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形象与苏绣创新关于当代苏绣艺术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日期:2017-11-0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式符号,具有鲜明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东方文化美学。苏州刺绣,集中式符号之大成,是天地万物的缩影,其以针为笔,是富含自然情趣的东方艺术精品,也是我国独特的具有精细雅洁特点的传统艺术之一。

 

  关键字:苏绣创新 大国形象

 

  一直以来,苏州刺绣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艺术成就为世人瞩目。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苏州刺绣走上国家平台,亮相于世界艺术之巅,其表现方式与题材日趋多元。对内,苏绣艺术承载着千百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是传播中华雅文化的平台,对外,苏绣大师的作品也时常被选为国礼赠送各国政要,我本人刺绣的作品就在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屡获奖项,曾赠送希拉克、皮尔卡丹等知名人士,并为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际知名博物馆、艺术机构收藏,成为了大国外交和展示形象的最佳载体。

  然而,由于综合国力增强而产生的提升国家形象的期待与大国形象的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中固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因素以及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阴影的影响,也有我国文化产业和工艺美术行业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我们仍然属于起步阶段,这些都为研究国家形象的构建问题增加了现实的考量。

  苏绣艺术与国家品牌形象的构建,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实践领域。多少年来,国家实力的提振、审美的雅化正呼唤着苏绣这一古老的非遗形式在新的时空环境中谱出一串串亮丽的旋律,我作为一名苏绣艺术家,更希望能站在伟大的中国传统中,那坚定的基石上,随着大国复兴,亮出当代苏绣艺术的美学身份。

  当代刺绣的中国符号

  文化的传承与保育,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的唯一选择。

  苏绣一直是中国文化代表符号之一。早在2500年前的苏州,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用苏绣设计“青荷包头”、“荷藕腰兜”为特征的苏州水乡妇女服装,流传至今。而在明清两代,苏州刺绣从民间到宫廷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苏州十全街的市河边上,江南织造衙门的遗址还在,苏州的刺绣是历代进贡的用品,代表了中国刺绣艺术的水平。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社会不断发展精神文明不断进步,人类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东西文化的冲撞引起了思想的巨大变革。时至当代,苏州刺绣已是城市创意的文化名片,中国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组委会曾对苏州刺绣写道:“她从2200多年的历史走来,婉约精致,一如江南水乡般的细腻绵长。她从寻常百姓家的屋檐下走来,心手相传,渗透着朴素亲切的淡雅端庄。园林、绘画、评弹,苏州是中华文化中最柔美的姑娘。而苏绣,一定是她穿在身上让人心旌荡漾的衣裳。”的确,当代的苏州刺绣已经不再拘谨于传统的构图和制作技巧,加入了很多绘画的构成及色彩元素。绘画的写实、 抽象、肌理等多种表现手法也被嫁接到刺绣艺术中,使画面从形式感、造型、创作手法等角度为这门传统的手工艺带来飞跃性的发展,大大拓展了苏绣的表现能力和绣面效果。

  笔墨当随时代,刺绣的银针也当随时代。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刺绣作为一种商品,已经市场化了。但是要使这门艺术健康完善地发展,彰显中国国家形象和文化品牌,就不能光考虑它的市场化,更应该把它看作是一门艺术。在艺术手法上要不断地尝试,敢于创新,同时对已经失传的技艺要研究挖掘,总结提高和发展,展现出大国风采,只有这样才能使苏绣这门古老的国宝级艺术站在国家的平台上重放异彩。具体来说,苏绣艺术需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呈现当代中国的多元面貌和蓬勃生机。

  一是民族形象。为抵御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民族性消退等风险,弘扬民族精神、展现“地方性”成为苏绣艺术构建国家形象新的立足点。这一民族形象既是指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与现实形象,也包含当代刺绣艺术中地域形象的生动展示。

  二是文化形象。随着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国家经济崛起与文化发展的失衡导致了人们的焦虑。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成为国人新的文化理想。苏绣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呈现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使命,要以刺绣特有的形式展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三是生活形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日趋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个人,下移到了世俗而琐细的生活情境。在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刺绣开始重新进入日常生活,表现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叙事美学与生活哲学,同时,作品展现出优美、宜居、独特的中国生态形象,这也是当代刺绣艺术必然具有的责任。

