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大杉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与变革

[日期:2017-10-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传统工艺作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固有部分,其现代价值弥足珍贵。明代时大杉紫砂壶成型工艺作为理念与艺术精神创新与变革的结晶,既是我国无比珍贵的科学遗产,更是技术基因之载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紫砂壶 工艺 创新 精神文明

紫砂壶作为传统技术和艺术的完美化身,其工艺技术无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工艺技术作为理念和艺术精神完美契合的结晶离不开特定历史文化的影响和熏陶。紫砂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制壶理念不断的变化和意识上的不断创新,制壶工艺也随着一起改变和调整。换言之,工艺技术的创新和不断完善,推动着紫砂壶的不断革新和发展而相互促进,相互成全。而这种关系在明代时大杉时期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对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和完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紫砂壶成型工艺概述

通过历史考证可知,紫砂壶工艺技术发源于江苏宜兴,用陶器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洗礼中逐渐孕育了明代紫砂壶产生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经考古发掘,许多新时器文化的遗址在宜兴境内出现,比如,骆驼墩遗址和唐南村遗址,从中发掘出了大量的陶器(主要有陶鼎、陶豆、陶盆以及陶碗等大量陶器用品)。当时陶器的成型方式主要存在捏塑和泥条盘筑两种成型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陶业成型工艺继续取得了明显发展,在数量和器型上都得到了长足丰富(横山水库九故墩出土的文物)。随后于1959 年在宜兴丁蜀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不仅品种丰富,而且工艺进一步纯熟。到了隋唐、五代时期陶器基本包含了所有日用种类。从出土的文物种类和成型工艺情况来看,宜兴的陶瓷发迹于汉代,在隋唐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于明代中期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大小龙窑数量多达四是至五十一座,发掘的窑址主要宝山寺、蜀山、西瓦窑等龙窑窑址)。“鬻于四方利最溥,不胚而走天下半”,“千里之外,趋之若鹜”, “商贾扬帆而晓夜行”,以及“商贾贸易廛市,山村宛然都会”都足以说明明代制陶业的繁荣景象。

据史料《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和记录日用陶器的《天工开物》记载,紫砂壶的工艺在明代也初步发展成形。且在类型上紫砂壶不再拘泥于传统日用陶器,更为重要的是,在工艺成型上自成一家,行程独有的制作工艺体系。到了明朝晚后期是紫砂壶成型工艺最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时大彬成功创新了紫砂壶的工艺技法,且对现在紫砂壶的成型工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

二、明紫砂壶成型工艺创新的特点

明时大彬是紫砂壶成型工艺历史上独有的一座丰碑,他对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的主要在于对紫砂壶泥料的选用和研究。正是由于时大彬的缘故,今天的紫砂壶才会有“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成型工艺技法。从而在器型上创新开辟了与众不同的器型样式,且种类包含了各种形态(圆器、六方壶、三足壶、开光方壶、提梁壶、书扁壶、僧帽壶、印包壶、菱花壶壶型等)。不仅在种类上数量繁多,更为重要的是在成型工艺上独具一格,自成一家。时大彬之后确立的紫砂壶成型工艺,在紫砂历史及紫砂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影响,是一个承上启下和一个奠基的时代,标志着紫砂壶成型工艺的正式确立。其工艺特征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紫砂壶成型工艺使其种类多种多样,几乎包含了现代的各种形态,比如圆器,方器、自然形器等等,种类之多,形态之异,都让人叹为观止。

2.成型工艺呈现出专业性及目的性强的趋势和特征。不同类型的紫砂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因而步骤和部件上就决定了独有的成型工艺和工具。具有专业性和目的性的工艺要求和特征。此外,时大彬因当时历史文化的影响,将大壶改变为小壶,从而让紫砂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手当时知识分子的影响,从而将文人情趣引入茶壶的制造中,使壶艺与茶艺完美结合。

三、明紫砂壶成型工艺创新与变革的原因

时大彬时期,紫砂壶成型工艺创新与变革的主要原因是时大彬成型工艺的变革和文人审美情趣所决定的。特定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决定了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和变革。

