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一件优秀的玉雕作品,与其设计制作息息相关。每一块玉料自身拥有的丰富颜色和玉质纹理,往往能为玉雕匠人在设计题材中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玉雕匠人的创作构思亦能使作品具有灵动、自然、独特、和谐之美,让其成为充满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欣赏品。本文从物尽其用、变瑕为瑜、追求意境三方面,浅谈对玉雕设计的个人感悟。
关键词:玉雕 设计 艺术境界
两千年前古人有著《考工记》,其中有名言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以玉雕创作角度而言,“天时”强调玉雕作品主题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结合自然进行设计;“地气”是指自然界的客观条件对制作过程的影响;“材美”“工巧”则更多地强调玉雕匠人的主观因素。其中,“材美”和“工巧”是玉雕匠人从古至今遵循的治玉原则。“材美”,即选择合适的玉料,是进行玉雕工艺的序曲,如今极品的玉料已不多见,质量上乘的玉石原料一料难求且价格不断上涨,普通玉石原料难免会有裂纹瑕疵。因此,审视玉料并思考制定作品题材是玉雕工匠的必修课,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物尽其用、变瑕为瑜、追求意境,以此保证“材美”以追求“工巧”。
一、物尽其用
选择一块好玉料至关重要,经验丰富的玉雕匠人都能凭着一双慧眼识别玉料的质量,根据玉料的原形,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的体积来设计作品的外形轮廓,在雕刻前精确审玉,针对玉料的特点加以琢磨,不浪费,以达到物尽其用,尽展其美,以免暴殄天物。
一方面,在做到物尽其用的前提下,要正确判断玉石的种类及其质量以进行初步切割。并非所有玉料都要原块进行雕刻,也并非一味追求完美而将所有瑕疵都一概挖去,要做到取舍有度。有的题材能保留部分原皮形状,同时将玉雕皮色的图案逐步确定下来,皮色可以用来塑造人物的服饰,禽鸟的翅膀,花卉的色泽等,借用玉料天然的皮色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经验丰富的匠人根据玉料的质地、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块度、形状等属性来确定作品题材,按照设计的大致轮廓去掉石皮,切除边角余料,挖去外部不能使用的瑕疵之处,除掉妨碍设计的砂丁和杂石,以得到初具雏形的玉石料坯。
另一方面,在做到物尽其用的前提下,细雕设计造型过程中要依材取舍。在初步切割程序完成后,作品的造型已初现轮廓,但还要经过勾、撤、掖、顶、撞等工序后才能方显精细之处。因此在细雕过程中也要秉承量料取材的原理,因材施艺,以玉料为基准,构思与之相适应的题材,力求表现玉料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充分发掘其自身价值。反之,也要在根据玉料来确定造型、构思题材的同时,必须减少对材料的浪费,回转思路,提高利用率从而不浪费玉料。
二、变瑕为瑜
“十玉九瑕”,晶莹剔透的碧玉尚且难求,玉石资源在经过百年开采后更要加倍珍惜。玉雕设计要充分利用玉料,注意利用玉材的天然巧色,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心的雕琢,扬长避短,将瑕疵变为美点,将一块质地不纯的玉变为珍贵的材料,利用其瑕疵让它变得独一无二,产生特殊效果。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瑕疵以及巧雕方法:
黑点是玉料上常见一些杂质或金属小颗粒,外行人会称其为“脏”,它们位于玉料内部,基本以散状态和块状分布,甚至也有占据整个料身的情况,若要去除,往往需要舍去一大块原料,难免浪费。譬如将零散的黑点构图为禽鸟或是昆虫的眼睛,显得形象生动又巧妙;如果是大批量的黑点,则可以考虑设计出的动物毛皮原有的纹饰,例如金钱豹或者一些禽鸟羽毛的花纹,反而能突显玉料瑕疵色泽之妙;倘若有的黑点呈均匀的黑色条纹状,还用以设计成斑马条纹或是禽类羽毛,实属罕见的精品。
