工作。 2012年,进入张来喜大师工作室,在张大师的指导下使自己的技艺水平进步很快。对浅雕、浮雕的工艺手法有了深入的了解,技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