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核雕创作是充满着挑战和乐趣的工作,中间夹杂着苦恼和喜悦。一件作品从创意到创作都浓缩着手艺人的艰辛。一篇文章可以记录设计创作的关键节点,既是对核雕创作的总结,也是对核雕创作的实验探索。《唐朝仕女女》的创作便是如此。
关 键 词:核雕 创作 仕女 唐代
仕女多是指封建社会中,出身社会中上层阶级的官宦人家的女子。仕女具有高贵雍容的气质,同时又具有闭月羞花的美貌,因此,古往今来,玉雕、竹刻、瓷器等很多艺术载体将仕女纳入创作题材的范围,其中尤以国画为最。历代画家都热衷于将仕女作为描绘对象,他们根据自己内心美的原则来塑造仕女形象,“仕女画”也自成国画一派。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唐寅,就是一位喜欢并擅长仕女画创作的大家。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理想的仕女艺术作品成为文人雅士的文房清供,点缀着他们的清雅生活。
仕女也是苏州工艺美术创作中的常见题材,在核雕创作中,浮雕仕女作品比较常见,然而,采用圆雕技法创作的核雕作品却并不多见。于是,我就打算用圆雕的技法来尝试表现这一传统题材。然而,中国悠长的封建史培育了丰富多姿的仕女形象,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仕女都有着不同的外在和神韵。结合核雕创作的特殊要求,我觉得唐朝仕女更适合圆雕创作。唐朝仕女丰腴富丽,不比宋女纤瘦,这正是我选择圆雕唐朝仕女的初衷。
确定了圆雕唐朝仕女之后,我选择了橄榄老核,并开始琢磨如何在橄榄核上设计布局。圆雕唐朝仕女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和定型的空间里,不仅能雕琢出其身姿,更能表露其气质。为此,在设计稿上我就特别追求在“形与神”、“内与外”的平衡和互补,力求将唐朝仕女的雍容姿态和优雅神韵表露无遗。在表现唐朝仕女的雍容姿态方面,传统表现手法往往会选择通过着重描绘仕女的胸部和臀部来体现,但是根据核雕的形状及神韵表达的需求,我并没有这么去做。我选择在唐朝仕女的面部和身后衣纹两个部位做文章。在仕女的面部,我特意将仕女面部雕琢成椭圆状并饱满圆润,双颊及额头几乎在同一个弧面上,尤其是让鼻头圆满且不突兀,以期达到使整个面部布局和谐统一的目的。仅仅通过面部来表现唐朝仕女的丰腴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仕女身段来体现,为此我刻意在唐朝仕女背后的着衣上,重点体现仕女的丰满身段。唐朝仕女的背后着衣,通过腰部的束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部的束腰定位较高,处在腋下和手肘之间,且束腰宽大,有一种“水桶腰”的视觉冲击,但是这种视觉冲击是符合唐朝“肥美” 准则的。束腰之上,唐朝仕女的肩部同样饱满宽大,下垂的发髻居于双肩之间,显得细短,衬托出唐朝仕女的体态之丰腴。束腰之下,我从衣袖末端位置开始,往下方简约雕琢出衣褶。通过这些寥寥数刀衣褶走势的刻划,加之上端束腰的凹线,来突出衣褶之下唐朝仕女臀部的肥大,这一表现手法貌似简约,实则大费心思。
在表现唐朝仕女的优雅气质方面,我主要是通过唐朝仕女的双手来体现。唐朝仕女的双手一上一下汇集在胸前,成为作品正面除仕女面部之外的主要构图。在设计画稿之时,我起初是想在这一位置雕琢出仕女丰满的胸部,以表现出仕女的丰腴体态和唐朝的开放时风,但是想到还要表现唐朝仕女的气质神韵,我也只好改变初衷,在作品正面中央以双手来代替丰胸,进而追求唐朝仕女气质神韵的塑成。唐朝仕女左手手面朝外,自然向下垂落,右手手心在外,大拇指与食指相捻,其他三指顺势舒展。这一手型的设计体现了唐朝仕女仪态的优雅。
作品雕琢完毕后,整体的艺术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看着手中的作品,我十分开心,第一次进行唐朝仕女题材的创作,就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我已经很知足。但是,仔细地端详完作品之后,我发现了作品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的手艺还需要不断的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设计方面缺少变化和灵性。作品正面的仕女衣衫,我雕琢出了衣纹的多个层次和飘动形态,但是线条却显得生硬。同时,衣纹的飘摆通体过于剧烈,缺乏疾徐变化。衣纹的飘摆多是由于风的吹拂,双手抬起的仕女,其手部长袖与肉体距离远,垂下的衣袖就自然会随风紧贴下体,这一细节我当时没有构想出,使作品正面满是浮动,却没有熟谙“以静衬动”的手法,作品就“满眼浮华,意蕴不存”。作品中,以双手形态来表现唐朝仕女的优雅气质,效果较好,但是并没有达到最优化的境地。如果是在仕女的左手之下,雕琢出一柄纨扇,着于仕女之手,这样处理既可以避免手指表现方式过于简单雷同,添加作品的正面视点;又可以将纨扇的文静气息融进唐朝仕女的气质中,突出唐朝仕女的内涵;还可以用纨扇遮掉长袖上衣纹的雕琢,增加正面的层次和变化,真可谓一箭三雕。认识到作品还有些可以完善的地方,我更加高兴,因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否定自己,才能获取更大更快的进步。
核雕《唐朝仕女》的创作让我收获颇丰,虽然仅仅是一次尝试,但是在作品创作中的所知所获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一次尝试的启动,我将会逐步地完善仕女题材作品的创作,并争取尽快创作出为大家所认可、为本人所满意的仕女艺术佳品。
参考文献:
[1]《传统仕女画技法》,黄均,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7
作者简介:
朱东琴,女,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学习橄榄核雕刻技艺,至今二十余年依然坚持不懈。其作品具有浓厚的舟山核雕传统色彩,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银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