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日期:2017-12-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在扬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里,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与传承城市历史,弘扬城市神韵。如何加快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目前亟待面对的问题。为此,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扬州在非遗保护中显得至关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

      扬州非遗有着鲜明的特征、悠久的历史、多样的品种、丰厚的价值。目前为止,扬州市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将近有十年的时间。特别是近几年,扬州以保护非遗传承人为重点,增加了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投入,使得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已在江苏省名列前茅。如今,已有茶点制作技艺、盆景技艺、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弹词、木偶戏、邵伯锣鼓小牌子、广陵琴派、高邮民歌、雕版印刷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毛笔制作技艺1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派盆景技艺、扬州刺绣、谢馥春“香、粉、油”制作技艺等26项入选省级名录,另外扬州还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4项。并且有21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72位省级非遗传承人,211位市级非遗产传承人。

      扬州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十一大类,有:传统医药、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杂技与竞技、曲艺、传统戏剧、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俗及其他。


       三、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

       1、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传承是关键。虽然扬州市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有一些非遗项目面临“人未亡,艺将绝”的局面。由于企业员工工资收入低、地位不高,加上手工劳动艰苦,令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另外,民间工艺基本处于亏损状态,难以吸引人们献身这项事业。如扬州玉器厂的玉器学校3年花费50万元,配备专职教师培养了10名毕业生,结果走掉了9个,还有一个改了行。扬州漆器厂与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漆器班,全班三十几个人,最后到漆器厂工作的只有十几个,学徒期结束之后,留下来的只有三个。有的技艺更面临着无人可传的局面,如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剪纸艺人张秀芳,省级名人剪纸艺人张慕莉两位大师均无一徒可带,而且两位大师均已年迈体弱。另一方面,由于非遗的专业性和艺术性,也对传承人的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专业能力、悟性和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导致了整体素质高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手工艺,而整体素质低的年轻人也学不好手工艺。从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传承人年龄都偏大,基本都是老艺人。“师傅老了,徒弟走了”等这一系列的窘境已经成为了制约非遗发展和传承的瓶颈,培养后继之人刻不容缓。

       2、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保障不够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政府对这一块投入的资金不多,而且没有长效的保护措施,许多工作还在计划当中。有一些非遗项目不能进行市场化运作和吸纳市场资金从而进行自我保护。如扬州清曲,虽然已经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但是由于资金问题,现有的几十盘磁带无法制成碟片,无法长期保存。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社会力量支持

      扬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地方政府也比较重视对属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做了大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方式上仍缺乏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程度不够。地方政府还没有在较大程度上动员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地方政府应提高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扬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增添力量。

      四、加强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建议

      1、确立全市“非遗"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

      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意见》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扬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氛围,使扬州市的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扬。

      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应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政府起着主导、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要加强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组织领导、部门协调和扶持引导力度,充分展示扬州传统文化的经济社会功能,加快提升“文化扬州”的软实力。

      3、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政府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个扬州市民都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和重大意义,都能树立起主动保护本地文化的文化自觉,都能支持并积极踊跃地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让市民正确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建设文化扬州的重要意义,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文化扬州”,增强文化吸引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就需要让全体市民切实增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4、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那些濒危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政府责无旁贷。市政府要切实增加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尤其是对一些承担了较多“非遗”保护项目而目前自身发展艰难的单位、对一些不产生效益更无法使之产业化的“非遗”项目、对一些无法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而由群众社会组织负责申报的“非遗”项目,政府必须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将它们养起来确保香火不断修。

      5、完善工作机制

     要进一步增强和落实领导小组的管理职权,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机构的建设。要使所有“非遗”项目都有切实负责的主管部门。政府要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培养和发展一支专业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和较强组织能力的“非遗”保护专兼职相结合的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及群众艺术馆和新闻媒体的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大力宣传“非遗”保护工作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凝聚社会共识,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工作,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

      6、积极利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像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一样,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但同样重要和不可忽视的是,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主动参与保护的文化自觉,才是实现保护目标,持久做好保护工作的根本。在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社会公众表现出良好的参与意识。在今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可以充份利用好这一优势。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其一,建立非遗网站。扬州在这方面比较欠缺,可以向兄弟城市学习。在地方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可以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学术、经济、舆论资源,调动全社会公众的参与,来促进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健康开展。网站可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发布的主要窗口,及时地反映政府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规、政策以及学术机构和保护机构的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为引导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者、志愿者正确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

      其二,利用网络平台拓展销售。网络是如今商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平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是一个很传统、很古老的东西,两者似乎完全不搭界。然而,就是这两样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却奇妙地联系在一起了,非物质文化产品还可以通过网络加以销售。比如很多外地人了解到扬州漆器就是通过网络。在淘宝网上有一家经营扬州漆器制品的小店,主人是一对扬州夫妇。而这些“网店“也成了间接宣传扬州漆器的一个平台。

      8、与扬州市的旅游发展相结合

      目前很多城市,都把发展旅游业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相关的旅游景点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我国旅游吸引物的重中之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多目前被作为旅游景点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和血液。正是因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深远的文化意义、广泛的表现形式和长远的生命力,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使其成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这样不仅能使该景点的内涵更为生动和丰富,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十分有利的。

      首先,利用“非遗”创新民俗游。扬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建议有关部门注重对扬州民俗文化进行收集、整理,选取内容健康向上,同时又具有一定历史内涵的民俗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建设,努力通过发展民俗旅游,全面激活扬州旅游产业。

      其次,将“非遗”产品融入旅游景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有其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组合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

      第三,开发“非遗”类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扬州市民俗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丰富,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素材。但是目前扬州市的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缺乏吸引力,难以形成产业化,既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也不能起到宣传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在扬州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灵活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兼顾精品与纪念品一的生产,才能生存下去。

      扬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地方政府也比较重视对属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做了大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对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是生产性方式保护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地方政府应提高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参与非遗保护的热情,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护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扬州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章向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J].探索与争鸣.2008(7):57.

       [2]王天祥、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1.


作者简介:

       嵇俊,男,1964年10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工艺美术师。1979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扬州漆器厂工会主席、纪委书记、党委委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