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光福核雕工艺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需求环境的变化及其本身的不足,使当代光福核雕工艺面临发展的瓶颈;要扩展光福核雕工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进行适度的开发。
关键词:光福核雕 传统工艺 保护 开发
光福核雕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映射着历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的内容,体现了物质文化发展程度。从光福核雕中,我们了解到历史上人们的生存方式、审美情趣及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和谐相处的原貌,是反映从古到今苏州地区、太湖流域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重要依据,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何使光福核雕这一传统民间工艺适应当代社会的变革,真正扩展生存和发展空间是业界内外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核舟记》中我们认识了核雕的精妙,但其实质依然是手艺人依靠手艺谋生的一种手段,这些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在实践中的精心钻研,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艺术风格。今天,从传承下来的光福核雕工艺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而且已成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象征,深刻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态,以及特定区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具有丰富而广阔的文化内涵。
一、光福核雕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光福核雕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们衣、食、住、行、娱乐等方方面面,从中不难窥见人们通过核雕这一工艺品表达出的精神诉求以及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
二、光福核雕工艺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地域文化造就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心理。
光福核雕工艺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是人们集体(主流)审美意识的结晶,它们不但在题材上反映着劳动者的愿望和希翼,在艺术风格上也是与本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着血缘关系,是当地人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的集中体现。
三、光福核雕工艺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
不同的艺人有着不同的志趣、爱好、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光福核雕的设计和制作不可避免的受到艺人主观感情和技术经验的影响。不同人生感悟、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的企盼和追求创造性的融入到作品之中,因而使核雕有了个人情趣,艺术智慧和艺术个性得到有效体现。 所以说,光福核雕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是现代机械工业无法比拟的。“现代机械只能代替部分手工操作而加快制作的速度,但不能代替人的情感表现和手工的应变和灵巧” 。它的存在“弥补了机械产品结构造型的单调及设计中人情味的缺乏和人文气息的淡薄” 。
光福核雕能在2008年成功进入国家非遗名录,无疑政府的运作,功不可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销售渠道单一、生产规模太小等许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生存空间还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这种状况的出现,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
光福核雕工艺是传统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存在和发展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审美观念、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核雕承载的传统文化特质就会发生变质和失去自我特色。
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深入,手工生产逐渐被机械生产所取代。工业化浪潮在社会中占据主要地位,市场经济在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同时给社会带来了深层次的变革,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向固有的价值观念 发起挑战” 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光福核雕工艺赖以发展壮大的土壤。
(二)需求环境的变化
社会需求是光福核雕工艺的生命线,而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利用机械生产的标准化的商品大批量的涌入市场,作为装饰品的核雕作品由于生产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方式下人们的物质需要。核雕更多的只是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内涵,成为供人鉴赏和研究的艺术品。在这种的情况下,核雕作品受众进一步缩减,成为小众的收藏品,核雕行业也在所难免成为小众行业。
(三)光福核雕工艺的自身缺陷
诚然,近年来,核雕艺术在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同时,核雕作品的价值水涨船高,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光福核雕工艺产业的回报周期较长,手艺的学习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本地年轻人不太愿意学习,后继无人的状况显而易见。人才的缺乏,必然影响光福核雕工艺的传承发展,导致工艺品制作的平庸化,从而难出精品或使精品失去特色而降格为大众产品。
其次,核雕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创作题材空间有限,尽管有一些创新性的作品出现,但不足以改变整体行业固有弊病的局面。
再次,行业影响力不高,导致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从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市场意识淡薄,被动销售,依然在手艺谋生的桎梏里打转。
同时,光福核雕工艺品手工制作特征明显,工序繁多,生产率比较低,规模小,多数为家庭作坊式生产,基本无法形成龙头企业和品牌影响力。
关于光福核雕工艺的保护和开发的几点看法:
光福核雕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内涵是批量生产的机械化产品所无法替代的,在工业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有着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采取一定的措施改善其生存环境,保护或促进它们的发展是必要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发展,光福核雕已经成为苏州的另一张城市名片,这在保护和开发上占有更大的优势,也为光福核雕工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光福核雕工艺的保护:
(一)首先,对技艺传承人的保护。核雕技艺传承人既是工艺技能的传承者又是工艺的创造者,在核雕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对光福核雕工艺的保护首先是对核雕艺人的保护。应该全面的搜集本地核雕艺人的资料,建立人才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核雕艺人,进行多种形式的表彰和奖励。从社会地位、工作条件、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等多角度发力。
(二)其次,对资料的保护。梳理光福核雕工艺的历史源流、代表人物、工艺流程、制作方法、特色等,利用录像摄影等现代科技手段加以记录,通过图片展览、书籍出版、音像发行等方式,加强社会对民间工艺的了解和关注。并利用大数据管理的经验,进行数字化传承,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和工艺数据库,多渠道加强光福核雕工艺的传播力度。
(三)再次,有效利用苏州旅游文化名城的效应,跨界合作,利用旅游等行业,有选择的进行开发性保护。以光福核雕整体品牌介入苏州旅游业发展,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扩大光福核雕文化的影响力,在提升行业经济效应的同时促进核雕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四)利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充分挖掘光福核雕的经济价值,真正走向市场,逐渐形成产业。光福核雕行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改革,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在结构、题材、品种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产品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以差异化营销为手段,根据不同的市场和消费者制作和销售不同档次的核雕作品。有意识的塑造出形式多样,品种齐全,高、中、低多层次发展的格局。
光福核雕工艺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实现了艺术与生产的统一;它以一种最民族化的艺术审美形式作用于精神文明领域,其历史价值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无可估量。无论社会工业化进程怎么发展,光福核雕客观存在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都无可磨灭。相信当代光福核雕工艺在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核雕行业的自身求变的合力下,必将走出发展的瓶颈,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增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中华旅游通典(中)》[M].,林众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陆杨,2015年第04期
【3】《民间工艺研究开发问题谈》[J].汪为义,民艺之窗,1998
【4】《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奚传绩,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贺学君,江西社会科学,2005
作者简介:
周文清,男,工艺美术师,1995年随前辈须吟笙一起进入核雕领域,从业几十年中核雕作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并深受玩者的亲睐及收藏者的好评,创新作品在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如风景罗汉、达摩、财神、观音等橄榄核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