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馆讲解员的工作要点探讨

[日期:2017-10-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工艺美术类的博物馆,与普通的博物馆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通过对工艺美术馆讲解工作的梳理和分析,对其中的工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工艺美术馆   讲解

 

随着党和政府将博物馆事业、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收藏品类日益丰富,群众看展览的热情也比几年前大幅度上涨。面对如此高速的发展态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更加被凸显出来,在面向观众一线服务的讲解员来说要担当的责任更重了,特别是经济知识时代的兴起、语音讲解的挑战,观众结构的变化,对讲解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这新形势下,如何找准自己的角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每个讲解员急待解决的问题。
  
讲解是一门艺术,它与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一样,通过塑造形象和语言表达来反映客观现实。它以陈列内容为依据,通过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表达将可视的陈列展品、背景画面以及展品所包含的大量信息融合在一起,经观众眼睛和耳朵的集结后,转化成完整的画面。讲解者表达得越生动形象,呈现在观众脑海里的画面就会越清晰越鲜明。讲解员就像一位老师,对自己讲解的内容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不光要对内容滚瓜烂熟,更重要的是要的是灵活运用,对来自懵懂者的疑问知无不言。讲解也像一个导游,对展品里面的故事了然于胸,再用通俗风趣的表达引导观众神游在展品的前世与今生。
   
说到讲解员中的模范,一位讲解员界的网红人物河森堡(网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经因为一段解说远古人类史的视频《进击的智人》使他在网上蹿红。他用单口相声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他那段讲解印象深刻。河森堡原名袁硕,他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虽然所学为计算机专业,但出于兴趣,他选择了一份与学校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通过过五关斩六将式的层层选拔,他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清晰条理的表达能力,成功应聘为国家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他经常发表一些与国家博物馆藏品有关的科普类文章,那些新鲜而实在的言论,成功引来了大批量粉丝的关注。大家都称他是“知识型”网红。虽然我还没亲自到国博听过他的演讲,但在网上经常可以搜索到他的演讲信息,他通过比较新鲜的网络形式,让很多枯燥无味的中华历史变得有趣很多。用深刻的历史故事,真诚的情感渲染,让观众再一次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
   
袁硕的这种讲解形态,也是我作为讲解员所追求并想要达到的状态。讲解员是一个信息输出性特别强的工作,在讲解过程中有着一整套的流程。首先需要背下来标准的讲解词,讲解过程中甚至还规定了站在哪,怎么走,手怎么举等等。大多数时候都是你说我听,有人觉得非常制式化。在讲解队伍中也存在着“背诵式讲述”,指的不仅仅是那些眼睛盯着某一方向,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的讲解,而是一种干巴巴刻板的讲解。这样的讲解员很少直视观众的眼睛,常常以一种“假看”的方式与观众交流,似乎是在看着观众眼睛 ,其实只是盯着某一个方向。他们从头到尾使用一种讲法、一种腔调、一种音高,始终给人以你是你、我是我的陌生感。这样的讲解员往往过分强调面部表情,他们的举手投足都要占据思维的主要空间。这种我觉得现象我觉得可以称之为“行走的背词器”。
  
结合自身的工作来说,我也很怕成为这种“行走的背词器”,这样的讲解会让讲解员说出的讲解词,特别像书面语言,正常的口头表达不应该这样。在接触讲解工作的初期,我们最先还是要熟悉稿件,死记硬背当然不好,最好是走到展品前面,和展品建立一种情感,把讲解词上的知识点,通过自己的理解,以正常自然的方式去说,省去那些华而不实的修饰词,多说干货,观众自然会听的津津有味。
    
我工作的江苏省工艺美术馆(爱涛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达两万平米,展示面积超过一万平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工艺美术类专用展馆,馆内汇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木雕、紫砂、刺绣、云锦、漆器、字画等十三大门类近万件艺术瑰宝,设有玉器馆、红木馆、刺绣馆、紫砂馆、金属工艺馆等十一个主题展馆。其中苏绣、玉雕、漆器、紫砂、云锦、红木家具等藏品代表了中国传统工艺最高水平,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东方工艺之都”称号,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东西部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也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接待定点单位。
  
展馆全年开放参观,接待了各界人士参观,这其中有外国政要;各大院校学生;周边驻军及广大热爱艺术的群众团体。也曾多次去国外交流展出。馆内的大部分展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新中国江苏的工艺美术发展史。我会结合展品,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了获得宝贵的外汇,大力发展工艺品出口创汇的情况,让观众了解工艺美术行业在建国前三十年对国家建设的巨大贡献。

对于每一个工艺门类,首先需要提纲性的介绍他们的工艺特点、分布区域和发展概况。然后需要把作品背后的故事及诞生过程分享出来,这样观众看到的并不是冷冰冰的展品,每个展品有了故事的丰满,显得也不会那么枯燥和单调。
   
