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宝应乱针绣借鉴苏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发展与创新。使之具有极具观赏性与独特的刺绣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及刺绣领域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交流的价值。本人结合对乱针绣20多年的制作经验,谈谈宝应乱针绣。
关键词:起源传承 发展 乱针绣 宝应绣 艺术特点
一、 乱针绣的起源
从秦汉时起宝应境内即渐次出现缫丝手工作坊。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邗沟,此地临近入淮口射阳。此后,过往船只带来江南文化,当然也包括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技术;早在1250年前的唐朝,“诗仙” 李白在游历宝应赋的《白田马上闻莺》诗中就留下了“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的千秋佳句。可见盛唐时期,当时宝应的缫丝以及刺绣民间工艺已很发达。
当历史的长河由唐朝流经510多年后到达元代时,却有一位西洋的外国人,在他们所写的名著《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中用外文又记载了宝应的民间刺绣。1283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径宝应。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有一段说到当地的缫丝织锦,应当看成与绣乡鲁垛境内有关的文字:“晚上,来到一个大市镇,名叫宝应。居民信仰佛教、崇拜偶像,对死者实行火葬,使用纸币……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为丰富。”由此,可见当时宝应的市井十分繁华,更显见那时的宝应缫丝业以及民间刺绣、各种金线织物的发达。
宝应民歌《绣兜兜》(又名《锣鼓车》)的唱词有这样的记载:“姐在房中绣兜兜,绣个兜兜送把情哥哥,上绣金龙盘玉柱,下绣狮子盘绣球。情哥哥,送把我家哥哥兜心口。”这首宝应民歌由农民歌手郑诚于1956年赴京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唱进中南海,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后来由著名歌唱家雪飞演唱,并灌成唱片,流传海内外。
二、乱针绣的艺术特点
乱针绣是我国现代新兴的刺绣艺术,它虽然源于苏绣,但又超越苏绣,是时代进步发展的产物,是我国现代转型的代表,它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工艺,是"以线代色,以针作笔"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来制作的针画艺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传到宝应县。乱针绣源于苏绣,又超越苏绣,而自成一格,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名绣。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是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一个绣种,是杨宁玉女士于江苏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担任刺绣和绘画科老师时,在精通中西方美术理论的恩师吕凤子先生的指导下,大胆地打破传统刺绣模式,将西洋油画的色彩原理运用到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中,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于1921年创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个新品种。
乱针绣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风格独特,层次感强,绣出来的作品,远观如油画般细腻,乱针绣特别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绣的层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来。所以乱针绣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画。但不同于油画。因为丝线有光泽,绣面上各种不同方位的线条,在不同方位的光线下,它的色彩有不同变化,当光线强与光线弱时,当放在明处看与放在暗处看时,当正面看与侧面看时其效果均有不同的变化。油画上二种颜色混合就变成另一种色相,原来的二种色用不再存在,而绣面上二种色线交叉重叠后可以得到第三种色相的色感,原来的二种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画的色彩更艳丽明快,形成绣的独特风格。
乱中变活——宝应乱针绣最大的特点之处便是针法具有“乱”的特点。一是为“规”而乱。这里边的“乱”,是工艺家们为了得到整体的统一和更为活泼的变化。工艺家手中的绣针就是画家的画笔,丝线就是颜料,以针代笔,以线代色,作者完全可以在画布上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这种“乱”是建立在有情理的、有规则的“乱”;二是为“视”而乱。灵活多变的堆砌重叠,以及无数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长短,不同的粗细,不同的色彩所组成的线条,自由奔放,让观者从中不断地感受到“乱”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和从中迸发出的活力,用纵横交叉的线条组织来表现各类物体的光色透视效果;三是为“动”而乱。“实以虚推之,明以暗相衬”,“乱”中显示出动感,是工艺家正确把握好作品的远近、明暗、冷暧、虚实等对比关系,利用光和色的变化规律来充分透射出作品极富立体质感的整体美。
乱针绣是以西洋绘画为基础,注重透视变化和物质的虚实、冷漠、质感对比,用点、线、面、色及空间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感受和情绪,再加上色彩的丰富性,构图工艺的灵活性,都是传统刺绣无法比拟的。在制作乱针绣作品时,作者要运用许多针法的变化如:十字、交叉、艹字等。当然也不排除传统针法的运用,在针脚大小、线条粗细方面都没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是让作者自己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用色、用线都不拘教条。可以纵横交叉、疏密重叠、盘旋蜿蜒灵活的变化针法来完成。画面追求主体效果,近看是绣,远看是画,画绣一体。
制作乱针绣作者还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例如在绣制人物时,因为人物年龄上有老有少,性别上有男有女,相貌和表情也各不相同,因此操作者必须要了解人体结构、骨骼、肌肉、皮肤及毛发等的特点。刺绣时掌握人物外部、内部结构的关系才能形声兼备地把人物绣好,使作品中的人物外形与动态的统一。乱针绣还讲究一个“乱”字,追求乱的好看、乱得有理,乱是为了求得整体的统一与更活泼的变化,应该是乱中求变化、乱中求统一。
三、乱针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宝应绣是继玉器、漆器之后,新兴崛起的扬州市第三大民间特色工艺品,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远销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绣品《归程》,1997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选赠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的大礼。2007年元月31日,以副市长玛丽·让女士为团长的比利时布瑞市代表团到宝应考察,慕名参观宝应乱针刺绣。当她了解了宝应乱针刺绣的历史,观看了绣姑们的现场演示,观赏了展出的作品后,对心灵手巧的绣姑们的高超技艺惊叹不已。
宝应乱针绣艺术被列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创新发展我们宝应乱针绣艺术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与鞭策,我们也将以作为一种发展宝应乱针绣后继的力量,将宝应乱针绣艺术传承下去和发扬光大。使之能走向中国,甚至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乱针绣这门民间艺术。
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以为,这句名言用在我们宝应绣各位绣娘的身上一点也不为过,是较为恰当的。宝应绣娘们之所以能够把中国画中“勾”、“衬”、“擦”、“点”、“积”等技法和素描中线条排列方法进行演变,创造出“井纹针”、“斜纹针”、“松叶针”等针法,我想,这就是身体力行的结果,也是我们宝应绣得以发展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杨振基 《乱针绣创造发明者》杨守玉科技文萃 1994年05期刊
[2]梁金瑞 《乱针绣工艺在壁挂设计中的应用》 硕博学位论文 2011年
[3]何开文:《宝应乱针刺绣历史传承发展概述》/2012—03
[4]施汴彬:《浅谈工艺美术设计中的艺术构思》/《科技资讯杂志社》2006
作者简介:
胥元香,女,1969年出生,工艺美术师,致力于刺绣专业,在乱针绣领域具有丰富的业绩,擅长于人物肖像、风景、动物等,她的刺绣得到刺绣专家和社会的认可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