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针法创新研究——以八工针法为例

[日期:2017-11-0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刺绣的产生,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刺绣起源于文身,把喜欢的图腾纹样绘画或刺刻在自己身上,用“文身”美化自己;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最早的刺绣是绣在服饰上,出于实用的功能,使衣服更加结实、牢固。[1]

 

  关键字:苏绣 创新 八工针法

 

  一、 苏绣历代沿革

  早在4000多年前,《尚书》益稷篇中就记载了我国章服制度“衣画而裳绣”[2]的规定。西汉刘向在《说苑》正谏篇中叙述了吴人披锦饰绣迎送外交使节的场景:“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3]1993年在连云港博物馆挖掘出的汉墓发现的大型汉绣——“珠慧长生图”缯绣衾被[4]可以让我们一窥西汉织绣的特色:集写意变形与写实于一体的图案形式,人物、飞禽、瑞兽等共处云气之间奔腾活跃的场面。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逐渐成为全国主要粮食产地。发达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秩序使得苏州文化发达,天下贤俊多聚于此。[5]随着绘画艺术以及刺绣技艺的进步发展,尤其是盛极一时的花鸟画影响,出现了以唐宋名家书画与精湛绣技相结合的刺绣欣赏品:“画绣”。从而将吴地苏绣带进了成熟阶段,形成了工整秀丽的风格。恰如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语:“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6]

  至于元代苏绣技艺的发展,诚如《清秘藏》言:“元人用绒稍粗,落针不密[7]”,这与元世祖三次掳掠江南民匠四十万户,置于燕京与其他城镇,设染织局等机构进行奴役性生产是息息相关的。明代是苏绣发展的极盛时期,明代王鏊在他主编的《姑苏志》卷十四工作之属绣作中写道“精细雅洁称苏州绣”[8]精、细是苏绣艺人高超技艺的表现,雅、洁则是苏绣的美学特色。清代苏绣继承宋明优秀传统,在题材、针法、色彩等方面都有发展,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例如故宫博物院藏薛文华《紫藤双鸡》、上海博物馆藏赵慧君《金带围图》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苏绣是建立在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之上的产物,是特殊的工艺美术行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9]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开始受到西方大机器工业的冲击,吴地的传统手工业发生了嬗变。孙佩兰总结这一时期苏绣发展概貌时总结到:“首先表现为刺绣生产日益商业化并开展了中外贸易。另一方面是西方的科学、文化、艺术也渗透到中国传统美术、工艺各个领域。”[10]20年代初,沈寿首创“仿真绣”;20年代末,杨守玉创造了“乱针绣”[11],开辟了苏绣向更高艺术层次发展的新局面。

  二、 苏绣针法与创新

  刺绣,本是在织物上穿针引线构成图案色彩之手工技艺,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产物。[12]刺绣工艺过程有设计、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装裱等。正所谓“绣工未动,画工先行。”画师要努力根据刺绣图案的特点、针法和色彩运用,选择题材,设计图样,创作出既适合发挥刺绣技艺又满足人们观赏或日用习俗需求的图稿,提供绣稿和色稿。[13]各种图案和色彩全仗绣者运作手中线条千变万化而形成,而这种运针的方法,在刺绣中就叫针法。[14]每一种针法都有一定的线条组织规律与独特的表现效果。而运针上的一点点差别,就会造成线条组织上的区别,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苏绣的针法据清末刺绣艺术家沈寿在《雪宦绣谱》中归纳为18种。建国后,苏州刺绣研究所对历代苏绣(包括宫廷绣、文人画绣、民间刺绣)作品进行的调查分析,苏绣的常见针法可归纳为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辅助针法等7大类,40余种。[15]

  众所周知,苏绣常见的代表作品有“花鸟绣”、“肖像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题材的选取上并未有多大创新。2001年,苏州绣娘王丽华在一位台湾客户处偶然看到了一本台北故宫博物院青铜器藏品的画册,爱不释手。绣惯了动物花草和人物肖像等传统题材等的王丽华心中有了创新的想法——绣青铜器。这在苏绣领域几乎还属空白。王丽华坦言,“绣青铜器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反映物体本身的形态,还要将它们历经千年风霜洗礼的感觉表达出来。”青铜器长期埋藏于地下,经历了岁月留下来的纹理,所显示出的色泽都是不一样的。红到枣皮红,绿到孔雀蓝,要想绣制出青铜器的沧桑感和斑驳感,丝线的粗细色彩是关键,通常一件作品所需要的丝线颜色可达数百种。而针法的综合运用则在绣制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如何表达青铜器的厚重感以及器皿上的纹样,包括因岁月而留下的残缺、锈蚀等。在苏绣前辈遗留下来的40余种针法里,“三角针”在青铜器上过于规律,“交叉乱针”太乱也不美观,而青铜器本身即亚光之物,常用的平针“平齐细密、匀光和顺”等也不符要求。

  王丽华在表现物体质感上孜孜以求。为了探索适合的针法,王丽华前往美术院校专门学习油画技法,从绘画光影效果、素描明暗转折等处理中汲取灵感。诚如乱针绣创绣人杨守玉言:“善绣者必善绘画,否则就不能造刺绣极峰,知画者刺形易传神,绣色易尽其变”,故而主张,“学刺绣者必先绘画,绘画造诣愈深,刺绣方法就会愈多变化。[16]王丽华试图寻找一种“在错综交叉的线条中显示形象”与“线条主次的疏密合度”,以及“镶色合理和顺”与“施色丰富多彩”的平衡。在多番尝试摸索中,在前辈传习下来的40余种针法的基础上,王丽华研发出最适合青铜器表达的绣法技艺——“八工针法”。