  多年来,我以针作笔,以线着色,不断探索和创新,发掘独特的刺绣题材,将中西方绘画、摄影作品与刺绣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独特的苏绣艺术风格。并独创了刺绣的“八工针法”,其针法灵动活泼,色彩丰富饱满,明暗效果强烈,蕴含着多动的三维空间,富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我的刺绣作品被各界专家人士点评颇多,他们认为,青铜玉器秉承中华文明的象征、人物肖像体现艺术高度的定位、动物花卉汇聚自然闲趣的缩影、历史佛像延续人类文明的传承,其实,我的苏绣作品的所谓亮点和发展,背后正是我在大国形象和苏绣创新思维状态下产生的观念突破和技术突破。

  苏绣创新的四大途径

  在走向精品的研修之路中,如何针对这三个方面来实现大国风范与刺绣实践,我一直以来做了很多思考,并坚持在实践中运用了这个思考成果。昔日绣神沈寿有言,“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针法之用无定”,从她的这几句话中,我悟得题材、构图、针法之妙用,既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意,刺绣不是死作,而是活作,这个意思,就是要求自己在传统的刺绣艺术中融入时代的创意和思考。

  那么,中国当代刺绣作品如何在国家形象塑造,大国气质的养成中实现更多的彰显和美育作用呢,我认为苏绣创新之路有以下四条途径。

  一、苏州刺绣的题材创新

  苏州刺绣从服装刺绣、嫁妆刺绣、日用品刺绣,发展到中国绘画书法的书画刺绣,从西洋绘画发展到乱针绣、美术绣,从摄影艺术发展到仿真绣、工艺绣、其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 苏州刺绣艺术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中国绘画的工笔、写意,苏州刺绣都有表现,山水、花鸟无所不备,人物画、肖像画、宗教绘画、唐卡都有表现,油画、水粉、素描,也在苏州刺绣艺术的表现之中。

  我从小从事刺绣手艺,从仿古绣到仿真绣,经历了几十年的苏绣题材之变,我有一度特别喜欢绣制摄影稿。虽然摄影稿绣起来难度比绘画大些,尤其是细节部分和光影的表现,不过绣好后立体感强,给人以逼真的感觉。在题材上我也钟情过肖像绣,孙中山、宋庆龄、希拉克、皮尔卡丹等是我给人留下深刻记忆的作品。然而人们对苏绣始终有着细腻、灵巧有余而大气不足的传统观念。如何将苏绣表现和大国气质相结合,我给自己定下了新的命题,希望要能在时代的视觉中重建苏绣的全新附加值。

  在数年光阴中,我和文化学者和收藏家广泛交流,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题材的作品,同时,我在顶级收藏家中发现,青铜和玉器文化的内涵诠释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收藏青铜器艺术品和古玉,是一种华人的身份标签。于是,我埋头深研这个全新的领域,在青铜器的这类题材中,我用心体味那些尊、盉、镈、钟、卣等有名的青铜器国宝,比如《司母戊鼎》,光丝线的色彩就要达到五六百种甚至上千种。更具挑战性的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四十多种针法中我还找不到合适的针法,来表现青铜器皿的斑驳与锈蚀。我不断尝试,在几年中通过针法的变化,终于取得了突破。不仅使走上绣品舞台的青铜器有了光感和色泽,其上的纹路和装饰也更加清晰,还将粗犷与细腻结合,成为了一种成功的对比表达形式,冲淡了青铜器的狞厉、繁缛之美,多了柔和之美,实现了国宝重器到精巧艺术品的完美转化。那些春秋礼器和秦汉遗物所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息引发了人们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华夏盛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凝聚在这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刺绣作品也拥有了永恒的艺术生命。因而青铜器刺绣一举走出国境,各国艺术爱好者从苏绣这一维度,感受到了中华文化,惊讶和钦佩当代中国。2014年,我的一组刺绣艺术品“青铜之韵”,在香港“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成功发行,成为首个在海外资本市场发行的苏绣艺术品资产包。这也坚定了我创新国宝系列的题材之路,在青铜器之后,我还选择了错金银铜器、古玉、翡翠、敦煌佛像等堪称“国宝”级的艺术珍品,将这些国家极品通过刺绣手法的表达,民族的根与本、民族的魂,都显现在苏绣的艺术品中,成功走出了一条“国宝”之路。

