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壶设计风格的相关研究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改变与发展,我国大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大部分人们对于文化品位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时代需要。紫砂壶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中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阶段,是我国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的瑰宝。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这些古老的瑰宝得以传承,紫砂壶也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消失中得以保留下来的,紫砂壶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磨砺,并且经过了几个朝代的文化,因此,对于紫砂壶的研究的热度在当今时代只增不减,研究紫砂壶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问题,研究它的发展与设计风格,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提升与帮助。因此,我们应该继承,中国的紫砂文化,并且通过这种宝贵的紫砂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紫砂壶;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从字面上来解释的话,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对于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我国在近些年对于传统文化的概念也是丰富多样的,总的来说,是我国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所保存下来的精神以及物质方面的财产。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经5000年,其发展的产物可谓是丰富多样、数不胜收,因为我国的整体发展是比较前进与明显的,因此会导致许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视。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理应对传统文化加以关注与支持,并且让它成为我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中国的文化不应该只是倾向于创新,也应该以批评与建议的态度去传承我们的文化财富,只有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化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我国文化的精髓,才能使我们在研究我国文化的过程中更加的全面系统。
我们国家在生产陶瓷方面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也是生产陶瓷的鼻祖,陶瓷在我国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谓源远流长,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华夏文明,也为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传承的陶瓷工艺感到骄傲。在我国的宋朝阶段,陶瓷的制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坚硬程度也已经到达一定的标准,这为紫砂壶在我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保障。紫砂壶真正得以传承是在我国的宜兴,这个城市早在5000年前就流行制陶业,其中出现的紫砂泥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原材料。根据相关的文献记载,紫砂泥在最开始并没有得到制陶者的真正关注,而是被打造成寻常的器具,紫砂壶真正的诞生时间在现今阶段还在为人们所探究。相关学者认为,紫砂壶真正起源是在宋朝,考古学者在宜兴也曾发掘出过宋代窑址,发现大量紫砂陶瓷的产物,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紫砂壶是在明朝出现的,因此,我们大概可以得出,紫砂壶器具出现于宋朝,虽然在当时还没有得到流行,只是被一些文化人所流传,并且只适用于寻常器具,但是到了明朝,相关的技术人员已经发现了紫砂泥,并且得已利用,这才有了紫砂壶的问世。
在我国明朝后期阶段,紫砂壶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当时的很多设计名家对紫砂壶进行了多方面的设计,其中以欧正春为主要代表,他在陶瓷制作方面主要是以花卉为代表,在紫砂壶设计方面十分精妙,其设计的器具主要包括紫砂壶、花盆以及瓷盘等,并且他还创办了正宗的“欧窑”,在当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紫砂壶在当时可谓举世闻名,它的真正发展也是从这里起步的。在当时,也出现了其他著名的设计大师,他们的制造风格也别具一格,其中,陈信卿主要是以仿制为代表,它的工艺非常娴熟,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说,在那个时期已经将紫砂壶的发展已经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明末时期主要的紫砂壶作品对于后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明显的变革,也对早期的欧洲制壶业嗯有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的紫砂壶设计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对紫砂壶的设计也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其制造风格有了独特的特征。这些转变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当时设计名家的风格发生了重大的转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审美风格,也间接的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审美倾向。清朝初期,统治者就非常重视满汉文化,因此将紫砂壶作为传统文化得以流行,不可否认,紫砂壶在当时的发展受到了统治阶级意志的影响。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乾隆皇帝对紫砂壶有着独特的喜爱,民间工艺者为了得到荣宠,将紫砂壶设计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将其荣升为皇室瓷器,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鸣远,他出生在一个制壶世家,其制作工艺非常娴熟,善于将各种元素加以结合,并进行创新。