首先,成型工艺的变革导致成型工艺的转变,专业化的手工成型方法,使壶型更小、更加精密技术要求成为可能。从而让紫砂壶成型成型工艺向具有明确规范要求的艺术靠近和结合。其中最为重要和具有影响的是泥片成型工艺变革。清周荣《宜兴瓷壶记》中记载:“至时大彬,......刳山土为之,时悟其法,......不啻数十事……”。“时悟其法“就是说明的紫砂壶泥片成型工艺技术。泥片成型工艺主要包括打身筒和镶身筒两种工艺。与之前紫砂壶成型工艺相比更加规范化,复杂化和精准化。

“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始中空”。这种紫砂壶成型工艺制作的方法十分粗糙。但是“捏筑为胎”的角度来说,仅仅依靠徒手就希望完成是具有相当难度和不敢想象的。具体而言,紫砂壶左右相互对称对工艺性就具有非常高的要求,依靠徒手捏塑是不可能达到相关的精确性要求的。捏塑成型只能制作出圆形壶的紫砂壶,对于形态复杂,对成型方法和工具要求规范化和精细化的的紫砂壶壶型而言,是不可能和想象依靠双手就能达到工艺要求的。因此,时大彬的专业规范精细的成型工艺刚好契合了紫砂壶小壶精细制作的工艺要求。同时,时大彬发明的的各种制壶器具,在紫砂壶的制作效率上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和长处。专业性的工具制作不仅可以满足和处理整理大的造型变幻要求,也可以满足每一个部件对规范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例如每一个部位的处理和结合、圆眼、挖孔等每一个细小部位的处理。因此,正是由于石大杉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和变革,在成型工艺和成型工具都具备的基础上,才会取得紫砂壶成型工艺技术的发展,也才有紫砂壶今天的技术境地和造诣。

其次,文人审美观的影响,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已经写到:“时大彬之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瑯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乃作小壶,几案有一具,胜任闲远之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讨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在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创新和变革中文人知识分子的介入对创新和变革的推动和影响影响具有关键的作用。紫砂壶形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陈眉公与瑯琊、太原诸公等文人士大夫对茶事的研究和看法影响了时大彬。在紫砂壶的创新和变革的历史上,紫砂壶自身大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时大彬与陈继儒等文人结交之前紫砂壶普遍以大壶主要的形态,因为陈眉公(陈继儒),是明代一个非常有名气的隐士,他非常擅长擅长书法,诗文,绘画艺术,因此他自身艺术风格的倾向,在无形之中影响到了时大杉制壶工艺的创新和变革。何岳《大彬行止录明代紫砂壶大师时大彬评传》就是这一影响的史料佐证。总之,时大彬在与文人是士大夫交游后影响了他对紫砂壶成型工艺的审美价值取向,他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紫砂壶相结合,而赋予了紫砂壶新的生命从而决定和影响了紫砂壶的历史走向和特征。

最后,紫砂壶作为一种饮茶工具,无疑茶文化对其工艺的创新和变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中国茶文化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成形于隋唐。发展到中唐时,陆羽《茶经》则将中国茶文化推到另一个历史高潮,意味着着中国特有的茶文化的确立。之后经过宋代的延续及发展,到了明代,饮茶方式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改变。在明代,饮茶方式追求简化,走进民间社会大众,没有没有像唐朝那样具有奢华的风气,因此对茶具的要求也越来越淳朴、简单,而当时紫砂壶正好符合当时茶文化的要求,因此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也促使其成型工艺的创新和变革。

四、结语

明代时大彬紫砂壶成型工艺以时大彬为代表的手工成型法对整个紫砂壶成型工艺、乃至整个紫砂壶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传统工艺作为构筑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固有部分,其现代价值弥足珍贵。明代时大杉紫砂壶成型工艺作为理念与艺术精神创新与变革的结晶,既是我国无比珍贵的科学遗产,更是技术基因之载体。”紫砂壶制作已经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这对于保护中国传统工艺,能使其有更加良好的传承以及延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编委会编.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M].吉林:吉林出版集,2008

2】徐秀棠.徐秀棠说紫砂[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吴光荣.紫砂名壶鉴赏.[M]黄建亮著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7

作者简介:

熊正根,1972年生于江苏,江苏省十大工匠(省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致力于紫砂器的设计创新与制作。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