譬如我在讲解馆内1997年设计制作的大型刺绣作品《归程》时,首先会向参观者介绍此项工艺种类,乱针绣的由来、特征、目前发展情况等,接着将作品背后的故事分享出来。我会向参观者介绍,这件作品是1997年香港回归时江苏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贺礼,由我们公司设计和组织制作完成。当年我们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份了,到交接仪式只有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了。我们的团队花了一周时间把图案设计出来,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管理局的审核。画面由代表中国共产党的红日、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长城、象征着维多利亚湾的海水和海面上飞翔的归雁。刺绣的画心部分的尺寸为宽220厘米,高140厘米,这在当时是最大的一幅刺绣作品。我们担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赶制出来,既怕质量得不到保证,更时间来不及。于是就请了两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苏州的张玉英大师和丹阳的吕存大师领衔,分别带领来自苏州与扬州宝应的两个小组按照同一个图案分头制作。每队都带十几个人同时开始,每天十几个小时三班倒的日夜赶工,我们公司的设计人员和技术指导也陪着他们一道加班加点。与此同时,红木框架也在设计和雕刻之中,框架上雕刻了国花牡丹;代表江苏的梅花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市花紫荆花。经过所有人三个月的努力工作,最终完成了这件作品,其中的一件顺利送到了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在回归大典之前向世人亮相;另一件就是今天我们在展馆里看的作品。领衔绣制的张玉英和吕存两位,也在后来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种情景式的讲解会让观众更生动的去感受作品。

在我们的玉石馆内有一件玉雕藏品白玉《白菜螳螂》,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春源先生二十二年前设计制作的第一件玉雕白菜。此件作品的原材料是重达57公斤的和田羊脂白玉,由江春源大师和时庆梅大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雕刻完成。白菜谐音百财或摆财,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玉雕作品会以白菜为题材。中华文化语言以谐音为口彩,这个有趣而贴近生活的文字游戏,让普通平凡的日子增添了许多快乐。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好的玉石,经过大师的雕琢才能更附价值魅力,能完整的看到一件玉雕作品,大师需要经过设计、出坯、二次勾画设计、如琢如磨、精雕细琢等一步步细心的工序。近观此件作品会发现层层叶子的翻卷度、根根分明的脉络,尤其是白菜的根部,足以看出大师刀工的精湛技艺。在1998年,我们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江苏工艺美术精品展”,在展览过程中,一位香港商人曾经出资过亿,想要买下这颗白菜,但是公司没有舍得销售,所以江苏“亿元白菜”的美誉就是由此得名而来,也成了我们艺术馆的“镇馆之宝”之一。2009年在台北举办的“台湾江苏周”活动上,这棵白菜作为最好的玉雕品现身台湾,大受各界欢迎。此后,江春源大师又设计制作了一些列白菜作品,并被业内冠以“白菜王”的美誉。

再比如馆内的红木家具展区,我们在陈列作品的同时,设立了木材原材料科普的展区,将列入国家标准的各种红木材料的样本陈列出来,在讲解家具的时候,可以普及原料的知识,让整个环节更加立体。还将明清家具中的一把椅子,按照制作时的每一个部件分解出来,展示出制作的过程。对于家具上的纹饰中的寓意和故事,也是讲解过程中的亮点。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一、讲解员是沟通博物馆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博物馆的窗口和名片。用心讲解是我们的工作,努力向观众传播文化的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讲解工作看似平凡,实际上并不容易,我们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给观众们提供营养丰富,老少咸宜的文化大餐,我们必须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将这项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看待,将博物馆当成终身学习的地方。

二、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瑰宝,不同时期、不同品种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并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情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文化语言。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展示了丰富的工艺美术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所以,工艺美术品是物质文化形态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无论是其物质形式或是内容,都有着多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区别于其他博物馆而言,工艺美术馆展陈的特点是在于工艺品背后的手工技艺以及文化的传承。

三、相比于其他博物馆的讲解员,作为工艺美术馆的一名讲解员,在讲解时,我们的着重点并不是单单是讲解大量的厚重历史,还需要系统的介绍每一件工艺品本身的原材料、产地、制作手法、技艺传承情况等等。通过专业的讲解,让民间工艺美术被广大人民熟知和喜爱,使传统民间文化得以流传。

四、博物馆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教育工作需要通过讲解员的表达传递给参观的人群。在讲解过程中,观众也许是专家和行家,要注意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得到的知识。既要虚心请教,还要及时记录下来,更新到讲解词中去。对于讲解员来说,不断积累大量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掌握讲解稿上的内容只是第一步,如果想做到高层次,就必须为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观众“量身定做”讲解,这要求在掌握讲解词的基础上,把讲解稿解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且以深浅或多元诠释为线索,为每个模块准备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信息。面对不同的讲解对象,抛出不同的信息,已达成“共鸣”。从背讲解词到以讲解词为素材重构知识,形成普及文章或者教育产品,这样就可以慢慢摆脱“行走的背词器”,成为一名称职的讲解员。

 

作者简介:

    马玥,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任职于江苏爱涛文化产业有限公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