  二、苏州刺绣的技法创新

  民国以来,沈寿大师从书画刺绣发展到美术绣,将西洋绘画的光影带到中国的刺绣艺术之中,杨守玉先生将素描、印象派绘画的技法带到刺绣艺术之中,在吕凤子先生的帮助下,在丹阳正则艺专形成了“正则绣”。时至当代,1966年,苏绣艺人在双面绣的基础上,创造出纹样相同、针法相同,色彩迥异的双面异色绣。1980年,苏州刺绣艺人邱秀英、殷濂君首创双面异色、异样、异针“双面三异绣”。从1999年起,苏州刺绣艺人顾家翘研究苏州刺绣艺术,2005年5月,顾家翘先生创造出一幅异线、异景、异色、异样、异针法的“双面五异绣”。这些大师们凭着自己对刺绣艺术的独特领悟与诠释将传统的刺绣工艺不断推新,所以苏州刺绣典雅,细腻、端庄、惟妙惟肖,令人百看不厌,具有移步换景的生命力。

  我从小开始学刺绣,谙熟双面绣、异色绣等数十种传统刺绣针法,我觉得大多数针法绣出的作品,随着光线的变化画面效果会不同;在同一光线下,不同的角度也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不同的针法,能让刺绣作品的形、色、神效果迥异。我在绣制系列青铜器作品时,经过反复思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创作,创新出了一种用于刺绣的“八工针法”,让绣品颜色过渡自然,光色到位。

  绣青铜器的难度在于不仅要反映物件本身的形态,还要将它们经历千年风霜洗礼的感觉给表达出来。丝线是创作中的第一个关口,要做青铜刺绣,所要采用的独特色彩的丝线是以往从未有过的,绣制一件青铜器所需丝线的色彩达到五六百种甚至上千种,而过于艳丽的色彩不能体现青铜器的古朴感和真实感,一定要找到合适的色彩。针法的综合运用是摆在创作中的第二关口,如何表达青铜的厚重感以及器皿上的纹样,包括经因岁月而留下的残缺、锈蚀等。我在前辈传下来的四十余种针法的基础上,尝试过很多针法,如,三角乱针,大小乱针,都没有找到我心中那种斑驳的效果。其后,我忽然发现, 如何精准地反映这类器皿,其实就是对实物光影的把握试,我于是豁然开朗,研发出最适合青铜器表达的绣法技艺——“八工针”。八工针法的特征在于:该针法基本单元由“八”字形绣迹与“工”字形绣迹上下组合而成,其中,“八”字形的顶部尖角方向表示作基本单元的方向。当这种针法重复运用并层层叠加于刺绣中的局部或全部时,从画面的表现力来看,与交叉乱针相比丝理的质感细腻、洒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从画面的光泽来看,与交叉乱针相比八工针法的丝理向不同方向伸展,使得基本单元的光线散射能力增强,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丝理反光的光泽度,很好地体现出刺绣部位的丝理质感。这种针法及刺绣方法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织物粗纤维纹理、石刻石雕的磨石痕迹以及青铜器的锈斑绣迹等图案。

  针法是破解光影的密码,如今无论是什么青铜器题材,我都能完美地再现出来。目前“八工针”已申报并受理为国家发明专利,这是对苏绣现有绣法的又一次突破,也是我10多年来在青铜器刺绣上取得的理论成果。当年,首幅绣出的青铜刺绣《犀尊》便一举荣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而在“八工针法”发明后,我仍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什么是最适合这一针法表现的对象。我不断尝试了各类青铜器、玉器、汉砖、拓片、戏曲人物、佛像等等。近期我完成的《龙门石窟》更是只由一个针法“八工针”完成。整幅作品层次分明,丰富饱满的色彩,强烈的明暗效果,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自然展现出石崖摩刻的厚重感和经千百年风雨剥蚀后的沧桑之美,尽显岁月与沙砾石互相磨搓的沉淀感。《龙门石窟》曾经荣获首届江苏省艺术品博览会金奖,第一届中国国际传统工艺技术研讨会暨博览会一等奖。

