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雕之艺术创作
——以《核雕“观音系列”》为例
【内容摘要】核雕,多为橄榄核雕刻,穿孔线挂在身体上用于“辟邪”。人们常常将其制成扇坠、串珠等佩饰。核雕可化腐朽为神奇,雕刻形状布局比平面雕刻难十倍。现以核雕“观音系列”为例,浅谈核雕之艺术创作的感悟,期望大家指正。
关键词: 核雕 观音 艺术创作
核雕的艺术创作通常用橄榄核、核桃壳等作为原材料雕刻工艺品。可以说核雕是化腐朽为神奇之举。民间通常将其作为佩饰用于辟邪迎祥祈祷。核雕艺术的独创性的高低决定了它的艺术价值。我在核雕艺术创作时也在不断的探索,创造了一系列富有天成的雕刻作品。现就我的核雕“观音系列”作品浅谈一下本人对核雕艺术创作之拙见。
一、解秘观音-核雕创作之灵感
观音又被称之为观世音菩萨,是四大佛之一。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佛,人们对观音信仰程度远高于其他神。核雕观音寓意美好,象征着吉祥如意,和睦美满,具有辟邪、护身、保平安等。这不仅是因为其慈眉善目,相当的人性化;更重要的是,它能慈航普度,救苦救难,消除所有的痛苦,他拥有纯洁、善良、超人的智慧。传说,观音菩萨是从莲花变化而来,因此观音也被誉为“莲花王”。因此,许多善男信女,一直对其顶礼膜拜。观音菩萨面对祈福之人总会有求必应,为其指点迷津,恢复信心,使人觉醒。因此菩萨也被称为“觉醒者”。观音菩萨不是上帝,我们崇拜他的目的,就是想从他身上找到打开自己灵魂的钥匙。往往人们不高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烦恼太重,心门关的太紧了。一扇紧闭的门,空气和阳光都无法进入,只留下黑暗。只有找到钥匙,打开心门,把烦恼放下,即使是狭窄的生命之路,也会拥有茂密的柳树和明亮的鲜花,风景如画。
这便是观音的秘密,也是人生的秘密。越是深入了解观音的秘密,越是觉得观音温雅隽秀、美而不妖的形象已深入我心,更是被她含蓄淡泊、超凡绝尘的意境所感染,心有所想,情有所致,观音这一形象成为了我创作的灵感之源,于是就有了我的一系列“观音系列”的核雕作品。如图1、图2所示。
图1 核雕观音系列之|《观音普渡》
图2 核雕观音系列之《八宝观音》
二、精雕细琢-核雕创作之技巧
古人强调:“练画先练眼”。同样,核雕的创作过程就像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要手工雕刻,同时也要使用眼睛看,尤其是在核雕雕刻作品时,主要是通过先用眼睛看然后看准了方位再进行雕刻。通常在核雕的雕刻过程中,要用三指握刀,主要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刻面和刀面的握刀角度要保持成45度角。想要达到运刀自如的境界,首先力度要保持均匀,其次运刀方向要从外面至内。我认为,一件成功的核雕作品的形成,在整个画面的设计中要讲求严谨的布局,要做到前后呼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也要努力做到细致入微,而且要富有生命的气息。这样才能使一块材料得到完美的利用,并使之拥有生命的气息。在核雕的创作工作中还要融入新的技能,注重时代精神,将橄榄核的形状、质地、色彩和技能有机的结合,如此才能更好的突出材料的美感。
我创作的一件核雕作品《千手观音》(如图3),作品取材于家喻户晓的千手观音的故事,采用了圆雕、浮雕等技法,使整个作品通体圆润丰满,具有优雅的气息,将独特的千手观音的特征形象的勾勒了出来。观音头戴宝冠,圆脸饱满,拥有美丽的曲线,鲜红的嘴唇微微卷起,冷静和富有同情心的形象,完美的表现出了千手观音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的魅力。作品布局严谨,细节的表现是整个作品的亮点,即使是面部线条甚至于精细的头发都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形成了一个生动和谐的核雕艺术。此作品获得了2010年第三届(南宁)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图3 核雕观音系列之《千手观音》
三、超越技巧-核雕创作之创新
技巧只是核雕艺术创作的基础,核雕艺术的最高境界的实现技巧的超越,在创作中寻求创新,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核雕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多年来,我一直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核雕“观音”系列作品的创作,运用了古人所崇拜的观音这一题材,将橄榄核这一上等雕刻材料作为原材料,巧妙运用了中国的传统工艺,精雕细琢,魅力天成。“核雕观音”系列作品创作的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在我的作品中,在力争呈现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基础上,秉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
一件完美的核雕作品只有做到形与神具备,将形式和精神完美的结合,才能拥有感动人心的力量,才能拥有巨大的穿透力。同时,一个好的艺术作品也应注意“静”和“动”的完美结合,在安静中追求节奏的不断变化,静中求动,作品才能因此而拥有灵性。如我和另一个雕刻作品“观音普渡”(如图4),在创作中,充分的利用了橄榄核的轮廓线条,将观音形象完美勾勒,“观音普渡”中观音手势左手拿念珠,右手拖莲花,脚踏莲花宝座,眼视下方,给人感觉观音仿佛漂浮在空中,以慈悲为怀,正向世人挥撒慈悲,普渡芸芸众生,充满了动感。同时,作品紧紧抓住观音的面部表情,“以形写神”、“形似”更“神似”,形神兼备,给人简洁明快柔和的感觉,实现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统一。此作品在2015年北京第三十一届国际礼品及工艺品展览会中荣获“工艺美术金奖”。
图4 核雕观音系列之《普渡观音》
四、结语
过去的都将成为历史,从今天开始将掀开新的艺术篇章。在核雕的艺术创作中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挑战,老一代艺术家留下了一块块艺术珍品后,逐渐逝去,他们将核雕这一艺术舞台移交给了下一代继承者。我将努力继承中国核雕的传统,努力开拓和发扬中国核雕的技能,将中国的核雕艺术加以传承并将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晓. 百工录·苏式核雕. 南京:江苏出版社,2013. 11.
[2]迟锐,黄玉红编著. 核雕撷美:中国当代核雕艺术品赏玩录.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7.
[3]姜跃进,张梵编著. 苏州橄榄核雕鉴赏 新锐名家.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1.
[4]潘嘉来主编. 中国传统核雕.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3.
作者简介:
钟小军,1972年生,工艺美术师。自幼耳濡目染于橄榄核雕刻之中,初中毕业学习橄榄核雕刻,其作品表情遐意,活灵活现,刀法清晰干净,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