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在两千多年的刺绣发展史中,设计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是重中之重,是最具灵魂的东西,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刺绣的设计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为社会的各个年龄段、各个阶层、不同修养的消费者提供美的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刺绣发展中的受众群进行分析,并找出与之相契合的主题思路、内容形式,梳理刺绣设计的大致脉络,为刺绣适应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刺绣 设计 时代 发展 演化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何随着时代的变化适应人们生活的发展,顺应时代审美的潮流,刺绣设计必须及时调整思路,形成多样化、国际化的格局,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爱好、不同审美习惯、不同艺术修养、不同消费阶层、不同的艺术门类,创意与之相协调的设计,从而达到刺绣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刺绣设计与时代气息的共鸣。
刺绣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同年龄阶段
耄耋之人经历过建国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如今改革开放后的物质极大丰富,这种特殊经历造成了他们思想观念比校陈旧,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倾向性,根据这一特性,设计一些如历史性、典故性的作品,寓意喜庆、富贵、吉祥性的作品,传统表演艺术作品,寓意长寿长乐的作品等,能够迎合他们的心理诉求。这些作品的设计要考虑价格因素,以中档为主。
中年人生长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经历过比较丰富的社会变化,思想较为活跃,既经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益与现代文化影响,相对注重时尚性、实用性,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一些积极向上、有一定艺术品位的作品,工笔、写意、水彩、油画和抽象性的作品题材都可尽情发挥,这些作品的设计要考虑产品以中、高档为主。
青少年生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未来社会、未来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受现代科技和国际文化的教育与影响,相对注重娱乐性、时尚性,可根据这一特性,设计一些科幻、卡通、世界语言的作品,形式可以是抽象或装饰性的,甚至主流的时下流行电影、杂志等作品,这些作品的设计要考虑产品以中档为主。
二、不同职业、不同信仰
职业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审美的不同需要,企业家、干部、工人、一般职员、文艺人、军人、农民等,根据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修养内涵,设计出不同审美高度、不同内容诉求的刺绣产品。企业家要体现欣欣向荣,公务员要体现积极向上、繁荣昌盛,工人、一般职员体现实用大众化审美,文艺人要体现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军人要体现意志,农民要体现自然纯朴。设计形式也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所选择,可用长卷、地屏、折屏、台屏、框画、双面绣、单面绣等。
信仰是人们道德与精神层面的追求,可分为佛教、儒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可根据不同宗教信仰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如画像、典籍、文化故事、经典图形等以满足不同信仰人的需求。
三、不同的艺术修养
由于人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国家环境、家庭环境不尽相同,所接触的社会层面亦不相同,导致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艺术修养。例如阿拉伯国家喜欢金色,喜欢装饰华丽;而我们的近邻日本则喜欢素洁淡雅,简洁富有禅意。我们中国的节日,可以依据传统打造生肖文化,吉庆文化,可以是写实的、抽象的、图案化的,色彩可鲜艳明快,形式上可以是古典的、民俗的、现代的。刺绣装框可以根据题材设计有所变化,西方题材的可以选择欧式堆花高浮雕的,中式题材可以选择简洁明快有节奏感的。甚至材质也可根据内容有所区分,可设计成木质的、瓷质的、铁艺的、铜艺的、铝质的、塑料仿金仿银色的等等。
四、营销的不同地域
刺绣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后,可根据营销的地域有针对性的设计出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产品,如:北京地区,可表现万里长城、天坛;上海可表现十里洋场的浦西夜景、秀美的豫园、日新月异的浦东陆家嘴;南京可表现上水城林、阅江楼等等,江苏省内可表现苏州园林、太湖风光、十里秦淮等等;国内可表现黄河、长城、五岳风光、风景名胜等。外销东南亚国家地区的,一般华人较多以民族传统产品为主。销往韩国的产品应注重迎合韩国欣赏主流的设计,销往日本的产品应适应日本的文化需求……根据所正对的国家或地域选择合适的题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表现各个地区人们审美的期望,以不同的刺绣技术进行艺术再现,从而达到设计与艺术、市场的有机统一。
五、不同艺术门类
刺绣艺术不止以绣论绣,同样可以与绘画、书法、装置等其他艺术门类通过探讨异同提供设计表现及技术支撑,从而呈现出全新的艺术体验。例如与时装艺术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华丽富贵;与室内软装艺术的结合,可以充分表达设计细节的精道与雅致等等,这些艺术门类的相互打通同样可以丰富刺绣设计的内容及形式,从而推动刺绣艺术不断地调整、发展、创新,也为刺绣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扩大,世界文化大融合不断发生,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文化逐步与世界文化相融合,设计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通过设计手段真正让刺绣这门传统工艺真正展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达到艺术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和谐。
参考文献:
[1] 丁佩.姜昳.绣谱——刺绣与时代.中华书局, 2012,(3):23-28.
[2] 李宏复.中国刺绣文化解读.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1):9-15.
[3]张鹍.以针为笔,以丝为丹青——试论常州乱针绣[J].美与时代(上旬刊),2013,(8):41-47.
[4]阮立.融合中西传承创新——民国刺绣革新“仿真绣”和“乱针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6):73-86.
作者简介:
蔺伟超,1977年生,设计师,至今已从事刺绣设计工作10年。设计的巨幅刺绣《华彩浦西》、《天坛》、《山水城林》、《金鱼》等作品分别展示在上海虹桥站、北京南站、南京南站、澳门新葡京大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