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设施中的“共用性设计”

[日期:2017-10-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在“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被人重视的今天,人们对公共设施的设计和使用也提高了要求。通过对公共设施的调查,引申出了“共用性设计”的理念,简单说明了设计师在今后设计公共设施中所要把握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设施   共用性设计   弱势群体

 

1.绪论:

    公共设施顾名思义就是由政府提供,属于社会的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从经济学来讲,公共设施是由公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从社会学来讲,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屋等。公共设施对于整个城市这部大机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关系到城市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座城市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人群(如老年人群、儿童人群、残疾人群等),要想使所有的人群都能够方便、快捷的使用这些城市中的公共设施,那么设计师就要对弱势人群加以特别的关注。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城市公共设施当中至今还没有较好体现设计师对他们的关注。有相当一部分设施没有考虑到弱势人群的使用。剥夺了弱势人群与健全人平等使用的权利。由于他们不能和正常人一样享受平等的社会生活而被孤立和边缘化。例如:在中国城市里很少有可以让腿部残疾的人乘坐的公共汽车。由于车门过高不方便上下车给他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还有在路边的公用电话亭大多数安放的过高不能被儿童和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所使用。在十字路口很少有为盲人设置的红绿灯等不合理的设计。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弱势人群,广泛的使用带有“共用性设计”的公共设施使他们能够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权利。

 

2.何为“共用性设计”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命期望在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新闻公报:1999年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7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16%;50年后,全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至25亿,占总人口的比率也将升至25%。世界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此外,同样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使过去无法生存的残疾人得以生存,大大增加了残疾人的数量。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有关报告,目前全世界的残疾人总数已超过5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 O%,现在每年平均增长残疾人数为1 500万。以老年人和残疾人为弱势群体的增长,为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公用性设计”理念由此产生。

 

21“共用性设计”的概念:

    “共用性设计”是人机工程学“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的发展。由美国人Ron Mace20世纪70年代最先提出,是在无障碍设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世界上普遍认为较权威和完善的定义,是由美国人共用设计专家Gregg C

 

Vanderheiden博士提出的定义:“共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是指在有商业利润的前提下和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产品(广义的、包括器具、环境、系统和过程等)的设计尽可能使不同能力的使用者(例如残疾人、老年人等)、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能够安全、舒适地使用的一种设计过程。”

    “共用性设计”最大的特征就是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大同时,方便普通人群。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设计上掩饰其专为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消除特殊人群的自卑心理,使他们能够以与普通人群同样的心态接受这种产品,它强调所有人群共同使用,没有区别、偏见或歧视。概括来说共用性设计就是“能够满足各种年龄和身体条件的设计”。他既要为健全人带来方便,同时也要消除障碍,为弱势群体提供接近和使用他的机会。所以“共用性设计”有时也被称为“完整人生设计”(Lifespan Desjgn)或“通代设计”(Transgenerational Design)

 

22“共用性设计”理念的原则。

设计师如何运用共用性设计理念来设计产品有七大原则,它为各个领域的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作用。此原则可以用来评价现有的设计,也可以用来指导设计过程,而且还有助于设计师和使用者了解使用性良好的产品和环境的特征。

原则一:公平使用

定义:任何用户群体都从共用性设计中受益,同时也有能力购买和使用共用性产品。

指导方针:

(1)只要条件允许,给所有用户提供完全相同的使用方法,至少也能提供相似的使用方法;

(2)避免有区别地对待任何不同使用者;

(3)任何用户都平等地享有保护隐私和保障安全的权利。

 

原则二:灵活柔性使用

定义:共用性设计应该考虑到广大使用者各自不同的习惯与能力。

指导方针:

(1)提供多种使用方法供使用者选择;

(2)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使用者都能方便的使用;

(3)是使用能够者很容易地做出准确和精确的操作;

(4)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动作节拍。

 

原则三:操作简单,信息易懂

定义:不管使用者的经历、知识、语言和注意力集中程度,能够容易地理解各种信息。

指导方针:

(1)消除不必要的复杂性;

(2)各种信息与使用者的预期和直觉一致;

(3)尽可能满足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者;

(4)各种信息按照重要程度高低的顺序排列;

(5)为连续的操作提供有效的指示;

(6)在操作过程中和完成操作后都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原则四:信息易获取

定义:不管外界条件和使用者的感知能力如何,共用性设计必须有效地传递必要的信息。

指导方针:   