  八工针法的特征在于:该针法基本单元由“八”字形绣迹与“工”字形绣迹上下组合而成,其中,“八”字形的顶部尖角方向表示作基本单元的方向。当这种针法重复运用并层层叠加于刺绣中的局部或全部时,从画面的表现力来看,与交叉乱针相比丝理的质感细腻、洒脱,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从画面的光泽来看,与交叉乱针相比八工针法的丝理向不同方向伸展,使得基本单元的光线散射能力增强,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丝理反光的光泽度,很好地体现出刺绣部位的丝理质感。这种针法及刺绣方法特别适合用来表现织物粗纤维纹理、石刻石雕的磨石痕迹以及青铜器的锈斑绣迹等图案。

  三、八工针法及其应用

  苏绣作品要求主题鲜明,构图工整简练,用重彩艳而不俗,施淡彩雅而不薄,给人以柔和、舒适的美感。丁佩《绣谱》指出,万物中“一物具一物之理”,“物皆有一定之色”,刺绣在于“崇雅”。我们在评价苏绣作品好坏时常用“和色无迹”、“平匀熨帖”以及“丝缕分明”[17]等,讲求深浅色调衔接泯然无迹、劈线匀细平服、丝缕分明一丝不乱。在用“八工针法”创造青铜器题材作品时,王丽华很好地驾驭了疏密、粗细、镶色等关系,在斑驳处与平整处都能处理恰当,较好地实现了刺绣“柔与力”的结合。不仅使得青铜器皿有了光感色泽,纹路装饰更加清晰,还将粗犷与细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成功地对比表达图式,冲淡了青铜器的狞厉、繁缛之美,多了几分柔和之美,实现了国之重器到精美艺术品的完美转化。

  在先后创作了《龙门大佛》、《龙门石窟》、《毛公鼎》、《犀尊》等青铜系列作品后,王丽华的艺术探索之路并未止步。近几年她将题材表现转移到“壁画绣”、陶俑上。“我很喜欢佛教的东西,看了它们之后给我一种安静的感觉,我想用手中的针线把它们表现出来”。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壁画敷色华而不艳,凹凸晕染,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形象华而不媚、古朴执着。沈寿在《雪宦绣谱》中写到:“色有定也,色之用无定。针法有定也,针法之用无定。”在表现壁画时,王丽华已能熟练掌握八工针法,并将其自如灵活地表达再现,针法活泼灵动、色彩丰富饱满,明暗效果强烈,蕴含着多动的三维空间,富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从《敦煌莫高窟第45窟胁侍菩萨》、《敦煌莫高窟第45窟阿难菩萨》、《崇庆寺文殊菩萨》等新作中功力可见一斑。

  沈佩《绣谱》中曾首次提出绘画与刺绣的关系,指出刺绣“以针代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它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和书画一样,同样是高超的艺术”,是“闺阁中之翰墨”。从某些方面来说,“书画皆可以乘兴挥洒”,而刺绣“则积丝而成,苟缺一丝,通幅即为之减色”,所以刺绣“较他艺术难”。王丽华用手中柔软的丝线不仅绣出了历史遗留的瑰宝,更将时光的斑驳与历史的沉淀一同表现在绣布中。“我们现在看到的壁画是经过千百年自然氧化变色后的效果,我不仅要把它现在的样子绣出来,更希望能将它原有的样子还原出来,这是我之后几年主要工作。”

  王丽华从仿古绣到仿真绣,从青铜器皿到壁画石窟,历经了几十年的苏绣题材的不断变化摸索,从最初地“师造化”再到后来的“中得心源”,植根传统,融会创新。王丽华以针作笔,以线着色;“心手合一”来造物,不断探索创新,使苏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参考文献

  [1] 孙佩兰等著. 《苏绣针法与技法》.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0.第1-2页

  [2] 同1.第2页

  [3](东汉)刘向.《说苑》.北京:中华书局,1987.07第88页

  [4] 纪达凯,刘劲松.《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6,(08).第11页

  [5] 王秀娟.《苏州绣娘与苏州社会》.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第7页

  [6] (宋)张应文.《清秘藏》收录于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第八辑,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4.第217页

  [7] 同6,第218页

  [8] (明)王鏊等.《姑苏志》.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6.03

  [9] 王秀娟.《苏州绣娘与苏州社会》.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第8页

  [10] 同1.第33页

  [11] 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第32-33页

  [12] 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第1页

  [13] 同12,第247页

  [14] 同11,第44-45页

  [15] 同11,第45页

  [16] 同1.第10页

  [17] 顾功硕.《顾绣与苏绣》.《文物参考资料》.1958,(09).第18页

 

  作者简介:王丽华,江苏苏州人。当代刺绣艺术家,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国家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余福臻,并得到其他艺术大师及刺绣前辈的精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作品《孙中山先生肖像》《台湾猕猴》《犀尊》《千手观音》《藏童》《翠玉花插》《错银铜油灯》《追簋》等在国家级展览上屡获金奖,三次中国“百花杯”金奖,四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会”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录,其中《宋庆龄肖像》被国家作为文物收藏,并于2010年荣获上海世博会最佳手工艺奖,中央电视台CCTV多次进行艺术风采专题报道。

  王翔煜,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毕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