  三、 苏州刺绣的画稿创新

  一直以来刺绣作品大多复制,原创少之又少,题材雷同成为阻碍苏绣发展的一大问题。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在成为知识产权的大国,向着制定更多国际标准的方向努力,并试图引领全世界的创意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知识产权,当然要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苏绣的画稿创新已经是当务之急。

  在苏州刺绣的创新上,需要设计新的画稿,设计出新的样式,刺绣画稿创新是苏绣继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新一代的苏州刺绣从业者必须具有绘画艺术的根底,需要提高艺术欣赏的素养,需要有发展的眼光,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当今的电脑数字技术对刺绣艺术有着很大影响,电脑给刺绣工艺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电脑技术的介入,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更要看刺绣艺人的人文理解与创新运用。

  十年前,为了培养自己的美术功底,促使自己在原有成就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我专门抽出时间去中国美院进修油画。后来,还进入苏州工艺美院学习工艺美术理论,再赴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艺术交流学习。如今,我的每一幅原创作品,都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内涵和独到想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现了原创的价值。比如获得2009年百花杯银奖的《墨梅》作品,我将针做笔,按照笔法来绣出水墨梅花,将中国画中的留白,濡染等表现到位,创造出空灵、飘逸的艺术效果,同时在传统针法和原创针法之间转换,用稀疏结合,交叉乱针的手法,改变苏绣精细有余而灵动不足的欠缺,体现出了浓厚的笔墨韵味。而在另一件得奖作品《枝荷碧杆》中,我透过荷塘的造型和针法设计,将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美好愿望融入其中,不仅把情感投射到荷花深处,也投射到叶、杆、植物之上,赋予荷塘万物以人性、神性,表达天人合一的理想,呈现出具有鲜明个人特质的灵气和仙气。初晨的荷塘景色:空蒙淡远,湖泽中弥漫着袅袅雾气,沼泽里水草丛生,岸边朦胧难辨,最难的是表现出荷塘、水草、雾气那种大自然中的光色、层次和意蕴。我大胆借用底色,巧妙利用留白,用绿、蓝、青、粉互动对比,在表现最有活力的荷花时,特别使用色彩中最辉煌明亮的黄色和粉色,使高昂在水面的荷花与林中飘动的晨雾交织在一起,这样整个作品的画面就充满了生命力。我认为,为解决苏绣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一方面要培养人才,进行美术训练,在运用古代画稿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画稿。另一方面可以与专业美术工作者合作,使苏州刺绣艺术画稿具有原创性、唯一性,画稿可以是中国画、油画、水彩画、摄影、但是必须是具有新意的原创性作品。新稿新样,是大国创意的与时俱进,也是苏州刺绣的新生命所在。

  四、 苏绣艺术的精神创新

  高素质的新一代刺绣工作者,要具有多方面的的能力,手绣技巧、对画稿的理解、对市场的把握、对新事物的吸收力都非常重要。一直以来,我深有体会:一个优秀的绣者必须凭借深厚的文化素养,以敏锐的艺术眼光,摄取天地之间的美好景色,从那回归自然、具有内涵深度的作品中吸取精华。作为一个出色的刺绣人,也必须创造性地运用传统刺绣语言,表现出各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发挥刺绣艺术再创造的潜能。

  其实,任何一件刺绣作品要想出彩都并不容易,题材、技法、图式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创新。比如我的作品《藏童》中,我把对社会、自然、宇宙、宗教的感悟融合在主题之下,诠释出心目中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我抓住藏童的特质,用平针,小交叉乱针,施毛针来表现苏绣艺术的感染力。特别是绣品里藏童那一双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却也折射出了祥和与平静。很多人说看这幅作品,感到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这双眸子始终追随着自己。这一幅作品传递出双向互导的人文情怀,给观众留下解读这幅作品的巨大空间,使其主题具有多义性,这也是现代苏绣作品所追求的目标。

