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扬州刺绣历史悠久,从其产生之初发展至今天,刺绣品类不断丰富,刺绣内容与形式与时俱进,千百年来,形成了包括宫廷绣、庙堂绣、文人绣、艺术绣等在内的诸多风格。其中,作为扬州刺绣技艺之一的花样绣与写意绣,独具特色,本文试对两者的艺术特色做一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差异性,并提出自身的观点与看法。
关键词:花样绣 写意绣 差异性
一、扬州花样绣
扬州刺绣的形成与发展与剪纸密不可分,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剪纸内容的丰富为刺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而刺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剪纸亦起到推动作用,扬州花样绣自然也符合上述规律。论其起源,则与普通百姓的求存意识密不可分,由于受当时的艰苦环境所限,当时的绣花样者为弥补日常生活所需,多从事刺绣行业,但彼时民众追求的仅仅是花样绣品简洁的装饰性与实用价值,并不刻意去创造颇具艺术欣赏性的作品。扬州花样绣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一般在平滑柔韧、细腻均薄的宣纸上绘出刺绣图案,剪出底样贴在绣布上,依样刺绣。所以,剪纸的优劣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一幅刺绣作品的最终面貌。对于刺绣者而言,要谨慎选择,选取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的图案来刺绣。
扬州花样绣属于实用型刺绣,它在装饰服装及生活用品的同时,以一种人格化的自然观,把人们向往的美好愿望通过图腾的方式寄予刺绣之中。扬州花样绣的题材内容大都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人们喜闻乐见的动植物,一些喜庆寓意的图案以及戏曲人物和传说故事等,且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诸多文人墨客汇聚之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致使扬州花样绣在风格上趋于文人化的精细与典雅。总而言之,其题材内容主要有:①花鸟图案,如:荷花、菊花、梅花、兰花等,常见的鸟有喜鹊、燕子、仙鹤、孔雀等;②人物故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人物等,如“扬州八怪”、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③动物题材:主要包括神话动物和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两大类,神话动物有龙、凤、十二生肖等,现实动物题材有骏马、蝴蝶、喜鹊、梅花鹿等;④吉祥图案:这类图案多与人们心理的审美需求,对于生活的美好希冀有关,表现手法不一,基本与剪纸的表现手法相符合,有的取谐音,如“莲花、金鱼”代表“连年有余”“蝙蝠“代表“福”等,有的取寓意,如松鹤代表长寿、梅兰竹菊象征高洁等;⑤风景名胜,扬州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历史的城市,文化厚重,加之明清以来盐商聚集,经济繁荣,许多著名景点都融入刺绣艺术之中,如“瘦西湖”“大明寺”等。
扬州花样绣是最为古朴原始的扬州刺绣工艺,它的创始奠定了随后的写意绣、绣画、宝应刺绣的根基,是扬州文化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即使在现代,刺绣的技法已经日新月异,内容不断更新,但这种传统的刺绣方法、形式美感、文化内涵、民俗意蕴依然深深的扎根在人们心中,当人们再次看到这种古朴的刺绣时,依然会被其中蕴含的“美”所感动。
二、扬州写意绣
扬州写意绣的形成与扬州画派关系密切,随着扬州商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吸引了无数画家寓居于此,如最著名的“扬州八怪”等,他们的绘画作品与刺绣技艺相结合,产生了这种独特的艺术种类。刺绣家往往“以针代笔,以线代墨”,通过使用各色丝线表现出那种“水墨淋漓”的效果,以达到“不似原作,胜似原作”的目的,丰富了刺绣艺术的表现力。杨州写意绣的创作主要经历选稿、读画、上稿、配色、绣制和装裱六个工序,除装裱和部分上稿工作由装裱师和画师完成之外,大部分工作由绣师自己担任。
对于绣师而言,要绣好一幅写意绣的作品,首先是能读懂画稿体现的精髓,作者的创作年代、历史背景及其表现的意境。其次要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动植物的神态,对画面的细部整理分析,只有在把握了作品的整体命意布局,整体架构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在绣制时才能达到运针自如的境界。在上稿时,仅用“双勾白描”的手法在底料上绘制出原画的精细轮廓,不能有丝毫差错,轮廓线在绘制时必须在实际图案的内侧,然后通过各色丝线的粗细搭配和针法的灵活运用,模拟国画中“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因绣线不同于国画颜料,有些色系无法调和,只能采用渐变的形式。善于用色者,懂得辩色,能根据色彩的性质,达到对物配色、对光调色、对神运色。写意绣在绣制过程中往往要灵活运用晕色技巧。晕色的繁简依画面而定,某些重要部位需反复多次运用,且绣线也逐渐细化。晕色技巧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靠绣制者对作品的理解及自己的悟性加以巧妙运用,所以,对于同一幅绣稿,由不同的绣师绣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刺绣是用运针技巧变化色线组织来针画形象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针法的运用也能对一幅绣品产生极大的影响。“扬州写意绣”在传统刺绣技艺基础上,有自身独特的针法,如“碎瓷针”“绞针”“连珠针”“梳子针”等。绣师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针法的灵活运用,以达到最终得以匹敌原稿的境界。
三、扬州花样绣与写意绣的差异
通过对以上对于扬州花样绣及写意绣的解读,两者之间的差异总结如下:
1、绣稿的差异。对于扬州花样绣而言,其绣稿主要来源于剪纸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剪纸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间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内容可以说无不根源于现实生活,这种紧密联系最终导致扬州花样绣的绣稿以紧贴普通民众为最大特征。通过将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动植物以具象或抽象的形式运用在刺绣中,在无形之中也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可谓一举两得。而扬州写意绣的绣稿则来源于画家,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艺术特色各有差异,作品得到普通人的认同也不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目标,无论是何种艺术题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各有差异,不同于花样绣绣稿的呈现的直接性,写意绣往往更深沉,更耐人寻味,最终使得扬州花样绣与写意绣的绣稿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
2,对于绣师的要求不同。如前所述,对于写意绣的绣师而言,在绣制一幅作品之前,需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过一番了解,细细体味之下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所感悟。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其中多蕴含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形象,实则在一些作品中蕴含着他对于山河破碎,国家灭亡的悲愤及对于清朝统治者的蔑视有关,如果绣师不了解这些内容,而对画中的形象仅做一般理解,当作普通的图案纹样刺绣,那最后呈现的效果可想而知,只是徒有其表,而难以打动人心。相形之下,花样绣在这方面对绣师的要求则稍低,对于常用的图案纹样,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在人们心中已形成一定的固定模式,只要在其范围内变动幅度不大,仍然具备可辨识度,毋需绣师像对于写意绣那般细致研读。
3,适用对象的差异性。扬州花样绣多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并融入其中,体现在服饰及各类装饰品之中,纹样多蕴含吉祥寓意,寄托着普通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受众广泛,流传范围较广。而扬州写意绣由于其独特的内容与形式,不为一般人所理解,所以在文人及具备一定的知识涵养的人群中较多,这是由于其韵味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结语
本文讨论扬州写意绣及花样绣的各自特色,着重对比两者的差异所在,以期对两者有更为明确的认知。但无论如何研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扬州刺绣技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属于扬州刺绣文化中的一部分,在以往它们能为各类刺绣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作用,在今天仍然能作为艺术源泉为今后刺绣行业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中声《美在人间永不朽:扬州刺绣》广陵书社 2015.9
作者简介:
杨春屏,女,扬州市人。1972年出生,从事刺绣工作近三十年,刺绣技艺在师承基础上别开生面,所绣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展上获奖,现为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扬州刺绣界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