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苏州灯彩是先辈艺人积一生的制灯经验,存满腹灯识,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手法,代代相传,才形成的。但是,这种古老、传统的苏州灯彩既要继承、也要创新,在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基础上不断的“变”,不断的“化”。而其中的“形、色、光”的艺术处理,则是现代苏州灯彩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苏州灯彩 形 色 光 技艺
灯彩艺术是一项传统的民间美术手工技艺。苏州灯彩和百姓紧密相连、紧密相依,这种“工巧之美”的苏州灯彩是先辈艺人积一生的制灯经验,存满腹灯识,高超的技能、娴熟的手法,代代相传,才形成的。但是,这种古老、传统的苏州灯彩既要继承、也要创新、更要突破,才能与时代节奏同步。
2010年,苏州天平山第三届卡通节要求我们设计制作四组大型的卡通形式的灯彩艺术组景,当时我父亲汪筱文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就这样,我和丈夫黄晓东共同承担了这次的重任。这是我们第一次从独立构思设计制作,从组景安排到局部细节,从整体安排到局部色彩变化,从聚散疏密到重点突出,都由我们反复研究决策。在作品创作中,我们承苏州灯彩传统艺术,集工艺美术元素,用“万花筒”般的创意,开启了绝妙的、神奇的卡通世界。作品巧妙利用斑驳残存的石墙,借助参天古树为构图要素的借景手法,注重块与块之间的对比和节奏的变化,体现平面组合与立体构成的生动形象,通过卡通形体语言、色彩变化,让现代、传统、童趣、审美,以鲜明、阳光、奔放、灿烂,以简约的造型、丰富的意境,以大片大片的绿色,象征大自然的生命,而红色则象征鲜活的生命活力。晕染、虚化、过渡、渐变的色彩,微妙的色调,抒发着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情愫,与人们产生精神和情感产生了互动。孩子们惊喜连连,激动不已,纷纷摆起POSE。他们摆着可爱的动作和姿态,笑容可掬地在卡通灯彩艺术组景前拍照留影。卡通节组委会的表彰、人们的高度评价、孩子们的喜爱都极大地激励了我。
2010年—2017年这七年,是我们砥砺奋进的七年。我在奋斗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学习,丰富积累,讨教求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得益成长。我常常想,为什么人们对苏州灯彩魂牵梦萦,久久不能忘怀,究竟是什么让苏州灯彩历经沧桑,几起几落,依然能打动人心?后来我终于明白,其根本原因是苏州灯彩技艺能传承传统,在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基础上不断的“变”,不断的“化”。
在 2017年春节元宵《斜塘老街新春灯会》中,有一组《百鸟朝凤》灯彩艺术组景,组景全长38米,总高12米,横跨在斜塘河揽月桥上。凤凰高8米,长18米,这么硕大的凤凰逼真、生动、精彩,屹立于揽月桥上博得了人们的赞美。但在设计、制作中要不失真,不失态,比例恰当,光、色、彩运用得当,安装时不得损坏建筑等难题,却是不易的。其中所凝聚的制作者的心血和汗水,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从天平山卡通节的卡通人物,到创作斜塘老街灯会的《百鸟朝凤》的过程中。苏州灯彩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苏州灯彩在不失“精、细、美”的基础上,创出了“大、亮、动”的新格局(注重白天观赏效果和晚上灯光效果兼具兼任)。“形、色、光”在处理上日趋完美,更迎合人们的审美意识,广受各界人士的赞扬与追捧,传承着千年文化的灯彩,流淌着寓意高远的中国哲学。“形、色、光”中的“形”,就是造型、造景,或“构景”。它重在构字、深在细致、妙在情趣、不偏不倚、正确无误,“不失真、不变形”,有仰俯之美,有左顾右盼、曲直之妙。可谓形神兼备、魅力非凡、情景交融、韵味悠长、景色旖旎、秀色可人。“色、光”在苏州灯彩中也是重中之重,就“色”而言,色即是彩。苏州灯彩讲究色泽雅丽,艳而不俗。古时忌讳黄白两色,又忌大红大绿,更不宜红紫共用,谓之“红与紫一堆屎”之说。苏州灯彩要与时俱进,在用色也必须上要跟上时代,要大胆用色、敢于用色,以色彩来加强苏州灯彩的艺术效果,一改所谓“色雅为贵”的说法,通过多色彩重色泽并用,使用过渡、渐变等方法,增强人们对苏州灯彩的视觉冲击力,使其更有审美感。通过光(亮)微妙的转折,虚入虚出,以可视的衬托,从正面或侧面反映出特有的色光,增强其份量感和感染力。色、光的感觉是美感的最普及形式,对灯彩色光有意识的组合艺术更具美的价值。光的运用是技巧性的运用,可以使灯彩作品加强深度、强度和力度。深沉需要含蓄,而强度需要鲜明,真正的深沉是有力度的,强烈的鲜明是需要亮度的。因此,光的形式在视觉艺术中是有绝对重要位置的。在当前“色彩的鲜和形式的新”倾向悄悄靠拢时,对色、光技巧的探索与应用,对灯彩艺术是十分重要的。传统苏州灯彩强调光的虚出和含蓄。而当今的需要是强烈、明快和不同凡响的光与色。所以,我追求的是光与色统一,和谐的统一(必须正确运用置光技巧,合理处置光色强弱,并与深度、强度和力度相联系,色彩分布、置阵布势、虚入虚出、平实丰盈相匹配,该明则明,该暗则暗,亮而不过强烈刺目,暗而绝不混沌无光。)达到明快悦目,情趣有加。灯彩组景的光、色特定氛围,既不受自然光线(环境光)的羁绊,又在明暗交替中给人以悦目沁心的光感,强化作品意境的韵律。
色、光实际上就是色彩美学,色彩、灯光能直接诱发观赏者的思维想象和情感激荡诱引调动观赏者的感受和体验,乃至心灵的投入。我在各种题材的灯彩组景中坚持强调色、光对作品的重要性,把色、光集中,完整的聚焦来表现苏州灯彩,充盈在传统文化的氛围和江南水乡的情趣上,也就是苏州灯彩形式美独有的特性(光与色的结合,灯与彩的完美)。色、光得以和谐统一,得以强化盈实,就是色彩美学在苏州灯彩上的闪光点、亮点,能使观赏者的审美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从美学角度,重新看待以苏州灯彩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灯彩工艺,用当代审美观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赋予苏州灯彩新的生命、新的出路,才能使苏州灯彩更加完美,精致而不繁琐,色艳而不俗气。
参考文献:
【1】蔡仪著《新美学 改写本》第一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汪丽秋 女,1970年8月生于苏州,工艺美术师。父亲汪筱文,从事灯彩设计制作40余年,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汪丽秋17岁随父亲制作灯彩,逐步掌握了苏州灯彩的“扎、糊、剪、绘”四技艺。2015年起独立承担超大型灯会的策划、设计、统筹与制作,作品充分体现了苏州灯彩“精、细、美、雅”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