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藏族传统金属雕刻艺术及其工艺

[日期:2016-09-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金铜雕刻在藏族传统雕塑艺术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历经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具备显著特征的地方民族特征,可以称为藏族传统工艺术当中的瑰宝。文章是对藏族传统金属雕刻艺术和工艺,展开的系统探究,并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藏族 传统金属 雕刻艺术 工艺

 

  藏民族尤其擅长装点生活,无论是穿着的服饰还是头饰耳环。藏族人民的手工艺术非常发达,金属材质的加工与使用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尤其是形式多样的金属雕刻饰品。与此同时,在藏区中,佛教文化的立足与不断的发展,创建了规模庞大的庙宇,这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金属雕刻艺术迈向更大的发展空间,栽培更多具备较强雕刻技能的艺人,制作出具体历史价值的金属雕刻艺术作品。

  一、藏族雕刻工艺的产生

  金属雕刻工艺的出现、发展和金属矿产业的发展有最为直接的联系。针对藏区金属开采的时间来看,历史书籍中有诸多记载,譬如:在《新红史》中是这样被记载的,她的弟弟茹拉杰被任命为大臣,在其当上大臣之后,世间百姓遵循从事农业的习惯,与此同时表示,由于福德之力而出现了银、铜、铁。听闻当时的政权是以苯教护体的。在史书当中具体记载了直贡赞普阶段铸造铠甲的信息。罗昂达孜和直贡赞普在进行比武后遭到杀害,用铜皮将其尸体包裹,再坠入河中。由此可见,当时已经大范围应用铜金属,并且得出,藏族传统金属工艺技能的发展,在佛教传入时期便具备了较高的技能。

  二、藏族雕刻工艺的发展历程

  从当前考古工作人员的探究发展来看,拉萨曲贡遗址的考古时期被定为离现在4000年-3500年,在曲贡早期的文化遗存当中的灰坑H12中存在一件扁平叶片状的铜镞,在经过金相探究后,铜镞是符合要求的锡青铜组织,其材料是冶炼而获取的,成型使用的是铸造的方式。由此可见,在距离现在的4000年之前,创造曲贡遗址文化的人员已迈向了青铜时期。除此之外,曲贡遗址的晚期文化遗留的土坑石室墓M203当中存在的铁柄铜镜,将铁饼铜镜的年限认定在公元前的8世纪。而在公元前的7世纪,佛教在藏区的传播推进了金属雕刻的发展历程,根据大昭寺与小昭寺的主尊佛像的由来,可以得知,金属造像的产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传佛教金铜像藏品中,能够了解到7世纪-9世纪流入到藏区当中的中原、斯瓦特的金铜造像原件与复制品。吐蕃时期具备当地与时代显著特征的金铜雕刻艺术品,是锻铸相融合的方式制成动物造型。譬如:《册府元龟》中曾经讲过,在公元657年,吐蕃赞普遣派使者进献金城,城上有象、狮子等,并且有人骑在上面。由此可以得知,吐蕃时期已经大范围使用金属铜质的器具。在公元18世纪后,甘丹颇章的创建及布达拉宫的扩建,更近一步推动了藏族传统金铜雕塑迈向新的发展空间,在第系桑结嘉措的主持之下,集结藏区每个地区的绘画与雕塑人才集聚在拉萨,一同完成扩建布达拉宫当中的绘画及雕塑创作工作,与此同时要秉承官方的方式构建雕塑作品。

  总而言之,在历经千年的磨合与探究,藏族金属雕刻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且保留了较多令世人骄傲的雕刻作品,展现出不一样时期、不一样地区丰富的艺术魅力。金铜雕刻工艺也伴随民族之间的相互沟通,逐渐趋于健全化,构成了极具个性的金属工艺加工程序,确保金属工艺与审美能力的传承。

  三、藏族金属雕刻的加工技术的具体类别

  藏族金属雕刻在加工技术上而言,可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锻造工艺、镏金工艺、錾刻工艺、铸造工艺。若想成为具有较强能力的雕刻工人,务必要具备这四种技术。在这之中,錾刻工艺是最根本的基础,所以,每一位要想成为金属雕刻工作者的人,都要进行长时间的錾刻训练。

