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动物玉雕题材越来越广泛,作品越来越多,人们赋予这些动物玉雕许多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直到今天,动物题材玉雕仍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生肖类玉雕挂件,是许多人的心爱之物。
关键词:动物题材 历史沿革 玉雕实践应用
自古以来,玉雕艺术是中国国粹,是中华文化名片之一,带着强烈的民族人文诉求。玉最初是先民的实用工具(石器),逐步演变为简单饰品,最终成为观赏工艺品,艺术品。
玉从器向艺术品的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可以分为巫玉文化、礼玉文化、德玉文化、吉玉文化、藏玉文化、美玉文化等。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玉器的功能、题材也形成了一系列体系,从古玉器八大功能的礼乐器、仪仗器、丧葬器、佩饰、工具、生活用器、陈设器、杂器等分类,到如今分成器皿、人物、花乌、动物和零碎小件(如小件玉佩、手镯、戒指)几类题材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玉雕艺术品成为一个人学识、修养、精神层面的体现。而雕刻机械和技术的改进,艺人们的创新力、工艺性也相应提高。作品的题材创意、审美情趣更加广泛,雕琢时工艺技法的应用更为大胆、灵活,玉雕作品更具时代特征和文化情趣,深谙市场消费群体的喜好。动物题材玉雕是传统玉雕题材的一个大项,本文重点讲述中国玉器中的鸟虫动物类题材的历史及在这类题材创作中得到的体会。
动物题材玉雕的历史沿革
各种研究证明,人类的艺术创作都是从自身生活中最熟悉的方面开始,我国是农耕文明的国度,先民的生产劳动以原始农业为主,辅以渔猎,自然而然的,动物类题材的玉器出现的时间相对也较早。
以活生生的动物为玉雕题材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玉雕动物佩饰,也反映出人类早期和动物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在随后的发展中,动物玉雕题材作品大量涌现,这些动物玉雕被赋予了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的玉雕动物佩饰仍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中式文化特征的典型代表。
根据考古发现,在红山玉器中,除了著名的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龙”外,还有玉猪龙、玉鹰、玉鸟、玉鳖、玉鱼、玉蝉、玉螳螂、玉甲虫等大量动物造型玉器,从表现手法看,有的比较写实,有的比较抽象,有的可能是当时人们喜欢佩戴的吉祥物,有的可能是氏族的图腾。
红山玉龙的显著特征是整器呈“C”字形,造型大气,不是后来人们常见的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那种具备九种动物特征的神龙形象,显然只是龙的雏形,是神似而不形似。综合来看,红山玉器不以大取胜,而追求神似,工匠们能精准地把要表现的物体用寥寥数刀就在玉石上刻画出来,形象栩栩如生,十分传神。
和玉龙有点像的是“玉猪龙”,这种器物肥头大耳,吻部平齐,鼻梁上刻有皱纹状纹饰,这些特征看上去特别像猪,而身体也蜷曲成“C”字形,像龙的躯体,因而通常被叫做“玉猪龙”。“玉猪龙”的首尾之间有一缺口,有点像玉玦,因此也有人称它为“兽形玦”。目前所发现的“玉猪龙”形制大体一致,但大小不同,小的只有两三厘米高,大的高度可达15厘米。
到了商周时代,玉器除了仿青铜器造型和玉龙、玉凤外,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其它动物形象,如虎、象、熊、鹿、猴、马、牛、狗、兔、羊、鸭、鹤、鹰、鸽、鹦鹉、螳螂及龙凤双体、怪鸟、怪兽等。如妇好墓出土的著名作品“青玉鸟形佩”,鸟呈屈足伏状,顶上带冠,目圆喙尖,短翅翘尾,最大特点是用写实手法有意放大了鸟的头部。到了西周时期,动物形象被图案化,作为其他玉器的装饰纹样,如“乌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另外商周还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动物玉器(玉鳖)和大量的动物圆雕作品。
商代玉雕动物佩饰纹饰简练精美,一般都钻有便于系佩的小孔,动物佩多以鹿、兔、虎、鸟等狩猎对象为主。西周、春秋时期的动物玉佩逐渐向小型化发展,浮雕多而圆雕少,有鹿、虎、牛、羊、马等,小鹿有的作回头状,非常生动。
战国、汉代玉雕动物佩饰题材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动物形象,还出现了辟邪、天禄等神兽。这一时期的动物玉佩浮雕、圆雕皆有,抽象、写实风格兼备,动物刻画形神兼备,线条有力,技艺高超。
