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传承的紫砂器型很多,每一种都有它特定的含义,每一种都是前人精心创作的结晶,每一款都见证了紫砂文化的发展过程,其中数石瓢最为经典。“石瓢壶”以其简洁的造型、高雅的艺术魅力及独特的文化风格,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关键词:石瓢壶 起源 造型 启迪
紫砂光货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其朴素的自然形态、简洁明快的线条诉说着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使之具有高雅脱俗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文化风格。说起 “石瓢壶”的形态,“身作梯形底三足,盖为桥钮塑石瓢”这两句给人以最直观而形象的描述。无论是“高石瓢”、“矮石瓢”、“扁石瓢”等诸如此类的“石瓢壶”造型的创作变化,它的原生形态就是如此。
一、 “石瓢壶”的起源
“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是一种形象比较高的器皿,口大有盖,旁边有柄,用沙土或金属制成,煎药或烧水用。北宋大学士苏轼在《试院煎茶》诗云:“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北宋时还不是沏泡茶,所以这里的“石铫”是用来煮水的。在苏东坡时代,还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的紫砂壶,但原本作水壶或药壶之用的“铫”,已被苏轼移作饮茶之用,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苏轼同朝为官的周禾童曾送给东坡一把“石铫壶”,苏东坡还写了一首《谢周仁熟惠石铫诗》:“铜腥铁涩石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蟹泪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蒸煎未干,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后来这把“石铫壶”被尤荫有幸收藏,尤荫,清乾隆年间文人,能诗擅画,擅绘山水花鸟,尤长兰竹,传世作品有乾隆十三年作《石铫图》。史书记载“荫家藏周禾童赠苏东坡‘石铫壶’,容水生许。铜提有篆书‘元祐’二字,因名所居‘石铫山房’……因广写‘石铫壶’,并画有苏诗于其上以赠人,驰名远近。”后此壶被送进内府,但尤荫仍怀念不止,叫人用紫砂仿制石铫壶,壶腹镌东坡诗句两句,款署‘水邨’。所以应认为尤荫当为创制紫砂“石瓢壶”的先驱。因尤荫广写《石铫图》赠人,流传甚广,影响了许多人。酷爱壶艺的陈曼生大概也看过此图,并受到启发遂制“石铫壶”,并题铭云:“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禾童。”就是说这里的石铫壶,并非周禾童的石铫壶,而是紫砂抟制的,且由我曼生自行设计的,已有了传承与创新。陈曼生创制的“石铫壶”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二、“石瓢壶”的造型特征
石瓢造型简练,浑厚古朴,以骨肉亭匀者为美,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身筒、盖、钮、流、把、足也是自得章法:石瓢壶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一几何三角形,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过渡尤为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向外走势,线条上抛,亦有上托之感,宛如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盖虽是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和边沿有一毫米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要和顺而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钮,为桥形,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拔千斤,有定神之功。正面平视看壶,在立面上除了透视原因,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正真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协调的作用。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一个三分之二的椭圆形;流嘴面应当平而挺。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段三分之一处应成直线,这样方能显得挺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与壶身的连接,要给人一种从壶体长出来的感觉,就好比树的新枝,浑然天生;壶把呈倒三角形趋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底足为三只围棋足,形如围棋子。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缓和了整个壶体厚重的压力感,使之重心微微上移,使壶整体显得挺括有神、浑厚大气、实用大方。
石瓢的款式并非一致,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如出一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我认为这是石瓢壶永远的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外在的形制之美,又总能熨帖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三、“石瓢壶”的人生启迪
“石瓢壶”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以简单、素雅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予以沉静之感。沉静,是一种沉淀,她过滤了浑浊,把澄澈还原进了生命,让心如雨后的天空一样纯净。沉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丽;拥挤的世界,喧嚣的人群,沉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倾听自己的心跳,感受思想的脉动,回归真实的自己。凝视亘古不语的大山,解读广裘无垠的大海。体味生命的渺小与普通及深刻与伟大。沉静是一种内涵,是高密度的质量的浓缩,她不追求外射,但无时无刻不在辐射着朴素的光辉,在援救了自己的同时又在浸润着比自己更需要援救的他人。沉静是一种力量。一种内在的震撼心灵的力量,一株娇而小的虎耳草在梦中轻轻地歌,歌声却随着亘古不息的流水愈飘愈远。沉静是一种文化积淀。她的外化是甘于寂寞,不动声色;她的内核是沉着自信,默默进取,容纳一切又超越一切。沉静是一种人生的姿态,沉静不是出世,而是“采菊东篱下”的那份悠然。沉静不是冷漠,而是“未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那份洒脱……
沉静与年龄无关,沉静与阅历结缘,阅世越多体会越深。当记忆之闸门拉起,沉静会助你把持一颗平常心。
四、 结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不肥而坚,是以永年。石瓢,文人墨客案头必备的永恒茶器经典!历代无数人神往;无数人心慕;经万泉、曼生彭年,顾老等历代名家传承演绎,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它以简约而不简单的外表传达出传统的中庸文化,其沉静而震撼的美代表了艺术的本真,璀璨夺目,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吴丽琴.经典永存.江苏陶瓷,2014.4
作者简介:
孙玉听,助理工艺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紫砂器的设计与制作,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