因此,清朝的紫砂壶设计不仅融入了明朝时期设计的特点,也将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由于历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紫砂壶在我国的发展也可谓是曲折离奇。随着清朝统治的失败,从辛亥革命开始,紫砂壶的发展失去了曾经的优势,有相关的资料支持说明,在当时宜兴附近的人民虽然积极的将紫砂壶工艺进行传播与发展,但由于常年战乱不断,政治与经济的不稳定,使得大部分从业者也无心创作与传承,之后在一些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紫砂壶的贩卖商人,他们为了获得一定的利润,在紫砂壶的传承方面也只注重数量的上升,忽视了商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当然我们不排除在当时也有部分艺术大师一直坚持自己的创新。其中陈寿珍在制作紫砂壶方面的技艺十分精湛,他的作品也曾在国际上获得许多的大奖,之后也出现了很多的工艺大师将紫砂壶的发展推向另一个高潮,并且取得巨大成就。在这一短期的时间阶段内,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紫砂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于民间手工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后,紫砂壶在我国的发展也得到了回暖,政府方面开始大力的支持紫砂壶行业的发展,并对紫砂壶的设计风格进行了创新与改造。1950年开始,紫砂壶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依旧走着诗词歌赋的风格,但在其中却加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这个阶段,主要以顾景舟的设计为代表。在当时,他的名声非常高,甚至有人将他与明清时代的设计大家齐名,他的作品以光货制作为主,壶身线条非常流畅,看上去十分淳朴自然。紫砂壶经历了历史阶段的磨练,直到现在依旧蕴含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要继承并且顺应时代的变化,去创新与传承紫砂壶的设计。紫砂壶的工艺设计师傅也应该根据现实条件与当地的文化背景,将各个时代的文化与紫砂壶的设计进行紧密结合,从而使紫砂壶的设计达到多种多样,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风格。
紫砂壶从产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它不仅代表了各代王朝的的设计风格,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标志之一。紫砂壶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历史中上经历了一个艰难的阶段,是我国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的瑰宝。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这些古老的瑰宝得以传承,使用紫砂壶不仅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而且也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对于各个时代的收藏大家以及文化名人来讲,其自身价值具有非常高的收藏性,并且,也具备人们公认的一种实用性。
各个时代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紫砂壶的发展历史就代表了每个时代对于审美的一种独特见解,我们国家在生产陶瓷方面受到了世界的瞩目,也是生产陶瓷的鼻祖,陶瓷在我国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可谓源远流长,它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华夏文明,也为一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传承的陶瓷工艺感到骄傲。使用什么样的茶具、怎样使用茶具,也间接的体现出一个时代的文化水平以及社会风格,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紫砂壶的设计风格的研究进行论述,通过浅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哪个朝代的紫砂壶工艺师傅,都不曾在一开始被真正重视,随着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发展的产物可谓是丰富多样、数不胜收,因为我国的整体发展是比较前进与明显的,因此会导致许多的传统文化被人们所忽视。传统文化对于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了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今社会,我们应该看重传统文化为我们注入的力量,不要让中国文化仅仅成为一段历史,而应该让传统文化与我国现阶段的文化发展紧密结合。
[1] 罗新新. 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壶设计风格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汕头大学,2010.
[2] 苗延荣,刘卓. 艺术设计中“文”与“质”的辨证关系[J]. 包装工程,2012,33(12):144-147.
[3] 肖楠. 论紫砂壶和中国传统文化[J]. 佛山陶瓷,2012,22(09):62+65.
[4] 王勤大. 浅析紫砂茶具之起源和历史[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46(11):62.
[5] 陈丽莉. 紫砂茶具的造型设计艺术[J]. 福建茶叶,2016,38(02):135-136.
[6] 李书志. 浅析现代紫砂茶具设计工艺[J]. 福建茶叶,2016,38(08):145-146.
[7] 沈丽萍. 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壶设计风格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 艺术科技,2016,29(07):167.
[8] 詹弘. 紫砂方器镶接成型法在茶具设计中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 吴潇园. 紫砂茶具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10] 侯亮. 继承与创新—紫砂茶具的现代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
[11] 曹楚. 紫砂茶具的延伸创新设计[D].东南大学,2017.
[12] 刘林媛. 宜兴紫砂茶具禅意研究[D].江南大学,2013.
[13] 胡付照. 紫砂茶具的文化价值研究[D].江南大学,2007.
[14] 张修乾. 宜兴紫砂茶具造型中禅意审美特征[J]. 福建茶叶,2017,39(10):69.
[15] 盛卓亚,周敏宁. 明代文人“器物观”对紫砂茶具风格流变的影响[J]. 中国陶瓷工业,2017,24(05):54-56.
[16] 张拯. 浅述紫砂茶具的文化价值[J]. 江苏陶瓷,2009,42(06):39-40.
[17] 贺盈. 论自然形体造型的紫砂茶具陶艺中的文人情结[J]. 装饰,2010(05):78-79.
作者简介:
熊正根,1972年生于江苏,江苏省十大工匠(省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致力于紫砂器的设计创新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