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作者亲历的实践阐述了玉雕创作的几点体悟与偶得,一是要把握好玉雕的传统地域特色;二是要把持好因材施艺、善用俏色的制作技巧;三是要注意观察生活,注重素材积累,还有一些生活中获得的灵感等,既是玉雕创作的自我总结,也对玉雕创作者有所启发。
关键词:玉雕 创作 体悟 偶得
笔者自1989年苏州工艺美校毕业后到苏州玉石雕刻厂从事玉雕,至今已近三十年。初时接触与仿制了许多古玉器,从远古的玉琮、玉璜到辽金的“春水”“秋山”玉,从清代的“乾隆”工到民国的玉器镂空花片,内容很丰富,品种很繁杂,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技艺,但是大多程序化﹑单一化的居多。真要说玉雕的创作,却是在创办玉雕工作室以后。面对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如何设计制作好每一件作品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多年的实践与磨练,使我对玉雕创作有了较为深刻的领悟,颇有几点偶得。
一是要把握好玉雕的传统地域特色。苏州玉雕有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在全国享有盛誉,称为苏作。苏作玉雕以“小、巧、灵、细”见长,“小”即以小件为主,包括挂件﹑手把件﹑小山子等,适合人们佩饰、把玩和观赏;“巧 ”即构思巧妙,尤其俏色巧雕令人叫绝;“灵”是作品有灵气,主题有内涵,有灵魂;“细”是琢磨精致细腻,碾琢不留痕迹。长期以来,我一直将玉雕小件作为主攻方向,无论挂件﹑手把件﹑小型山子等,也无论表现人物﹑瑞兽、花草﹑景观等,都力求体现出苏作玉雕的传统特点,如《迎春》《春酣》等。前者为一摆件,描绘出悬崖百丈冰的寒冬中梅花绽放的景象,莹润的白色质地少施刀错,以示皑皑瑞雪,微黄的色彩处勾勒出遒劲的梅枝,枝头浮雕三、二梅花,或含苞、或盛开,轻施线刻,精巧而灵动;后者为一挂件,灵活运用皮色的分布走向,在平面上刻画出春回大地动人画面,斑驳陆离的黄褐、红棕等许多个椭圆形则雕琢成鹅卵石和水中飘浮的荷叶,以及随风飘舞的嫩叶与春花,中部的褐色密集处则雕琢两只上下翻飞的燕子,强烈地烘托出万物争春的气象,线条、块面分布有度,雕琢精致细微、一丝不苟。类似的例子还有《秋夜丝语》《竹林听风》《荷塘私语》等。
二是要把持好因材施艺、善用俏色的制作技巧。我设计制作的玉雕多取材新疆和田子玉,此种材料大都呈鹅卵石形状,虽然块度较小,但玉质油润细腻,并常常带有天然沁色或皮色,有枣红皮、洒金皮、黑皮、秋梨皮等,如能运用得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天然的沁色可以成为妙不可言的点缀,有时浓重的皮色可以转化为烘托主题、渲染气氛的重要铺垫。上述《迎春》《春酣》等作品就是俏色巧雕的佳作。但于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莲》的创作过程。最近,我购得一块和田青花玉料,经反复端详,心中无数次描画勾勒,形成了一个方案,意图借助青花料的间色刻画莲的情态。我将玉料分割成3.5公分左右厚度的两件,组成一对相互呼应的作品。在雕刻方法上巧妙地利用青花色泽的深浅和纹理变化,以泼墨写意般的手法,大块面的表达出莲池中的荷叶,层层叠叠、由近及远;白色的玉质则被刻画为怒放的荷花,晶莹润白、清癯高洁,表达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黑白相间处则采用镂雕技法刻画荷叶的枝杆,弯曲处婉转遒劲,挺拔处亭亭玉立,表现出莲的品格和节气。
三是要注意观察生活,注重素材积累。我们虽然掌握了娴熟的制作技艺,却因各方面积累的不足而常常为寻找题材或捕捉灵感而绞尽脑汁。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少题材,缺少的是心灵的体验与感应,我就有这方面的体验。多年前的一个初夏,我和几位朋友相约到穹窿山游赏,攀登到茅篷坞上方的头茅峰时,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但见山峦起伏、叠翠成嶂,远处逶迤茫茫,中间峡谷深壑﹑云雾缭绕,近处葱绿一片。自此以后,这样的壮美景象留存在我的脑海之中。有一次采购玉料是,我发现了一块约1.5千克重的全黄皮籽料,料中间斜着一道裂隙,透过裂隙边缘的黄皮可隐约看到洁白﹑温润的玉质,心中顿感一阵欣喜,即以穹窿山谷为蓝本,借鉴国画山川的布局结构,在该块玉料上勾勒出一幅山色风景的轮廓。为突出山峦的立体感,我采用油画色彩的叠加手法在表皮上轻铲细趟,一点点剥去表皮的黄色,使皮色依据山峦的轮廓向四周辐射,渐变成浅黄﹑淡黄﹑乳黄,推出层次、层层过渡;吸收摄影的景深原理,在顶端的淡黄与乳黄处轻施刻刀,布下若隐若现的虚线条,使远处的山峰层层重叠、朦朦胧胧﹑中间的峡谷细细雕琢,近处的一石一松精心雕刻,巨石棱角突兀,松树苍劲挺拔;边缘轻轻施刀,逐步过渡到与原皮色融为一体;中间裂隙部分则沿着斜面剖一刀,于是一道白色玉质宛如山谷中升腾起的白雾,朦胧飘忽,更添一抹神彩,故取名《山色幻影》。
有时候,一个偶然的提示也可以成为玉雕创作的素材。我的姓名叫张备,吴门画家马伯乐先生特意给我起号“飞羽”,于是我的名号就包含了“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名。我非常喜欢这个号,它除了勉励我重信讲义之外,还寄寓着我的玉雕人生也要象羽毛一样一路飞扬的祈盼。自此以后,我总想在玉雕上表现一番。事有凑巧,一次偶尔的机会,我得到一块玉料,其外形、玉质透露出的信息完全可以设计成一片飞扬的羽毛。在制作过程中,我集神屏气,凝全身精力于指尖,弯翘的造型,细微的梳羽纹理,轻薄似蝉翼的形态,犹如在微风中随处飘飞的羽毛,真切而富有动感。这一似乎人格化了的作品也因形式新颖、手法独特而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
诚然,学习无止境、玉雕创作无止境,但有了以上这些成功的实践探索,我想入门既不难,更进一步也是办得到的。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努力在琢玉的天地中不断耕耘,用手中的刻刀反映生活,传播文化,为苏作玉雕的创新发展,为美化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苏州玉器》2014年第1期 总第3期,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主编
【2】《苏州琢玉探秘》 阿仁
作者简介:
张备,男,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198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同年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1995年担任玉雕设计员,1998年建立个人玉雕工作室。在长期的玉雕实践中继承“苏作”传统,形成了清雅、细腻的特色风格,尤擅长“巧意”雕刻,作品曾先后获得各级工艺美术精品评比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