  而在创作我的代表作品青铜刺绣系列之时,我无时无刻不惊叹沉醉于青铜国宝器物上的那种斑驳、光色、层次和意蕴。有些青铜器如屹立高天厚土,不驻庙堂独视荒丘;有些则剑走偏锋,直立斜出;还有些吸山川自然野逸本质的倔强,嘶吼着生命的不屈不挠,我端详着,我呼吸着,用心去揣摩着祖先所存留下来的最质朴最高贵的美学精髓。比如《犀尊》,这幅作品一方面用细腻的平针、滚针、八工等针法、两百多种色线,来呈现青铜器的粗犷美,但至关重要,就是我反映出了它的精气神。如今观赏该作品,远近对比明显,色彩层次丰富,骨子里挺着中国传统的方正与沉雄,大气的意境任人遐想。《毛公鼎》这幅作品,主要表现的是鼎上的肌理和内部的铭文,在绣制受光亮部时,我选择较冷的色相、较粗的线条、较短的针脚,将参差的绣线堆积、排列、变化,通过独具特色的线条肌理,自然呈现厚重层次变化。在背光部,则采用偏暖的色相、偏细的线条,并以透明亮丽的中性绿色,加上石蓝、钴蓝等同一色相的颜色将阴影部分取得丰富变化,把作品一片斑斑驳驳的文化肌理表现得更加深刻,古莽中有大彻大悟的从容淡定。

  创新规律的实践之道

  历史上凡是崛起而又稳健的民族,必须经过一个重要的阶段,那就是思想的能量得到开掘,用平和舒展的大国之风来面对这个世界,才能屹立不倒。而在我的苏绣传承创新实践中,我认为这种美学思想的能量可以提炼总结为三种规律,通过这三种规律可以帮助广大苏绣艺术工作者更好地服务自身创作,更好传播美和善的大国能量。

  一、苏绣创作中,须凸显史诗情结与“民族心灵史”的融合。

  多元而又整体的国家形象,其构建是以“民族心灵史”的方式呈现的。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很多和国家记忆,个体记忆相关的记录都难以保存下来,太多的文化记忆因此流失。文化小历史,见证社会大历史,这就是民族心灵史的生动记录。每个人都在参与历史,创造历史;每一件器物的历史,也构成了民族、国家的历史。

  回顾我的苏绣创作历程中,浓得化不开的史诗情结贯穿于我整个刺绣艺术的实践。“史诗性”是评价艺术的最高标准,从国家形象构建领域看,史诗所具有的崇高与宏伟的美学风格都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因此,“史诗情结”必然成为中国苏绣艺术呈现国家形象的一种审美“共性”。

  因为有了与中国价值,有了和当代中国人心灵史共振的理念,我开发了青铜器题材,而在开发青铜器这一题材后,我又进入了玉器题材。我在青铜器刺绣上的积累,让我可以轻松把握玉器的绣制技艺。这些刺绣作品中的玉器不乏温润通透,还渗透着深厚的年代感,极具美感和震撼力。也正是因为这些题材中蕴含着史诗一般的情怀,我的青铜器和玉器题材作品屡屡在全国各类评选中获奖。在继《犀尊》获奖后,2008年,作品《翠玉花插》荣获第九届西湖博览会百花杯金奖,该作品曾展于中国美术馆,并被收录《天工开物》一书中。2012年,作品《追簋》荣获第七届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民间 艺术品金奖。2013年,作品《毛公鼎》荣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3年,作品《玉貔貅》荣获首届海峡两岸(苏州)文化艺术节金 奖。此外,我的青铜器刺绣和古玉、翡翠刺绣作品还大量被海峡两岸的收藏家收藏。

  二、苏绣创作中,须凸显文人情结与国家形象精神内质的融合。

  当今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时期,同时也是各种思潮碰撞、文化交融的时期。应该说,承接苏州这方水土天机的苏绣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文人艺术,优秀的苏绣作品必然要注入中华雅文化的内涵,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形象的建构中来。好的苏绣作品要以厚重扎实、圆融饱满的国家气质和精神为表现内容,提升国人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并用正能量启迪、凝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同时也积极影响世界观察中国的角度,努力修复被歪曲、误读、妖魔化的中国形象。苏绣艺术家要以时代精神为创作起点,以文人情结为创作过程,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审美效果。

