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从玉雕制作工艺的各个环节出发,逐一分析绘画设计在玉雕作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指出融国画艺术于玉雕工艺的重要性。
关键词:绘画设计 出坯 琢磨 意境
我国的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世人为之侧目。古语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对于玉石雕刻的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史前时代到汉代,是玉器使用的制度代;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玉器风格逐渐摆脱神秘感而向世俗化发展,并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以今人的眼光看先人们创造的玉器,足以令你大吃一惊——器形之精美、线条之流畅、造型之生动,无不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寥寥数刀就能极为传神地把握事物的特征,设计理念如此简洁,如此完美,很难想象古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制造工艺水平下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来到当代,当我们拥有更加强大的雕刻工具,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时,如何运用这些优势资源创作出更富时代特色的作品成为了今之匠人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其中,绘画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从绘画初稿到雕刻出坯的转化
玉雕师拿到一块美玉先要从玉的形状、皮色、玉质结构、瑕疵来判断做什么题材,因为不同题材的作品需要不同的雕刻手法来表现,如动物件、器皿件、山子件、花草件、人物件等等。确定好题材之后就要开始着手绘制初稿,这就要求玉雕师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才能精确地勾勒出各类形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抽象表现能力、对所要制作的作品的形态审美能力。
从绘画到雕刻的转化是艺术胚胎从二维到三维的转移,玉雕师通过自己的记忆和经验来制造性地完成三维空间的塑造,而不是简单的面的补充和面的罗列,这不仅仅是一个形体的问题,而是空间的旋转体块的有形和无形的有机组织,是用雕刻的语言来表达玉雕师的艺术构想。出坯手法要求稳、准、狠,“准”就是要看准玉料上的墨线,用砣子对准下去,转动后,砣口要保持在墨线上。玉雕师首先要画准整件作品的比例,画出流畅的线条,再推准作品想要达到的面的深浅度,这样作品的形象才能明朗、具体、准确。在这一阶段,玉雕师要做到胸有成竹,大胆泼辣,推拉准确,不拖泥带水,以后的琢磨才省力气。而这一切,是一个缺乏足够绘画功底的人所无法做到的。
二、 生动的线条与精湛的琢磨技术相结合
作品出好坯之后就需要琢磨。玉琢磨的工艺程式很多,刺、划、摽、抠、压、冲、錾、钩、撤、顶、撞、擦、锼、掏、串、拨等等,不一而足。而无论多么精湛的琢磨工艺,动手之前,坯体上都必须要有玉雕师精细、流畅、生动、活灵活现的绘画。大至一个轮廓形态,小到一个面,都需要一遍遍地画一遍遍地改方可达到心中想要的效果。长期以来,绘画设计和琢磨是分立的,不过历来著名的艺师几乎都是既擅长绘画设计又巧于琢磨的多面手,精通这两样便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一绺青丝、一条衣纹、一个道器、一招手势,传情的眉目、出神的脸形、婀娜的舞姿……无不是两者的结合才使之终得呈现的。
三、 国画意境在玉牌中的呈现
随着当代玉雕师创新力的活跃,出现了不少将国画融于雕刻呈现在玉石上的这种新颖而神奇的手法。谙于此道的玉雕师要想准确抓住国画的精髓,需要有极高的国画绘画水平和鉴赏水平,再利用光影的变化通过各种浅浮雕的雕刻手法造就出颜色深浅的不一,从而体现出国画的笔墨之意。通常这类玉牌的创作都运用墨玉、青玉、碧玉之类的深色材料——他们对光线具有吸收作用,可以减轻折射和散射,让画面中线条层次的展现比白玉清晰得多,颜色的深浅也就更容易显见。譬如杨大钊的作品《静夜思》和《江南春晓》便是探索变化的成果。减地(减地的意思:剔地去料。)越深,外化出来的颜色也越深。为达到画面效果,需要严格控制减地的深浅,如此画面中的颜色也便具有了浓、淡、干、湿、黑的层次,与国画的观赏效果并无二致,实现了画与雕两者的完美融合。以刀作笔,以光影作墨。笔不滞于物,留有余地,才能刀刀相虚,又刀刀写实。借物寄情,书写胸中激荡之思,奇逸之趣。
绘画设计与玉石雕刻好比“一根藤上的两根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正确理解绘画设计的理念、风格和精神,才能着手作品的雕刻。当代玉雕师的绘画设计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我国的绘画设计将继续在国际性的巨大风格差异中探索和试验,努力开创一条兼具中国民族特色和当今时代特征的玉雕之路。
参考文献:
【1】章藻藻《玉石雕刻实用宝典》2015
【2】单存德《苏州玉器》2006,(1),
作者简介:
钱建锋,自幼喜欢美术绘画。主要从事动物,花鸟件的创作,尤以动物件的设计见长。凭着精妙的设计,精细的雕琢,在业内深受好评,所获奖项颇多,2014年获得“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