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如何传承与发展

[日期:2016-09-2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苏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州号称拥有10万绣娘,其中刺绣技艺出色的3万绣娘集中在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如何保护苏绣这块艺术瑰宝?带着泥土芬芳的淳朴民间艺术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弘扬光大民间艺术?这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苏绣   艺术   保护  弘扬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民国时期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首先,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政府保护苏绣的一个很好举措。

  一、政府政策

  1、评比荣誉称号、职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这一措施给许多绣娘带来动力,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一项荣誉称号对绣娘来讲,都是接受一次新的挑战。对于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来讲,那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压力变动力,那也是必然的。

  2、艺术学校设立苏绣班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苏绣班,秉承颜文樑先生的实用美术教育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地方和行业培养了大批工艺美术人才,同时也形成了学院特有的文化传承特色和优势。形成了“工作室制”传承人培养模式,引入大师工作室,通过组建专兼职教师团队,构建双融合课程体系,活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本地区特色传统技艺,引领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并与政府、行业、企业广泛合作,探索形成了传承保护国家级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镇湖模式、桃花坞模式、雷山模式、研创营模式等多个优秀案例。

  这种教学模式应该得以推广,这样更有利于苏绣的发展,更有利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讲,没有正规完整的教材,大都是言传身教。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身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正在进行着现代教育和传统师傅教徒弟相结合的尝试,用学校办学和亲自带领实习的方式培养新一代的苏绣接班人。在搞好传承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设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使传统的苏绣不但能得到很好地继承,更能持续的发展。

  3、地方政府出力护苏绣

  一提到苏绣,熟悉的人肯定知道镇湖绣品街。

  1998年镇湖建成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绣品街,长约1700米,吸引了300多家刺绣经营户,使镇湖刺绣品形成了“集聚效应”,有力推动了镇湖刺绣市场的发展。2005年,绣品街共接待刺绣旅游购物人数达到18.6万人次,其中许多是来自法国、英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参观团和短期学习班,刺绣已成为镇湖一张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名片。与此同时,镇湖已成为刺绣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绣品经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镇湖刺绣在传承苏绣艺术精华的同时,兼收并蓄其他绣种和艺术的理念、技巧,不断推陈出新,有的绣品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贵宾。

  绣品街的形成是镇府一个重要政策,如果说没有绣品街,那么现在镇湖一带的绣娘可能现在还在家里做苏绣或者在工厂打工,也没有这么多苏绣的工作室,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知道苏绣。

  4、开展全国性展会活动

  每年政府或者组织都会开展一些全国性的展会,让更多的老百姓知道苏绣,促进苏绣工艺品销量,达到发展苏绣的目的。也有专家学者带领绣娘出国学习交流,让外国友人知道苏绣。其中,国家领导人把苏绣作为礼品送给外国友人,让外国友人爱不释手。刺绣作品《岁月如歌》用精妙的中国苏绣艺术描绘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夫妇笑容可掬、岁月相伴的美好画面,整幅作品细腻隽永,饱含着岁月沉淀的动人情怀和对女王夫妇真挚的祝福。现藏与白金汉宫,让苏绣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展现。

  二、社会发展

  1、个体私企模式发展

  苏绣几千年来运作的方式,大都是分散在千家万户,除了历代帝王为了宫廷的需要,才有大规模相对集中的创作。1998年镇湖建成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绣品街,当时还时人烟稀少,正是这条街的建成,苏绣产业的个体户井喷式发展。多年来,许多个体户得到发展,在全国各地开分店,市场遍布全国。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苏绣的应用对象也不仅仅是满足一家一户的需要而绣制的小幅作品,当今众多的大型国际交流,大型建筑门厅的立体装饰的作品,就不是个人绣品可以胜任的了。所以必须组织团队,分工合作统一指挥,就像演绎一场完美的交响乐,指挥家非常重要,要由他来指引众多乐手实现一个和谐、完美的配合,这就必须突破以往只是单人绣制小摆件的生产模式,需要大团队的合作,发挥大团队分工协作的精神,这也是苏绣产业与时俱进的需要。

  2、苏绣与多领域合作

  现在苏绣不光光应用在工艺品,苏绣在装饰领域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人们“衣食住行”中的也中就有很大的应用。旗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配饰就是苏绣的高跟鞋和丝巾。日本刺绣艺术家Hiroko进行了崭新的诠释。为儿子的衣衫上增加创意的刺绣,如今已经红遍全球。劳斯莱斯幻影 “静谧丝语”特别版,英伦贵族碰上古典苏绣。苏绣应该在各个领域中开花结果,这样才能让苏绣发展传承。

  3、苏绣发展的原创性

  苏绣作品在以往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都是原创的,因为几千年前还不存在油画,摄影等其他艺术种类。无论是日用品,还是欣赏品,我们从宋元刺绣册页中和魏晋、南北朝,盛行的佛像绣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到,画家设计师都是根据苏绣本身的特点和技巧精心设计的。仅从解放几十年的情况来看,在苏州专门从事苏绣设计的设计师就有千余名(不包括有些专业画家)。苏绣设计师和画家最大的不同是设计师必须全面熟悉苏绣了解苏绣,根据苏绣的特点、技巧、针法、工时以及形成的价位等等因素来绘画设计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绣的画稿,它不是一幅画,而完全是一份设计稿,它和建筑房屋的设计稿是一回事。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苏绣企业转制的不完善,造成刺绣专业设计人员的大量流失。许多从业者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苏绣原创作品的创作和发展,简单地复制油画、国画、摄影作品,虽然这些也可以用苏绣来表达,但这绝不是唯一的模式。长此以往不加改进的话会阻碍苏绣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苏绣艺术之花会因此而凋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不光是就事论事去解决一个侵仅和官司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苏绣要保持自身特点发展方向的大事。

  艺术是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去捕捉和提炼这些可爱的动物,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人很有亲和力,而且动物在刺绣技巧形式中又是最具独到表现力的,是其它的艺术形式所不可代替的。任何一幅动物作品,它都不是一个标本绣像,它应该有情节,有内容。那么作者在绣制时,都要尽可能运用技巧和针法将其表达出来。讲得具体点,在表达凶猛的老虎、狮子时,对它迎风而动的毛须,在绣制时可稍作夸张,使其飘舞灵动,显得威风凛凛;而对其眼珠的运针,则可略带果断挺直,对比强烈。

  总结:想要传承弘扬苏绣文化,首先需要做好以上的几点外,我深深知道传承苏绣是一份责任。因此,我暗下决心,只有用实际行动出作品、出业绩,我才能对得起大家。于是,刺绣的创新与传承无意间成为了我的一种责任,这种责任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动力。我目前做得还不够,但我一定会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为苏绣艺术的承前启后而努力奋斗并把刺绣艺术投入公益事业,我是在社会各届的培养、关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今天我能为社会尽一份力、做一点事回报社会,这是我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李明 沈建东 . 苏绣[M]. 译林出版社,2015

  [2] 柳炳元. 苏绣图案[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 林锡旦. 苏州刺绣[M].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陈英华,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从事刺绣创作22年,现为陈英华刺绣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首创刺绣工艺在大型文化装饰工程上的应用,为刺绣工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