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南工和北工不仅是中国核雕的地域分布,更是中国核雕的技艺风格流派。南工与北工既对立又统一,差异性促成了中国核雕的丰富布局和丰富多彩。分析其中的造成原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多角度地洞悉中国核雕的状态。
关 键 词:核雕 南工 北工 差异 分析
核雕是一门在果核上进行雕琢的传统手工艺,它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里的一朵奇葩。关于核雕的文字描述,早在宋代中期就有,核雕发展到明清时期到达了鼎盛,但是随着之后的战乱及动荡,核雕在中国经历了由高潮到低谷的衰败。近几十年,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核雕行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一时间,全国各地几乎都有核雕制作点或销售点,尤其是以北京、苏州、潍坊、廊坊等地最为集中。同时,江西、福建、浙江、辽宁等省份也有较多分布。根据地域分布的状况,人们习惯以长江为界,将核雕划分为“南工”与“北工”两大流派,北工以潍坊核雕为代表,南工以苏州光福核雕为马首。
核雕之北工与南工的划分,并不仅仅是由于地域分布的差异,更重要的原因是二者核雕作品在构成及意蕴的差异。本文将试图通过对比北工与南工的代表——“潍坊核雕”和苏州“光福核雕”,来阐明北工核雕和南工核雕的差异,进而引导更多的文玩爱好者了解中国核雕,并对其加以关注。北工与南工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雕琢材料的差异。潍坊核雕主要是用桃核为雕琢材料,并巧妙地利用桃核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作品。桃核质地坚硬,但周身有较深的果核纹络密布,所以设计及雕刻难度较高。苏州光福核雕则是以产自广东的乌橄榄果核为雕琢材料,乌橄榄核质地坚硬紧密,核壁较厚,肉质细腻,核身有核筋,但并不有碍创作和观瞻。从优化材料选择的角度讲,橄榄核较之桃核更适合于雕刻。无论是桃核还是橄榄核,他们最早都是人们口中的食啖弃物,潍坊核雕之所以选择桃核,是基于当地人们对于“桃木辟邪”观念的信仰,人们祈求佩带桃木能够为他们逢凶化吉;苏州光福核雕运用橄榄核做材料完全是机缘,橄榄核作为苏州之外的“舶来品”,是最初艺人苦苦遴选雕刻材料时的最佳选择。
二、作品风格的差异。传统意义上,潍坊核雕作品布局简练,朴实大方,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往往是敢于突破桃核固有形态的空间局限,在小物件上构造出大场景,且精于作品气势的构造,这种粗犷并非是粗劣,而是高度概括下的精炼。以著名的潍坊核雕代表作品《马拉车》为例,该作品以骏马和马车为主景,着重刻画骏马的脖颈向前挣伸和马车行进中的倾斜表现,似乎是一匹健硕的骏马拉着马车飞驰进观者的眼球,其动感、强势一览无余。苏州光福核雕布局紧凑,柔美精致,具有细腻灵动的艺术风格。《苏州园林》手串是苏州光福核雕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以苏州拙政园、狮子园、留园等十座最出名的园林为创作题材,主要采用了圆雕、镂雕的雕刻技法,将园林中的假山、拱门、亭阁、树木等等物象安排在小小的橄榄核上,雕琢物象虽多,但是并不错落反而有致,将苏州园林的精致完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出了苏州光福核雕作品的精致灵美的艺术风格。
三、发展轨迹的差异。无论是北工还是南工,其最初的形态都只是谋生的手段。随着被社会认可和自身的发展,他们的各自发展轨迹出现了差异。潍坊核雕大约始于清末,并在二十世纪初期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其代表作品《马拉车》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巴拿马博览会金奖,自此潍坊核雕名噪一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潍坊核雕在全国范围内依然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微小的桃核雕作品也被我国政府曾被作为礼品馈赠外国使节。此后,潍坊核雕出现衰败。目前,我国的核雕市场异常火爆。但是潍坊核雕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已然失去了它在我国核雕行业的霸主地位。光福核雕也大概源自清末,新中国成立后,光福核雕作品成为苏州市的外贸产品,红火了数年,但是在其他时间段,光福核雕大都默默无闻,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苏州光福核雕逐步占领了中国核雕的头把交椅,整个核雕行业发展都在以光福核雕为马首是瞻。光福核雕形成了以舟山村为核心的集群体,潍坊核雕则相对较为分散。2006年,“光福核雕”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潍坊核雕” 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光福核雕在非遗保护工作上捷足先登。
以上三个方面是北工与南工的差异表现,那么,同是核雕作品,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笔者百思其解,得出差异形成的原因:
首先是地缘关系。潍坊地处山东省北部,居于北方,气候多干旱,适合桃树生长,为核雕创作提供了广泛的材料来源。苏州虽不产橄榄核,但是它紧邻上海,光福核雕最早形成时所采用的橄榄核大都是通过这座海港城市运入的。潍坊有着悠长的城市发展历史,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此地居民多豪迈风,尚刚正气。所以他们的性格十分外向,不拘小节。他们的艺术审美取向好粗犷大气。所以潍坊核雕逐步形成了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苏州光福依傍太湖之滨,居于江苏省南部,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吴地多和平少战乱,这里的居民享受安逸的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因此光福核雕形成了精细的艺术风格。其次是发展氛围的差异。苏州光福较之潍坊,有着十分丰富且漫长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木雕、石雕、玉雕、刺绣等工艺美术姊妹门类并存发展,在不断的相互对比推进中,光福核雕逐渐提高,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潍坊工艺美术门类并不十分丰富,缺乏必要的工艺品制作氛围。同时,苏州的核雕艺人更加关注市场,注重结合市场需求进行橄榄核创作。并有艺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走出苏州,到全国各地展览、销售、宣传,为苏州光福核雕的日后飞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反观潍坊核雕,在市场运作方面进行的相对较晚。所以,在本世纪苏州光福核雕实现了成功“超车”潍坊核雕的伟绩。
以上是笔者对“北工核雕”与“南工核雕”的差异对比和分析,由于笔者阅历有限,本文不足之处万望读者海涵。
参考文献:
[1]《吴中绝技·中国核雕》,叶志明,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6
作者简介:
朱东琴,女,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学习橄榄核雕刻技艺,至今二十余年依然坚持不懈。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舟山核雕传统色彩,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