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刺绣有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品,有她独特的实用性和观赏性。观赏性刺绣是由实用性刺绣演变而来的,是实用性刺绣的发展。刺绣具备的艺术性和欣赏性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关键词:刺绣 实用性 观赏性
传说古代苏州有一位聪颖漂亮的姑娘,在结婚前正在赶制一件新嫁妆,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在衣襟上戳了一个洞。她急中生智用彩绒绣了一朵花,不仅将破洞掩盖住,而且还显的格外漂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首次启发,聪明的苏州人从此就开始喜欢穿绣花衣服了。根据西汉刘向所撰的《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吴人就开始把刺绣工艺应用于美化生活。到了三国时期,苏绣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据说三囯时期的赵夫人利用自己既能画又能绣的特长,为孙权作的一幅“画绣”,被时人堪称“针绝”,从而赵夫人便成为“画绣”的鼻祖。
苏绣,即苏州刺绣,其发源地处于苏州一带,关于苏绣的起源时间,由于文献与资料的限制,我们目前还难以确切说明。但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苏绣已经被用于服饰。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曾对宋代苏绣做出评价:“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苏绣在宋代就达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加之苏绣发源于古典格局、诗意江南“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这些苏州因素早已经融入到苏绣的灵魂里。而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的苏州刺绣艺术,亦早已闻名于世。针绣,是用绣针引丝线在丝绸布帛上,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早期的刺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这便是实用性刺绣的开端。观赏性刺绣则是有别于实用性刺绣的另一类绣品,亦称 “绣画”,制作的主要目的是供人欣赏,视觉效果独特,形成独特的装饰风格。刺绣正是在其不断发展变化中从实用性走向观赏性。
一、刺绣的历史发展
中国刺绣起源于3000多年前,经历了多个朝代的不断演化进步,中国刺绣技艺不断走向成熟。汉代刺绣多为波状之云纹,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精致,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业尤为发达。又正值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的消费阶层,刺绣因此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而广泛使用的服饰,制作也迈向了专业化,其技艺更是突飞猛进。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信徒为示虔诚,选择代表尊荣与费时耗工的刺绣,作为绘制供养佛像方式,称之为绣佛,在唐朝时期盛极一时。也可以说这是观赏性刺绣的起源。
宋代是中国刺绣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质量和艺术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是具有代表性。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
元代绣品传世极少,元代统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绣除了作一般的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则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用于制作佛像、经卷、幡幢、僧帽。西藏布达拉宫保存的元代《刺绣密集金刚像》就是其中的代表,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业非常发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刺绣承继了宋代优良基础,顺应了时代风尚,继续蓬勃发展。明代刺绣也表现了多项特色:用途方面,广泛流行于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绣艺方面,一般实用性刺绣作品,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精炼,而且趋向迥异宋代的繁缛华丽的风尚。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盘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清代刺绣,宫廷御用的刺绣品,大部分均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经批核后再发送江南织造管辖的三个织绣作坊,照样绣制,绣品极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同时在民间先后出现了许多地方绣,著名的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苏绣、蜀绣等,各具地方特色。苏、蜀、粤、湘四种地方绣,后并称为“四大名绣”。
二、刺绣的实用性
刺绣的起源较早,是随着缝纫的产生而逐步发展的。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对大自然、动植物极为尊崇,这也是纹饰与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刺绣是重实用的,而在衣服上刺绣某种花纹,可能是原始部落纹身黥面习俗的一种延伸。原始刺绣的用途,本为装饰衣装以代表地位的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目前我国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战国时期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
因此,刺绣技艺运用在服装上首先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性。据中国史书《尚书》记载,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了服装“衣画磷绣”的装饰,可见中国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品已经广为流行了。随服饰除蔽体外,还被用作为“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汉代就有“贾人毋得衣锦”的禁令,使刺绣服饰成为财富、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在阶级社会里,刺绣服饰成为了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显示其高贵身份的标识。其次,刺绣技艺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服装设计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段,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随着刺绣新工艺形式的丰富、创新技术手法的提高,满足了人们对服装审美的多元化需求,被广泛灵活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中。
三、刺绣观赏性
观赏性刺绣是从实用性刺绣中衍生而来,具有绘画式构图及独立的作品形式,以手工艺的方式制作,呈现出近于书画的观赏效果。
宋绣声名远扬的就是观赏性刺绣,即画绣。此类刺绣又因多出自闺阁女子之手,亦称闺阁绣。相比起实用绣,画绣更为耗时,且对绣女的艺术修养要求极高,属于刺绣中的高档品,拥有者多为帝王权贵或文人士子。
明清的鉴藏家对宋绣的评价极高,有不少赞颂之辞见诸诗文。万历年间苏州藏书家张应文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生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明代学者屠隆也对宋代“闺绣画” 赞誉有加,称其“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从明代开始,观赏性绣品开始由宗教性题材转向仿摹古人书画,注重追求笔意和风韵。在继承宋代刺绣工艺优秀传统下,能够推陈出新,并有新发明,特别是明代已经出现以刺绣专业闻名社会的家族和个人。明代观赏绣的出色代表是顾绣,顾氏女眷多擅刺绣,其绣品被称为“顾绣”或“露香园绣”。早在万历年间,顾绣已经成名,成为文人阶层争相收藏的女红珍品。
清末民初,西风渐入,观赏性刺绣受到西来文化的影响,在风格和语言上都发生着变化。清末的闺阁刺绣颇多名家,她们通诗书,晓画理,所制的观赏性绣品打破了传统样式,衍生出时代新风。在这个嬗变过程中,沈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沈寿的影响之下,近代的观赏性刺绣得以广泛传播,并呈现出多彩的面貌。20世纪30年代,杨守玉基于西画笔触和色彩学原理,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乱针绣最适于临摹油画和水彩,弥补了传统刺绣中色彩层次较少的缺憾,更加自如地控制色彩效果,塑造纵深空间,进一步提高了观赏性刺绣的写实化程度。杨守玉的弟子任嘒閒将乱针绣制人像,造诣不凡,她擅长以变化微妙的灰色调营造虚实相生的效果。任嘒閒晚年绣制的《齐白石像》采用乱针绣和传统绣相结合的方法,极佳地刻画出白石老人的神态气度,堪称其刺绣艺术的巅峰之作。
当然,随着人们对刺绣工艺和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发生了改变,对我们传统的艺术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如果最好的工艺技术和产品,不能满足人们对产品的认可和喜欢,就很难获得保护和发展。首先,要对人们的心理需求加以研究,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的产品也会被逐渐冷落,掌握了人们审美需求就能得到艺术发展的根本。其次,还要研究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收藏追求的变化。把风格特色与现代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最后,要发扬工匠精神,以更强悍的文化艺术生命力展示我们的艺术品风采,让绣品色彩斑斓,针法多变,给人以愉悦之感,引人眼球。
总之,只有发展好才能保护好,刺绣的前景和未来之路需要我们大师们不断开拓进取,才能把发扬与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开创苏绣工艺与文化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李明.《符号江苏·口袋本:苏绣》2014年4月
[2]百度百科.刺绣 实用性、观赏性
[3]朱启钤.《丝绣笔记》卷下,见《艺术丛编》第一集第三十二册
作者简介:
陆彩凤,1964年出生,工艺美术师、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中工匠、任职于凤绣娘刺绣艺术工作室。从事刺绣工作近40年,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博览会上获得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