(1)对重要信息要提供多种不同的获得方式(图示的、文字的、触觉的等)

(2)重要信息和周围环境要有适当的对比度,以突出重要信息;

(3)尽可能使重要信息最容易被识别和被感知:

(4)各部件可以通过信息说明来区分;

(5)改进技术或增加装置是视觉、听觉等有障碍的使用者也能正常使用。

 

原则五:宽容性好

定义:尽可能减小由于意外或误操作产生的危害和不利后果。

指导方针:

(1)合理分布各零部件,尽可能降低发生危险和误操作的可能性(即最常用的零部件设计在最易够得着的位置,可能产生危险的零部件尽可能消除、隔离或加防护罩)

(2)当发生危险或误操作时,要发出警告;

(3)要有安全保护装置;

(4)在高警惕作业时,要防止使用者做无意识的动作。

 

原则六:更省力

定义:使用者在使用共用性产品时应该是高效、舒适且最不疲劳的。

指导方针:

(1)允许使用者能保持自然轻松的姿势作业;

操作力大小适当

(2)及可能减少重复动作;

(3)尽可能减少所需操作者的体能。

 

原则七:空间尺寸的合理性

定义:适当大小的尺寸和合理的空间结构,不管操作者的身材、姿势和灵活性怎样,都能确保他()们能够触及每个操作部件且能方便的操作和使用。

指导方针:

(1)不管对坐着还是站着的操作者,重要的操作部件都必须在他们的清晰视线之内;

(2)不管是坐着还是站着的操作者都能够触及每个操作部件且能舒适地操作;

(3)操作手柄的大小要可调节:

(4)确保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安装辅助装置或个人协助设备。

因此,公共设施的设计只有满足了以上七个设计原则才能被称为具有共用性的公共设施。

 

3.“共用性设计”的应用研究:

31“共用性设计”的应用领域

“共用性设计”最初应用于建筑领域,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通信等领域。“共用性设计”在不同的设计领域有不同的定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定义。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在一些建筑的入口都会采用适当的斜坡,以便轮椅、车辆和手推车等可以方便地进出。在产品设计领域中我们比较常见的对称设计的大剪刀使惯用右手和惯用左手的使用者都能方便的使用。在环境设计领域里盲道的铺设可以使盲人与正常人一样安全的出门行走。随着“共用性设计”的理念逐渐被各个领域所吸收和运用,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局限性将被打破,为他们融入社会树立了坚强的心信。

 

32“共用性设计”的研究:

    “共用性设计”的研究对象必须包括所有人群和所有使用情况,设法使  产品尽可能满足不同使用群体和不同使用情形。在毕业设计的研究过程当  中,我对“共用性设计”的理念也有了一些领悟。并把它也融入进我的毕业  作品中。我所做的毕业作品是一件公共设施——《多功能电动车充电站》它把电动车充电和城市信息查询结合了在一起。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贯穿着 “共用性设计”的理念,尽量的包括所有的人群和所有的使用情况。比如:

  我在设计电源插座是没有把它安放在高处并且还设计了一个保护开关。是为了以后儿童在使用电动车时方便他们的插拔和防止漏电。在这个作品里我还为盲人群体的是做了设计,通过语音提示的方式来帮助盲人进行信息查询。在充电站的周围我还设计了一些座椅是方便腿脚不好的老人和残疾人坐着查询信息。在设计中的这些研究使我获益非浅,使我认识到一件真正的公共设施是要尽可能满足社会中所有人群和所有使用情况的。单一的考虑一个人群和一种使用情况的公共设施设计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更是对设计的一种浪费。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我会更加深入地“共用性设计”的理念,从而把它的作用更大的发挥出来。

 

    综上所述,共用性设计在公共设施中的运用对健全人来说是锦上添花,而对弱势群体来说则是雪中送炭。在共用性设计理念里,人群应该是一个需求和功能连续变化的统一体。一件好的共用性设计产品不仅能满足广大群体的需求,而且还具有更好的宜人性、方便使用性和经济性,并要在设计上掩饰其专为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使他们能够以与健全人同样的心态接受这种产品。共用性设计的理想目标是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共用性设计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前进和不断循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比例日益增加的特殊人群的各种需求能够不断地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工业设计理念与方法》张宪荣、陈麦、季华妹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人机工程学》丁玉兰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3]《工业设计心理学》李乐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孙鉴,男,工艺美术师。 任职于江苏艺之行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