  (一)锻造

  锻造的材料一般包含铜、铁、金、银,在这之中,经常使用的锻铜方式大多数用在大型佛像制作与寺院的金顶装饰中,锻铜的工具类型多样,了解并且熟知每一种工具的特征。学徒要掌握锻造最基本的使用方法。譬如:三腿的“佳噶”,其主要的目的是稳定“佳让”,调节“佳让”角度,“佳让”是5公分的方钢条制成的,顶部被打成尖嘴,这样便于套上形式不一、用途不一的“果佳”。“果佳”通常是圆头形状的,每一块“果佳”的大小、规格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性。锻造人员务必要掌握工具的性能,还要熟知造像度量经及圆雕的造型规律。在锻造中,脑中要事前构建立体造型的样式,这样才可以使每一锤的力度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方便掌握佛像每一局部的形体特点。在锻造具体的一尊佛像的过程中,第一步要明确比例高度,并且要参照相关数据明确标尺,在铜皮上绘制出大概轮廓,剪切完成的铜皮,在铸造的前期阶段要先驾到火炉上进行加热,使铜皮的硬度下降,再实施软化,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锻造形体。锻造工艺是将佛像的形体拆卸之后,在木制的佛像支架中进行拼接的过程。

  (二)镏金

  镏金具体是指,藏族传统的金属造像当中存在少许部分的合金铸件。佛教殿金顶及锻造的铜象都会使用鎏金进行处理,所以,镏金工艺是铜匠工人务必掌握的技能。镏金工艺的根本环节是:首先,将金条固定在石板上,然后使用铁锤,将其打造成金箔,与此同时将其剪成小片,方便熔化;其次,将金片放于瓷碗等相对整洁的盛器当中,金片在遇到水银之后会迅速熔化,使用温火进行加热,在加热的过程中要把容器的盖子盖好,防止金箔在熔化的过程中出现涨飞的状况,等到完成融为整体时,使用工具进行搅拌;再次,在特定的石质磨盘当中放入金银溶体,添加少分量的水,使用圆滑的砾石进行打磨,在打磨的过程中,要添加碾碎的瓷器粉,瓷器粉帮助金粉得到更细致的打磨;最后,将锻成的作品使用细砂连续的打磨,再使用电水或硝酸清洗干净,用细铜刷均匀的涂刷一遍,出现的金属表层细微毛糙有助于细粉得到更好的吸收。

  (三)錾刻

  錾刻是整体铜匠工种当中最根本的技术手法。錾刻的学习时间较长,在最初阶段,錾刻的图像是师傅进行绘制,再让学徒绘制,与此同时学徒要了解图案及工具性能。錾刻工艺一共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线刻工艺,藏语叫做“甲末擦”,雕刻的内容非常多样,通常有水纹、八宝吉祥图案、花卉及草木等,经常用在宝座当中绸缎的花纹样式;第二种隶属镂雕,另一种名称是透雕,藏语叫做“锥拉擦”经常用在雕刻佛像的胸饰,红铜器的黄铜装饰使用的便是“锥拉擦”;第三种隶属于浮雕工艺,藏语叫做“捕尔擦”,经常用在雕刻宗教用具的装饰纹路当中,使用范围非常广。

  (四)铸造

  用在铸造的金属材料包含金、黄铜、银、紫铜。铸造方式通常使用模具法及失蜡法。在藏族地区,工艺师大规模应用的是模具法。铸造的关键是制作模型及模具的方式,与此同时,要熟练应用熔炉的搭建方法、坩埚的应用,被溶物体当中的配料和浇筑的方式等。要制作出铸件模具,使用胶泥制作一尊佛像的大致轮廓,在泥质模型晾干后,在其表层涂刷清漆,清漆可充当隔离剂。在模具晾干之后,点上火,使用桦树皮的黑烟将模具熏黑,再做内模的间隔物,使用稀泥沙填到模具当中,并且要夯实。最后使用錾子将铸好的佛像的衣饰、面部轮廓等进行装饰,并且将整个铸像表层实施砂磨工作,再进行镏金,就可以完工。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是对藏族传统金属雕刻艺术及工艺进行的深入探究,分析传统的金属雕刻艺术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工艺的种类。与此同时,在具体操作当中,雕刻匠人要延续前辈手艺,也要学习外来的工艺技能,不断的完善技术与工艺流程,使藏族传统金属雕刻艺术及工艺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白日·洛桑扎西.简论藏族传统金属雕刻艺术及其工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2]季云龙.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建筑装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宁婉.清代藏族首饰设计艺术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江扬,男,1974年生,工艺美术师,自幼爱好收藏古玩杂项,省文物鉴定专家。长期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擅长当代新工艺创作设计、取长补短,广泛的将古代作品的优点运用到当代作品中去,目前为首都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定向开发各类文创产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