  我曾经绣过《青铜老者》刺绣艺术品。这件青铜人物像原作上,画面点滴变化细致入微,在空气中氧化的铜器表面庄重又沉着。我对此作品进行了认真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解读出了人物内在的淡定从容和文人风骨,确定了表现人物需运用的针法、线条和色彩。完成的老者绣像仿若从远古时空里幽幽踏步而来,虽然一眼就能看出是青铜塑像,但人物的汉服长袍飘逸又有悬垂的端严感,古朴细腻的针法之中尽显沧桑大气,仙风道骨更添灵动之感,就像从遥远时空中延续而来的中华文明,让众多外国友人赞叹不已。此作也荣获了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国艺杯”金奖。

  三、苏绣创作中,须凸显人性深度与国民气质的融合。

  人性的深度即是历史的深度,也是一个国家的深度。构成国家形象的既有常量的元素,也有变量的元素,既有有形的山川湖海、江河陆地,也有无形的历史品格、民族心灵、国民气质,而那些变量的无形的元素更是国家形象不断建构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对艺术形式规范和艺术价值深度的独特理解与考量,正如狄德罗所说:“一部作品,不论是什么样的作品,都应该表现时代精神。”

  我在苏绣创作中深深感到,中国文化是文明的文化,以文化人,是华夏文明的密码。今天的苏绣可以表现所有四度空间的万象和形形色色,苏绣更可以表现人性的深度,表现人性的复苏,人性的向善,这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却又特色鲜明的重要原因。而从国家形象传播的角度看,苏绣创作者所追求的这种人性深度具有“世界性”品格,成为与“他者”文化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比如,我在《阿难》这一敦煌佛像的创作过程中,体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意识的行程,于是我力求用传统符号在刺绣中体现宏大的人性,我用八工、乱针等技法来表现阿难,在细细微微的明暗对比中,阿难朴实温暖、端居中央、长脸细颈,衣褶繁复而飘动,雍容大度、无为而无不为,似乎去尽人间烟火气,备受国内外藏家好评。中国文化一直以来都在深入探讨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我的创作证明,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世界的。苏绣在创新的同时,必须高度注意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才能成就一份世界级的艺术作品。

  我认为,文化的含义,应该是返本开新,既要继承优秀的苏绣传统,又要变化出新的苏绣文化。当然,回顾中国当代苏绣艺术发展中的国家形象呈现问题,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形象构建的责任意识和能动性存在不足,想象和现实失衡。部分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与广度明显不够。二是国家形象视域下的“苏绣品鉴”乏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苏绣己经创成了国内传统文化的一块品牌。但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目前还缺乏苏绣艺术的收藏品赏的权威机构和权威媒体,缺乏具有建设意义的刺绣艺术评论,更多人在蒙头游泳,看不清方向。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国内外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中对苏绣艺术理论进行探寻,建立起我们苏绣创新的理论源泉和实践之路,为这门传统的国宝级手工艺带来飞跃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苏绣艺术传承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从现实意义上说,以当代苏绣艺术的实践进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大国形象彰显这一重大的时代性命题,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其次,当代中国苏绣艺术主动进入国家形象构建层面,这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理论和刺绣实践不断走向自觉与成熟的标志。艺术,可以在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国民素质的提升方面发挥独特的影响作用,苏绣也必然能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对祖国整个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历史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郡志 作者:清 范成大

  2、美学散步 作者:宗白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年

  3、典范苏绣 作者:林家治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

  4、中国刺绣 作者:邹敏讷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

  5、经典刺绣针法与花样 作者 张淑艳 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6、消费者视角下的国家品牌 作者:杨一翁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7、中国刺绣文化解读 作者:李宏复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8、古代器物溯源 作者:宋兆麟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

  7、文化生产力与人类文明的跃迁 作者:李春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

 

  作者简介:王丽华,江苏苏州人。当代刺绣艺术家,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臻,并得到其他艺术大师及刺绣前辈的精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作品《孙中山先生肖像》《台湾猕猴》《犀尊》《千手观音》《藏童》《翠玉花插》《错银铜油灯》《追簋》等在国家级展览上屡获金奖,三次中国“百花杯”金奖,四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会”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录,其中《宋庆龄肖像》被国家作为文物收藏,并于2010年荣获上海世博会最佳手工艺奖,中央电视台CCTV多次进行艺术风采专题报道。

  马旭东,男,中国美院的讲师。

  王翔煜,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毕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