汉代玉器以写实和圆雕为主,雕琢手法最突出的是简洁明快的“汉八刀”和“游丝毛雕”。动物类玉器形制规整,线条流畅,形似神往,雕工表面看是大刀阔斧,实是细工磨成,更具现实感和生命力,气势突显。特别是始现于西汉玉雕辟邪更是如此,以后历代仍有制作,但制作成就都无法超过两汉。
魏晋动物玉雕仍有大量辟邪、天禄等神兽题材,但从工艺水平来看已经远不及汉代。而在唐宋时期,因为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融,动物题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禄佩、辟邪佩几近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骆驼、孔雀等,造型以写实为主,雕刻粗犷洒脱,线条简练传神,唐代以后的动物玉雕多为摆饰玉器,到了宋代已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鸟虫动物玉雕更为写实,雕刻技法更为多样。
辽金元的动物玉佩则呈现出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其中“春水玉”和“秋山玉”最具特色。前者刻画春天野鸭、天鹅戏水,鹰鸟捕猎的场景;后者刻画几只动物穿梭于森林之中,描绘北国秋天的狩猎和自然风景,极有收藏价值。
明清动物玉佩的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神兽佩、生肖佩、家禽佩等应有尽有,还有鹌鹑佩、双獾佩等前朝罕见的动物玉佩,以圆雕小件为主,片状佩很少见。雕刻风格趋向柔美、和谐,宫廷玉佩刻画繁缛,制作精美,民间玉佩线条简练,造型质朴。
当代动物题材玉雕如何表现
现在市场上的玉雕动物题材不外乎避邪和纳福,缺少当代对生命的探寻、体现和赞美;风格不外乎仿古和写实,缺少当代艺术的结构、表现和审美。如猴年的市场上都是“马上封侯”、“代代封侯”等缺乏个性特点、写实工夫又差的玉雕作品。所以不妨采用动画或抽象形象来表现猴子的可爱、趣味和灵动,甚至可以忽略其形,用“汉八刀”的手法,将其形象简单刻出,以求达到神似目的。
其实,古代玉器兽件已达到很高的水准,其作品造型生动、变化自由、写实与装饰十分熟练。现代的动物玉雕只注意并突出其写实,在变化和装饰方面很难达到古兽玉器的水平。所以要创作生动有趣的动物玉雕,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动物的动态和神态。
笔者认为,要创作好动物题材的玉雕作品,首先要了解动物的习性,掌握动物的动态规律,在形似的前提条件下追求其传神,做到“一只动物要有神,两只动物要有情,群体动物要神形兼备。”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特点和传神之处,如狮的威风、猴的机灵、绵羊的温顺、熊猫的萌态……在此基础上还需作进一步的细致观察,如马的矫健在其形体外,它疾跑时一蹄着地三腿前扬或上提,鬃飞尾扬,飘逸如风。牛的壮健在其肚大腿粗,脊、胯骨突出,它的憨厚、诚实由圆而有神的眼睛和饱满头形体现出来。
以花鸟玉雕作品为例,现代鸟雀玉雕大多采用写实手法表现,由于玉石颜色有限,不能够很好的表达,是一个弱项。其特点是写实不够,显得呆板,它像标本又无标本真实,是什么鸟都分辨不出来,只有个体大小、尾巴长短之分。所以在用料方面要灵活把控,多取俏色巧作。现时鸟类题材玉雕较为常见的有凤凰、孔雀、仙鹤、白鹭、鸳鸯等传统题材,这样的题材缺乏新意,表现较为成熟的是形体有特点的鹦鹉、鹰雕等。
草虫动物一般作为花草、山石的陪衬或点缀,主要有螳螂、蟋蟀、甲虫、蜘蛛、蜻蜒、蝴蝶等,雕刻时应注意它与主题物体的主次、呼应关系,大小比例要恰到好处,对草虫的头、须、翅、腿雕刻要清晰,做得干净利落,才能达到栩栩如生和生机盎然的目的。
总而言之,地球上的动物有千万种,各种动物各自其形,千姿百态,可为我们提供无限的创作素材和题材,所以唯有发挥聪明才智和奇思妙想,以发现美的眼光,用写实、变形、抽象等方法将它们的形象艺术化,展现自然的情趣,让人与自然和谐依存,以艺术的美体现生命的律动。
参考文献:
【1】《玉雕技法》,陈咸益,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9年4月第一版
【2】《古代玉器的装饰纹样》,陈健《南方文物》,1997年04期
【3】《中国人历来中意生肖玉佩》广州日报 2012年12月09日
【4】《试论中国玉器的发展与审美特征》,常素霞,《文物春秋》,1995年03期
作者简介:
吴金星,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邦”玉雕传承人,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会长。
从艺二十多载,以“苏邦”玉雕仿古特色为基础,坚持“汲古不泥古”的创作方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玉雕风格。擅长仿古、动物、花草,尤以貔貅、马等为特长,作品造型生动,创作上考虑作品的神韵诗意,形式上追求夸张表现,讲究动物造型和手感,线条上隽秀清雅,形象生动灵气,古朴中跃动着现代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