裂纹是玉石在形成时期经过水长期冲刷或在后期地质运动中经过矿物充填愈合,受自然力冲击、冷热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成,样子有些像愈合的伤疤。 “裂”有内外两大类,处于外部的明裂一般较容易处理,雕刻时可以直接磨去;另一类为暗裂,往往在雕过程中才会被发现,用肉眼一般难以从外表观察到,没有一定形状、方向和规律。对于“裂”,可将其设计为图景山石以体现自然裂纹风貌。
而“纹”不同于“裂”,“裂”是一条清晰的线,用指甲轻轻划过可以感受其凹凸之感,且裂处与周围组织结构并无区别,而“纹”是一道相对粗糙且明显与周围结构不同的粗线,竖条纹可用作设计景色山石或枝丫树木,以增加物象层次感,但切忌人物面部有裂纹。而“棉”,或称之为“白花”,因为内含空气而在光线下呈白花状或雾状花纹,而且从外形来看颗粒大小分布不均匀,是玉料结构较松的部分。基本所有类型的和田玉都可能带棉,对此可以用来塑造物体形貌花纹,也可用来渲染环境,虚实结合。
“僵”,是一种钙化矿物,是和田玉在天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伴生钙化物,古人赋予这种石皮的美名曰“浆”。一般在“僵”周围的和田料玉质优秀且细腻,因此不宜舍去,可以通过明显的色差突出层次效果,在不同层次上表现相关主题,或者还可以营造出套嵌之意,获得画中有画之感。玉雕作品没有固定的设计模式,“僵”这种石皮看似会使玉料掉价,但假如能化瑕为瑜而设计出结构巧妙逼真的作品,能达到普通玉料所达不到的效果,另类而独具特色,有“因祸得福”之效。
玉雕设计的“变瑕为瑜”无疑是对匠人的考验,有时瑕疵深藏玉料内部,这时就要根据瑕疵大小形状修改主题,要做到边设计边琢磨谈何容易!一旦将这些缺点利用得当,无疑能深化作品题材,除了能创造出利润外,更展现玉雕匠人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以及表现其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创作思路。
三、追求意境
我们常说作品要能表达“意境”,但意境的营造并非只依靠匠人的手上技艺,玉雕作品所表达的物象要和匠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才能被称为“意境”。
首先要对自然和生命有所感悟。玉器的题材,无论是动植物或是风景或是壶瓶等器物,前提必须展现事物原有的风貌,这就要求工匠在创作前要细细观察,用心体会,才能遵循创作欲望和表达思想,选择相适应的材料深化自然之美,进行艺术加工。
其次要发现和利用材料的自然美。正如之前提到的,物尽其用、变瑕为瑜,一块玉料原生态的自然美部分,不如就“天然去雕饰”不做雕刻,与局部雕刻相呼应,将人性与自然灵性相统一,体现和谐之美与自然之美,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最后,每一位追求意境的工匠都应以真诚的心态去创作。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功利性因素,才能静心以脱去浮躁,体会和创造自然之美。苏作玉雕的特点有四,“精、细、雅、巧”,每一点都需要玉雕匠人在雕琢上舍得下功夫,追求技艺之精致与细腻,倘若心中尚存杂念,何以静心修炼技艺,达到清新雅致之境?
以上几点归纳仅是本人在玉雕设计中的一些感想,然而需要探索的空间还永无止境。因材施艺而妙用玉料,在构思创意上追求品质,彰显匠人之品位,尽显古韵今风兼具的人文气息,唯有不断钻研和追求,技法方能灵活运用,才能创造更美更精彩的佳作。
参考文献:
[1]《玉雕制作技法》.陈咸益.江苏省美术出版社.1999年
[2]《和田玉的艺术价值之我见》.马学武.中国宝玉石.2007年
作者简介:
胡建春,1972年生,从事玉雕创作已近30年,苏州市工艺美术师、第六届民间工艺家,作品风格独特、古拙朴实,其代表作品在“子冈杯”等全国各工艺美术大展中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