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核雕艺术题材的创新

[日期:2017-11-1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核雕艺术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工艺精良,更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本身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和形状的限制,这两大特点奠定了核雕作为传统工艺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核雕艺术   传统和创新

 

  核雕是一种果核雕刻技巧,它是一种将图形图画文字等通过雕刻手法展现在小小的果核上面,以达到传递出图画所表达的韵味的艺术作品。核雕包括橄榄雕刻、桃核雕刻等等。

  核雕艺术之所以能在我国民间工艺中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工艺精良,更是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本身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是核雕创作载体的独特性,它是以果核为创作原料,这一特点使它同玉雕、石雕、牙雕、根雕等雕刻艺术区别开来。其次,这门工艺创作的随意性很小,核雕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和形状的限制,创作人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这两大特点奠定了核雕作为传统工艺的独特地位。

  核雕的制作包括选料、设计、定形、雕刻、修正、打磨、抛光七大步骤,每一步都要细致入微,才能保证最后成型核雕的品质。说起雕刻工艺,苏州雕工绝对是不可不提的。苏州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征。

  影响橄榄核雕艺术品的因素

  其一,橄榄核材质本身影响价格。橄榄核中单核、小核、怪核价格相对要高。核子存放年限越长,自然包浆的状态越好,也利于保存。反言之,存放时间较短的核子,会出现开裂等问题的几率会大一些。因此,橄榄核的形状及存放时间会影响橄榄核艺术品的价格。

  其二,名家雕刻和题材的影响。众所周知,任何一件出自名家之手的艺术品的价值都会有很大的提升,橄榄核雕艺术品也不例外。但是出自名家的橄榄核雕也不是件件精品,还要看这件核雕是否是这位大师所擅长的题材。一件核雕艺术品的题材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有所创新,但是业内之所以尊崇王叔远的《苏轼夜游赤壁》核舟,除了雕工精美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题材。因此,一件橄榄核雕的价值高低,就题材而言,应当看其是否有新意,是否包含了某种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的蕴意。

  其三,工艺差别。目前市场中可以看到手刻、机刻两种方法。手刻,顾名思义是由艺术家用刀一笔一画刻成的艺术品;机刻则是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进行雕刻。手刻橄榄核和机刻橄榄核的价格相差甚远。因为手刻一颗橄榄核,单是构思、布局就会花费很大功夫,再加上艺术家多年的刻核经验积累以及手刻所花费的时间,决定其价值远远要高于机刻核雕。

  核雕题材的弊病与解决之道

  核雕题材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从题材的内容看有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文字类、风景园林类、核舟类等。从题材的来源看有:历史典故类,如老子出关、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等;趣事逸闻类,如司马光砸缸、王羲之爱鹅、苏东坡游赤壁等;神话传说类,如嫦娥奔月、麻姑献寿、钟馗捉鬼等;戏曲话本类,如黛玉葬花、醉打西门庆、西厢记等。从题材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又可分为传统题材和创新题材。

  核雕题材的创新,是核雕发展的源动力,需要雕刻师傅们在深入理解各种传统题材和吃透了各种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勇于探索,认真琢磨,不断融汇,不断实践,才能最终取得的艺术成果。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橄榄核雕的题材一直局限于传统题材,核雕作品大多是表现佛教、道教中的罗汉、观音、弥勒、达摩以及八仙、老子等人物。尽管其中不乏精品,但绝大多数是相互模仿,缺乏创意的平平之作。以十八罗汉为例,几乎把“丑”、“怪”作为标准模本,千人一面,令人产生“审丑疲劳”。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核雕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其次是把核雕作为谋生手段,而非艺术创作。

  从市场反响来看,抱怨核雕题材的陈腐的意见层出不穷,可见大家对创新作品的渴盼。从核雕艺术的创新来看,无外乎两种:其一是内容的创新,其二是形式的创新。中国的汉字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汉字几千年来变化不是很大,但其形式千变万化。从甲骨、金文、篆、隶、草、历代皆是人才辈出。各种字体各领风骚,但归根结底,字还是那个字,体却不是那个体了。所以,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形式创新。

  由此可见,艺术领域没有过时的题材,只有过时的手艺!核雕题材同样如此,罗汉、关二爷、菩萨等题材流传久远,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已经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乐山大佛、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文化古迹震撼人心的同时,就是验证了经典传统的力量。所以说,罗汉本无过,关二爷更无罪,而恰恰需要反省的是核雕艺术家的创新思维。

  随着中国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指日可待,而作为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核雕民间工艺也必将在这个时代开启再次的辉煌篇章。核雕的制作者们应当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把祖先的手艺发扬光大,无愧于行业。

  传统是创新的基础,核雕发展需要坚守与创新并存。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感人的场景、一个小小的感悟都可以成为雕刻的灵感。核雕是有文化有思想的,制作者不应当站在只是一个单纯的匠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要把每一件作品当成是生活的感悟,观者能够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让核雕成为作者传情达意的媒介。刻刀下要捕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要表达出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录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传统理念、技艺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则达不到真正的创新。随着传统文化回归的浪潮,核雕开始火热,我们可喜地看到核雕题材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从原来单一的罗汉头,逐渐演化出仕女、观音、弥勒佛等人物造型;花鸟、十二生肖、龙凤、避邪神兽等动物造型;山水风景、古典园林等风景造型;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八仙过海等故事造型。表现形式也产生了珠串、坠件、摆件(多为核舟)等多个品种。

  核雕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鼓励,核雕艺人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核雕工艺师、高级工艺师收徒传艺,核雕这门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其制作工艺和规模、水平日渐提高,核雕市场也渐趋活跃。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形式的生命力都在于创造、创新,而核雕作者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和专业雕刻技能,站在传统的厚土上深入思考、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从容迎接核雕艺术的大时代。

  

参考文献:

  【1】《苏州橄榄揽胜》;攸然、徐华铛,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2】《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何悦、张晨光,北京出版社2007年1月1日出版

  【3】《小核大乾坤——“鬼工技”橄榄核雕艺术品》[J];孙晓蕊《艺术市场》2008年04期

  【4】《苏州核雕及其制作》[J];殷毅军《上海工艺美术》2010年04期

 

作者简介:

  周文清,男,工艺美术师,1995年随前辈须吟笙一起进入核雕领域,从业几十年中核雕作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并深受玩者的亲睐及收藏者的好评,创新作品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如风景罗汉、达摩、财神、观音等橄榄核雕作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