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刻漆《离骚图》、《风采千古》两件挂屏的美学价值

[日期:2017-12-14]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扬州传统刻漆工艺表现手法丰富,内容多样,在历史上曾经创作了多件精品佳作,本文通过对两件刻漆精品的解读,分析了这两件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为工艺美术品的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刻漆   风采千古   离骚图   美学

 

  扬州漆器历史悠久,精品辈出。两千多年来,不同的漆工艺创作了不同风格的漆艺作品流传后世。扬州刻漆工艺,历史悠久,在明代即已流行,主要见诸于各类牌匾、匾额等。据《游宦纪闻》记载:“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即是指在漆地上刻凹下去的花纹,里面再填漆色或油色以及金或银的一种装饰技法。在不同的地域,刻漆工艺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在北京称为是“刻灰”,南方则多称为“刻漆”,在扬州又根据灰底的厚度不同细分为“深刻”和“浅刻”,现多指以“深刻”为主。扬州刻漆工艺作为扬州传统漆器工艺的特色工艺,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刻漆工艺表现手法丰富,表现内容多样,大到上百平方的漆艺壁画,小到的桌上的笔筒摆件都可以表现,与其它漆器工艺相比,创作内容极少受到材料限制。在近代,扬州漆器工艺恢复以后,也创作了很多的刻漆精品。但是由于刻漆工艺大多为订货产品,受市场影响,在一些题材内容方面较少涉及,如传统工艺创作中的人物题材内容,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扬州漆器厂曾创作了两件非常优秀的刻漆作品,并销售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场,体现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

  一、刻漆《离骚图》挂屏

  刻漆《离骚图》金底挂屏取材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所作楚辞长诗《离骚》的故事情节而创作。

  《离骚图》表现了诗人屈原对实现自己崇高理想(美政——兼有民本思想与政治观念)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以及上下求索不已的坚定信念。画面中的女媭、密妃、有娥佚女,虞氏二姚是诗人喻意寻找的志同道合者,以共倡慕贤明的君主,实现自己的希望。而风伯、雷师、神龙、鸾凤的参与使诗人求索的精神更加热烈辉煌。正当诗人上下求索,计划远行,即将离开自己祖国的时候,忽然回头俯视下界的故乡,诗人欲去还留,难留而亦不易去,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而其上下求索的精神是坚定不移的,它一直光照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刻漆《离骚图》挂屏气势恢弘,人物生动,色彩瑰丽,雅俗共赏。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技艺的完美结合,是一件有极高艺术欣赏价值的漆器工艺品。

  二、刻漆《风采千古》挂屏

  《风采千古》作品是扬州漆器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乔启迪创作设计的,由数名高级技师精心制作而成。作品通过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有代表的工艺美术,反映了从奴隶社会的青铜工艺;秦汉的瓦当、漆器;唐代的唐三彩、铜镜;宋元的瓷器;明代的家具;清代的景泰蓝等,表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阐明了工艺美术根植于生活,产生于劳动,发展于科学,变革于社会这一哲理。画面的中心刻绘了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背塑铜镜,以古鉴今,说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工艺的发展,有待于综合现代工艺的繁荣这一现实意义。该作品也在1984年获得轻工业部颁发的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体现了较高的艺术创作价值。

  三、两件作品的美学解读

  这两件作品人物刻画繁多细腻,上百个人物造型各异,形态各异,却都栩栩如生。画面表现的内容也是非常之多,有各种器物造型,有亭台楼阁造型,还有各种动物造型,尤其是在《离骚图》作品中,各种云纹造型变化多样,刻画得非常细腻,并通过白色云纹造型将画面进行有效的分割定位,通过不同的色彩将各种代表不同的身份的人物进行体现,各种仪仗,画面色彩非常丰富但由于大面积的留白处理,将画面处理的非常干净整洁,人物虽多却丝毫不显杂乱,同时在作品色彩上处理上,还通过冷色调对比凸现了远中近景的区别,如近景中用红色火焰色和黄色作为主色,有着非常强的视觉感,而在远景中则对亭台楼阁采用了淡清色进行处理,给人以远远的朦胧之感,色调把握非常之准。在刻漆《风采千古》作品中,色彩感同样非常强烈,以白色为主要背景,画面中飞天造型优美,背景纹样花纹优美,在色彩上则运用深色作为背景,不但不显突兀,反而更加衬托出人物造型。在主要器物造型上,大鼎用黑色填金的手法显得更加的庄严肃穆,同样红色的火焰让作品增加了一丝亮色却又不抢主体画面,非常具有美感。

  在黑格尔《美学》中,曾经这样来定位美:有生命的自然事物之所美,既不是为他本身,也不是有它本身为着要显现美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这就是说,为我们的眼睛得到满足。很多的传统工艺作品虽然也许本身不是具有生命的自然之美,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却凝聚了无限的人工之美,艺术创作的每一个过程,都是每个艺术从业者全身心的投入,又怎会不凝聚有生命之美。美的艺术品是有生命的,是为了能够带来眼睛的满足的。而这两件作品无论是从艺术创作的本身涵义还是画面表达,可以说都是具有了美的色彩,让人仿佛能穿越历史,与历史对话,感受不同时空的艺术魅力。

  而在张燕老师所著的《扬州漆器史》一书中,则将这两件作品定位为文绮娟秀,可见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和文艺定位。

  此外,在我们判断一件作品时还通常有些需要遵守的审美法则比如气韵生动原则,即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传神写照原则."传神写照"是顾恺之就绘画而言提出的一个命题.他强调要突破外在皮相的有限形象达到传神,这种理论正是"得意忘形说"的张扬.诗歌,绘画,音乐,书法是中国艺术的灵魂,而在这些灵魂中最为璀璨夺目,贯穿一致的则是传神写照这一美学命题.传神写照所要表 达的美学思想及其内涵极其深邃.它所涵盖的决不仅仅是人物绘画的美学原则,它作为中国传统文艺的一个阐述点,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灵魂特征

  而观这两件作品,虽然可能没有达到如此之高的艺术水准,但是这两间作品能够在三十多年间经受住不同受众 的考验,并实现市场销售经久不衰,可见其艺术魅力所在。毕竟三十多年的时间,足以让人们的审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流行趋势实现一个轮回。这也提醒我们的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在自己创作时是跟随市场潮流创作作品,还是引导市场潮流创作出经久不衰的适合不同时期审美的工艺美术精品,如何定位,也就如何决定了作品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燕.扬州漆器史. [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2】 著黑格尔,朱光潜译. 美学. 商务印书馆 1982年第二版

  

作者简介:

  丁富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师,扬州漆器厂刻漆车间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