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的历史和发展

[日期:2017-12-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弓弦类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本文论述了二胡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 二胡 历史 发展  


       一、二胡的起源及历史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弓弦类乐器中使用最普遍,又是最具有中国民乐气质和特点的乐器。因其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极富表现力和民族特色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广受青睐。因而广泛流行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珠江流域,尤其在长江以南地区,二胡往往以独奏的形式和民族乐队的主奏乐器出现。在南方地区,二胡不仅使用于民族乐团(队),而且被各地方戏曲乐队运用,如越剧、锡剧、沪剧、黄梅戏、淮剧、粤剧伴奏中,并且都以二胡为主要乐器。所以,二胡又称为“南胡”。

二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纵观二胡历史的发展,它经过了奚琴、稽琴、胡琴、南胡至二胡的发展阶段。

      1、奚琴

      奚琴,起源于唐朝,因出自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试院闻奚琴作》诗云:“奚琴本自男人乐,男人弹之双泪落。”由此可知,早期奚琴为弹拨乐器,后来才出现擦弦乐器奚琴。宋人陈旸的《乐书》载:“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就其所附图看,为竹制琴杆,筒状琴筒,无千斤,是后世二胡的雏形。它的琴筒由紫檀木制作而成,琴皮则是由无毒的赤链蛇制成,而弓弦由马尾制成,是我国胡琴类拉弦乐器的前身,并且在公元946年传入日本。

      2、 稽琴

      稽琴是宋代胡琴的一个称呼。宋代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在满足自身生产需求的同时也开始逐渐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教坊乐队的出现加速了稽琴的发展,成为当时主要演奏乐器之一。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载:"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在这一时期,弓弦开始用马尾代替竹片擦弦发音,成为拉弦乐器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3、 胡琴

      元代,胡琴作为宴会乐器出现在蒙古族的祭祀和军队以及民间合奏之中,由此可见胡琴在元代的重要地位。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随着制琴工艺的不断精湛,演奏胡琴的艺人们琴技也随之提高,音乐艺术造诣向高深化发展。

     到了明代,胡琴加上了围定弦长的千斤。这样,胡琴的形制已与今天的形制大体相同。明末以后,民族拉弦乐器逐渐兴起。至清朝,随着胡琴的广泛流传和各地区地方戏曲的兴起与发展,民间艺人们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不断的演变成许多色彩、功能、形制各异的胡琴。这些胡琴在个地方的戏曲、曲艺、民歌、小曲以及民族音乐的合奏中,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4.、南胡、二胡

     到了近代,胡琴更名为二胡,又名南胡。到了近代,胡琴已发展为多个品种的弓弦乐器。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我国传统的二胡演奏开始采用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奏乐器,并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当代二胡的发展

     近百年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和制作工艺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刘天华先生(1894-1932)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为五个把位,扩充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从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刘天华的《病中吟》等十大名曲至今仍久演不衰,成为各类艺术院校的二胡必修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政府有关部门大力发掘民间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接着,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与此同时,二胡制作也有了新的发展。

      苏州是我国二胡生产加工历史最早的城市,也是我国民族乐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其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南宋时期已有乐器作坊,而且从家庭手工业逐步演变到了专业化的作坊生产,出现了专门以制作乐器为主的一条街。到清康熙年代,苏州的乐器制造业已繁荣鼎盛、饮誉全国。乾隆年间,苏州即有数户人家从事鼓、笙、笛箫、胡琴等的生产制作。嘉庆初年,苏州的乐器制作已颇具规模,建立了民族乐器行会组织,统辖江浙一带乐器店行。到了同治年间,金石丝竹、无不所有。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地区的民族乐器制作行业盛极一时,与北京、上海两地一起成为全国乐器行业的“翘楚”。二胡制作,则形成了“苏州琴”、“北京琴”、“上海琴”。其中,尤以“苏州琴”最为著名。

      二胡最早的月弯头二胡和逥纹头二胡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演奏家蒋风之设计的。顶部呈半月形,琴筒为六角哑铃式的二胡,就是解放前被称为“蒋氏南胡”的二胡。周万春乐器号店主、著名民族乐器制作师周荣庭(1907~1975) 根据蒋风之、陆修棠等人的要求,研究制作了洋山柄头二(现月弯头)和逥纹头二胡。

     现在的二胡制作大都不采用“卷龙首”,而是半月牙弯形状,共鸣箱有六角、八角等多种形式,琴筒蒙以蟒皮,筒上装琴杆,杆顶设二木轸,木轸至琴底张弦,以竹张弓,马尾纳二弦间,演奏时,左手按弦,右手拉弓,使马尾与琴弦磨擦而发音,定弦为五度。有时为了表现地方特色也有用四度定弦的。

      苏州的二胡之所以能够享誉海内外,并且经受历史长河的洗礼而经久不衰,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几十年来经过几代二胡制作艺人的共同努力而逐步形成的具有苏州特色的二胡音色,并且能够迎合二胡演奏家和二胡爱好者们的“心里音色美”的要求,而成为当今公认的二胡制作之最。


参考文献:

【1】【宋】沈括撰、施适校点《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12-1


作者简介:

      杨怀兵,1971年生,工艺美术师。1981年进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从王国兴大师学习制作专业二胡。现为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技术主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