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橄榄核雕作品的创作-从模仿到创新

[日期:2017-01-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核雕的传承,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徒弟又传承给他的徒弟。在这一个漫长的技艺学习与传承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艺的模仿传承;二是技艺的创新提高。

 

  关键词:橄榄核雕 模仿 创新

 

  橄榄核雕,是以广东、广西所产的乌橄榄核为载体,在上面雕刻人物、山水、动物等的一种技艺。它属于微雕行列,已有数百年时间。要是加上其他微雕工艺,如玉雕、石雕、木雕等等,那么它的传承时间就更加久远了。

  核雕的传承,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徒弟再传承下去,靠着观察与领悟,传承手工艺的技能。并且在这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迎合时代的喜好,需要在漫长又枯燥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一个漫长的技艺学习与传承过程中,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技艺的模仿传承;二是技艺的创新提高。

  首先是模仿,从一个门外汉到步入核雕的艺术殿堂之路是非常遥远的。刚入门时,老师傅就教你一些入门基本功,也就是刀工。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便可以教你如何使用各种刀具去完成一个作品,比如说传统题材“十八罗汉”念珠,这就需要雕刻者逐个攻克。在学做第一个的时候是最难的,在初学人物雕刻时,在橄榄核上定位人物的面部五官是最难的,往往很难掌握五官的比率。罗汉的雕刻方法,第一步都是五刀定位法,即先把鼻子、眼睛、嘴巴定好位置,然后再根据眼睛的位置,将耳朵位置定好,接下来就是太阳穴以及脸部肌肉等等,依照顺序逐步雕刻。实际上这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通过不断地模仿,在雕刻中练习,在学习中掌握技术。

  橄榄核雕刻以“十八罗汉”、“八仙”等等为主。但是早在明朝时期就有奇士雕刻核舟了,比如“苏轼游赤壁”,就是核雕作品中的传世珍品。再有就是历代雕刻大师留下的许多经典作品,比如,玉雕、石雕、木雕等等。

  我们也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加上自己对各个艺术门类的了解,比如,玉雕、石雕和木雕等,再加上时间与理论知识、和其他的经验阅历的累积,才能不断地进行,精进自己的技艺。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在模仿的初级阶段,应该对自己所用的刀具有个清晰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雕刻的时候采用正确的刻刀,从而,才能做出自己想表达得艺术效果。雕刻的刀具分为平刀、尖刀、圆刀和三角刀,每一类刀具都有大、中、小之分,其中,平刀的用途最为广泛,尖刀一般是用在刻画人物的精细之处,如眼睛部位,胡须等等。曾经有人用几句话形象的概括刻刀的特点:平刀粗狂,尖刀精细,圆刀浑厚。这与印章篆刻之中刻刀的运用,及其极其相似。

  关于橄榄核雕技艺的创新问题,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他需要有足够的想法与创造力,以及娴熟的技艺,才能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是雕刻技艺方面,以前的技术比较单一,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的雕刻方式就是圆刀法,像尖刀之类的很少用到。二是雕刻的内容,以前的题材仅限于十八罗汉和八仙,而现在增加了浮雕、镂空雕刻,以及全身立体圆雕法等等,使得以前单一的题材转化为多元化。例如,核舟的雕刻,早在明朝雕刻而成的“苏轼游赤壁”作品(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做出这样的作品,已经被称为“巧夺天工,鬼斧神工”。但是在现在看来,还是有一些粗糙感。现在,在核舟雕刻方面,不仅比前辈做得更加精细,核舟上的门窗还可以开合,每一面有两扇窗,每一个窗有两扇窗门,一个核舟上共有四扇窗、八个窗门;而且窗门上还刻有几何形状的镂空图案,因此在窗门的雕刻加工过程中,需要非常谨慎。而当窗户打开,里面还有倚窗而坐的人物,且核舟上的人物也比之前的要多而精细,最多的一个核舟上共雕刻有三十几个人,而且核舟也被分为上下两层。并且在核舟的题材又增加了好多新题材,这是根据雕刻的内容而定,比如“五龙核舟”,就是在核舟四周与舟蓬上刻有五条龙;“仙鹤核舟”,就是在舟蓬上刻有仙鹤。

  传统的核雕题材(内容),不外乎“十八罗汉”、八仙、核舟等,以前做的“十八罗汉”多是长串,即一共二十颗一串的脖子挂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核雕艺人根据人们对核雕作品的把玩需求,创新了双面雕刻的手串“十八罗汉”,也就是在核的正反面各雕刻一个罗汉,这样,一串手串就是九颗双面十八罗汉和一颗款珠,一共十颗。这样的手串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打产品。如今又创新出浮雕十八罗汉,浮雕就是有别于其他的雕刻的方法,它是在橄榄核上以凸为主的呈现人物形象的雕刻。浮雕的题材也有很多,如“十八罗汉”,“八仙”,“弥勒”,“蝶恋花”,“九千岁”,“财神”等等。也有人创作出历代文人雅士、将军等题材的核雕作品。

  如今,还有人创作出了以苏州园林为题材的橄榄核雕,采取了圆雕法与镂空的完美结合的雕刻方法,把每一个园林中具有的亭台、楼阁、长廊。假山石、树木等等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以表示不同的景象,使人见了之后,便能分辨出这是什么园林景象了。苏州园林是苏州城市文化中的一张名片,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自从被搬上核雕作品上来后,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一次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今核雕题材已经非常丰富,不光有佛教题材,还涉及了山水、人物和花鸟等等。同时,核雕中动物的题材,尤其是十二生肖中的龙、猴、马、虎等,也频繁的出现在核雕上,也成为玩家们争相求购的作品。

  还有就是核雕题材与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全新形式,此类题材也是我本人比较多使用的一种手法,当然,这也得益于我之前有书法、绘画方法有一定的基本功。在2008年时,我曾创作了“毛泽东头像”,背面刻有《沁园春·雪》的诗词。同时获得了“江苏省艺博杯创新设计奖”。之后,又在“十八罗汉”上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获得了艺博杯铜奖。在2015年,又创新了一款大肚弥勒福,整个作品是以尽显弥勒佛袒胸露腹、笑容满面。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采用了夸张手法,使用中国画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整个身子是在一件大衣的包裹下,使得背面留出大片的空白,而在此处可上“大肚能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再加上一个落款年份创作者名字。并且在2015年江苏省艺博杯上荣获银奖。

  总而言之,核雕的 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模仿,更离不开创造。模仿是学习、传承,而创造则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也是核雕技艺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叶志明编著《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年1月出版

  【2】何悦、张晨编著《橄榄核雕鉴赏》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7年出版

  【3】脩然编著《苏州橄榄核雕揽胜》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1年1月出版

  【4】王笃芳编著《中国民间-木雕技法》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0年1月出版

  【5】盛文林编著《雕刻艺术集粹》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孙小明,1969年生,工艺美术师。自幼喜爱书画篆刻。 2000年师从周雪官、须培金大师学习核雕技艺。2013年成立“孙小明核雕工作室”,并开始授徒。核雕代表作品《单·双面十八罗汉》、《八宝弥勒佛》、,《知足常乐》和《喜怒哀乐》等手串。单件作品有:《寿星》、《财神》、《乐在其中》和各式《弥勒佛》等。先后都荣获全国与省市级工艺美术精品金、银、铜等大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