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刺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她以其精湛的技艺,绣雅的艺术特色在中国这条历史长河里孜孜不倦的流淌。
关键词:镇湖 刺绣 工艺 发展
我国刺绣的起源,历史悠久,文献记载创于虞舜,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发现仅到商周,原始刺绣用途,本为衣服以表征地位尊卑,具有政治辅助工具的作用;后来开始逐渐扩充为美化生活的装饰物, 这样推算,刺绣至今就有50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刺绣就普及民间,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汉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 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绣于服饰。
三国时期(220——589)关于苏绣的记载见于《周书.武帝记》,南朝的梁武帝(507——548)不仅提倡佛教,而且还是位刺绣艺术的倡导者。天监六年(507),他的宫廷中有罗绮、刺绣匠师等五百多人,绣制五色绣裙,并且饰以珍珠。唐代苏州文学家陆龟蒙《锦裙记》中也有“齐梁绣锦裙,长四尺,下阔六寸,上减四寸半,在这样不大的幅面上,左绣仙鹤二十,势若飞起,率曲折一径,口中衔花;右绣鹦鹉二十,耸才翅舒尾,并满布以花卉纹饰和极细的花边点缀金钿之类”的记载。实物虽无从见,但从陆龟蒙记载中可以推想,南北朝时期,刺绣图案已逐步改变汉代以穗形流云为主体,穿插鸟禽、瑞兽的古拙浑穆的格调,而趋于生动灵巧的写实花鸟,仙鹤衔花、鹦鹉耸翅以及花卉饰纹逐步出现,渐开唐风;在针法运用上也突破了单一的辫绣,开始出现了饰珠(珠绣)缀金(盘金)以及绣仙鹤、花卉等所用的平绣针法。与汉绣相比,此期显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两汉与魏晋南北时期,随着丝路的开辟和佛教的传入,汉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开始融合,中国文化进入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于此相适应,吴地苏绣的图案由云气纹与奔腾的神兽纹,逐渐向清新自由的花鸟过渡,针法也有所发展,增强了刺绣的表现力,从而使吴地苏绣进入了演进成长的时期。
盛世隋唐和五代前后三百多年的历史跨度(公元581年~公元960年)给予了中华刺绣继往开来的发展。此时的辫子绣法已不再占主导地位,考察国内外唐代刺绣中我们发现了钉珠绣、扣绣、盘金、平金绣、戗针绣等新式针法技巧,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此时的绣线材料范围还有所扩大,譬如金银线的使用。随着刺绣日用品技术水平的日益精良,唐代绘画艺术和宗教艺术也在刺绣艺术中相互渗入,颇具写实意味的佛像、缠枝花、花卉、鸟禽等纹饰的突出表现,为日后刺绣逐步形成纯欣赏和日用品两大绣类双轨同行奏响了乐章。唐钉珠绣残片(现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唐平绣孔雀纹绣片(现藏日本正仓院)
平绣从此入殿堂
上承南北朝时期的风尚,隋唐五代的绣经、绣佛画等宗教类刺绣广泛兴起,刺激了刺绣工艺的大进步。发现于敦煌千佛洞,取材于唐时期壁画的释迦牟尼灵鹫山说法图(现藏大英博物馆,高224CM,宽164CM),就是一幅最具代表的优秀唐代佛画绣(图1-2-1-3),该刺绣就是以此佛教题材施绣而成,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侍立迦叶、阿难与二菩萨,释迦立于山石前,头顶华盖,左右上方各有乘驾祥云的二飞天,脚下左右两狮子和五位男女供养人,气氛祥和肃穆。这幅精彩的绣品大部分仍沿用了前朝的辫子针绣法(图1-2-1-4),但观此绣中少量的平绣接针法的出现,辫绣针巧技艺的运用已不能满足艺术创作的需要,新的针法拉开了刺绣从日用品向观赏艺术性发展的帷幕。
到了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刺绣开始成了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首都开封出现了一批专门以刺绣为业的绣匠,称为“百姓绣户”。这些绣匠散居市内,出卖自己的手工劳动和产品为生,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刺绣品。
到了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刺绣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元代在元大都(北京)设立了文绣局,全国各地也广设绣局。宋绣崇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元世祖忽必烈推崇藏传佛教,刺绣除了作服饰点缀外,更多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刺绣主要用于绣制佛像,经卷,幡幢,僧帽等。西藏布达拉宫保存了不少元代刺绣佛像,具有强烈的装饰风格。元蒙贵族喜用金线刺绣,故此期金线绣得以大发展。
到了 明代手工艺极为发达,明代刺绣承继宋绣传统,且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刺绣用途广泛,品种丰富,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
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而且趋向繁缛华丽的风尚;艺术绣作,承袭宋绣,推陈出新,特别是出现以刺绣著称的「露香园」绣,开一代风气。其构思讲究、用材精妙天成,绣工善美,风格得以闻名传世、名噪一时。「绣画」作品风靡至清不歇;这种刺绣家纷然崛起广受社会推崇的风气,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刺绣发展至今,离不开古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苏州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绣”字携带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绣艺文化,“绣”字用心于历史发源,具有历史意义上的品牌传承之意。绚丽丰富的锦缎,五颜六色的的丝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广泛的创作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国刺绣文化的历史发展,http://b.fzengine.com/viem/45/115987.html
作者简介 :
卢宝棋,1980年出生,苏州高新区镇湖卢宝棋珍品艺术绣馆负责人。工艺美术师,从事苏绣工作18年,自2009年以来多件作品获奖,特别是在2012年经苏州高新区工会工作委员会,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办事处,被评为2012年度镇湖街道“十佳刺绣新人”2012年8月,在苏州第二届“姑苏绣娘技能比赛”中荣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