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光福玉雕的崛起的成因

[日期:2017-11-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在苏州玉雕兴盛发展的过程中,光福玉雕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优势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得到了超乎寻常的发展。本文通过细述光福玉雕的三个发展阶段,分析了其崛起的成因,可以使人们从中窥见一座历史文化古镇复兴的一叶。

 

关键词:光福  玉雕  崛起  成因

 

光福镇是苏州吴中区的一个乡镇,是濒临太湖之滨的一个半岛,地处古城苏州西郊二十五公里,这里湖光旖旎,群山环抱,绿山萦绕,资源丰富,历史上,这里曾是“香山帮”工匠的集聚地域之一,从事竹、木、牙、角雕的从业者遍布全乡,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承发展,不仅创造了众多光耀千秋的历史人文遗存,也为当代工艺雕刻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如今光福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著名的工艺雕刻之乡,玉雕、核雕、红木雕刻、佛像木雕产业集聚,从业者达上万之众,形式内容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尤其玉雕,以玉之温润、工之精巧名闻遐迩。

近半个世纪以来,作为苏州玉雕的重要组成,光福玉雕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苏州玉雕兴盛发展的一个缩影。细数光福玉雕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首先在迂里、山墩和浩度等村建立起玉雕厂,为村集体所有,其中既有与苏州玉雕厂联营的,也有聘请苏州、上海玉雕厂的退休师傅前来传授技艺的,从业者有100多人;初始时期生产方式以来料加工为主,有为苏州玉雕厂加工的,也有上海外贸公司定购定制的;生产的玉料有新山玉(即岫玉)、玛瑙、密玉等,也有少量有外贸公司原料从国外进口,如翡翠、青金、绿松等;产品有花卉、动物、人物及佩挂件、戒面等。

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随着外贸出口市场的变化和国内市场的兴起,一些技艺骨干纷纷离厂自立门户,他们从东北购进河磨玉,黄料玉,制成产品后通过走南闯北拓展销售渠道,于是前店后作坊式的经营模式逐步风靡起来。至1990年代初,光福的宝泉路、虎山弄、上街、下街一带及一些乡村形成了众多三五人一伙的小作坊。伴随着苏州玉器市场的不断升温,各地的众多玉雕从业者及谋职也者闻声而至,其时从业者已有二千余人,产品大多仿制良渚文化、红山文化、战国、汉代玉器及仿青铜器玉器;销售渠道主要通过安徽蚌埠、福建莆田、浙江湖州、慈溪等地的经营者转售给台湾、香港等客商,有的客商再经做旧处理后充当老玉、古玉出售,产销逐渐红火。

第三个阶段是本世纪以来的十几年,一部分玉雕玉雕作坊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原始积累,技艺水平亦大为提高,使用材质开始采用高档次的新疆和田白玉和青海青玉,品类众多,题材丰富,雕琢精细,并涌现出一批引领光福玉雕技艺发展带头人,市场影响力日渐凸显。来自江苏、浙江、河南、福建、安徽、新疆等地的玉雕从业者更是蜂拥而至,最兴旺时期集聚了玉雕从业者六千余人。他们在感受苏州、融入苏州的过程中也将家乡的玉雕特色与苏州玉雕的风格相融合,更丰富了玉雕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使光福玉雕形成了器皿、仿古等陈设摆件和珮、坠、环、簪、镯等挂佩饰件的系列玉器产品。市场商机的不断凸现,光福玉雕行业逐步出现了工商分离的业态,玉器商铺大量涌现,一时光福镇及周边玉器商铺达五百多家,还带动和影响了相邻东诸镇等地玉雕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散点状分布的作坊。至此,一个以光福镇为中心的玉雕文化产业集聚区已然初现。

光福玉雕的崛起是苏州玉雕兴盛发展的一个特例,究其成因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当这三大要素聚焦,必然勃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所谓天时,是指传统文化不断弘扬,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为光福玉雕的兴盛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尽管明清时期,苏州玉雕曾经成为全国翘楚,但是至1949年前后,苏州玉雕已面临原料稀少、产品滞销、工人失业的状态,即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民众的购买力尚低,并因“文革”极左思潮影响,人们只能望玉兴叹。因此光福玉雕只能依靠为大企业出口加工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宝玉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玉器再次进入广大民众的视野,在市场的推动下,苏州包括光福地区的民间从事制玉队伍如滚雪球般的速度增长。

所谓地利,是指苏州及光福地区的地利因素,四通八达的便利交通,川流不息的人群往来,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光福玉雕提供了发展的一片沃土。苏州虽然并不产玉,但是苏州有着悠久的制玉传统,明末清初,苏州玉雕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宋应星《天工开物》“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玉工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批身怀绝技的琢玉巨匠,如贺四、刘谂、王小溪等,他们善琢品玉,若仿古之作,竞可乱真,尤其是陆子冈,誉为“鬼斧神工”。光褔与苏州地域相近、文脉相连,且交通便捷,又具有地域广阔、环境优美,厂房、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再加上光福一地工艺门类品种众多、技艺精湛,姐妹艺术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种种因素促进了光福琢玉人员的大量集聚。

所谓人和,是指苏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以开放宽容、海纳百川的胸怀,爱玉、藏玉、赏玉的传统,以及能使各路英才展现自我的市场环境,具备了其它地区无可比拟的条件,吸引了各地的玉雕创业者、从业者和一批玉雕名手。当地政府的因势利导、多措并举,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和扶持,推动了光福玉雕产业的有序发展;通过各类活动和媒体宣传提高了其品牌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苏州的行业组织每年举办的“子冈杯”玉石雕精品博览会通过引领创意、推动交流等活动,使光福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光福玉雕的提升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现光福玉雕行业已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一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两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一人,以及一批高、中级工艺美术师,由此引领和带动了光福玉雕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光福玉雕的崛起,见证了一座历史文化古镇的复兴,既得益于苏州这座古城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得益于继往开来、名家辈出的人才支撑,更得益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然而,光福玉雕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相信经过凤凰涅槃一般的蜕变与再生,光福玉雕作为当地的一个文化产业一定能够在传统工艺振兴发展的过程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优异的业绩。

 

参考文献:

1】《雕镂凝章》,单存德著,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512月出版。

2】《苏州玉器》(内部资料)第2期,孙林泉文《光福玉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编。

 

作者简介:

范栋强,男,1982年出生,自幼喜爱玉雕,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至今从事玉雕十余年,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光福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会员。作品曾在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银奖等十多项,其代表作品薄胎《花样年华》获2015年“子冈杯”博览会金奖,被行业内公认为最具创意的作品之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