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肖军先生以南红玛瑙作为材质创造的佛系作品禅意十足,富有感染力,在构图上不拘泥于成法,深受文人画的影响,在造型上灵巧而生动,对视觉形式语言的应用游刃有余,在充分了解材料特征的基础上对画面中的俏色结合造型常做奇巧的处理,反映了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精湛的雕刻技巧,时代气息浓厚。
关键字:玛瑙、佛系作品、构图、造型、色彩
云南省玉雕大师肖军先生近年来先后以南红玛瑙作为载体创作了一系列的佛系雕刻作品,如《甘露法水》《虚空十方》《正法眼藏》《沐浴佛光》(图1)等,件件造型生动,雕工精湛,意境超逸,可谓当代玉雕界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这些作品以冰飘料为主,兼用联合料和九口料,艺术特色鲜明,在方寸的空间内组织佛陀、菩萨、罗汉、鹿、手印、莲花、法轮、经卷等佛教题材,通过巧妙的应用视觉形式语言,结合材料和色彩上的特征,在作品中将佛教的精髓恰如其分的表现了出来,禅意十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视觉形式上分析,这些作品具有构图巧妙、造型生动、用色灵巧、禅意深邃等艺术特征。
图1部分佛系作品
一、不拘成法的构图
首先,从构图上看,作品中灵活运用了中国水墨画的构图形式。由于每一件作品的外形不同,或圆或方,或大或小,但这些作品中没有完全一样构图,作者在创作时打破了传统佛像雕刻中常用的单体对称式的处理方法,灵活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构图,通过场景中相关题材的搭建,有效地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幅构图完整的写意画,文人气息浓厚。以圆形的《法轮常转》(图2)为例,佛陀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形体硕大,位于画面正中心略微偏右的位置,法相威严,双目微闭,右手扬起作说法印状,身披袈裟,右边靠近边沿的位置有一红色的浮雕状法轮,内有万字符,左边及下方共有一立二卧三位聆听说法的红袍罗汉;左边站立的罗汉体态修长,双手合十,腕部挂有一串长长的念珠,头部面朝佛陀且微微前倾,身体顺着圆形的边缘微微弯曲,神情十分虔诚;下方两个罗汉一高一低,均为坐卧状,头部上倾,双目似乎在凝听佛陀说法,进一步凸显了佛陀在作品中的地位,点明了佛陀以清净妙法度人的主题思想。
图2肖军作品:《法轮常转》
图3肖军作品:《梵音缥缈》
其次,作品在构图上不受传统透视原理的限制,以突出主题为中心,不达目的不罢休。作者经常借鉴类似“蒙太奇”似的构图,将与主题相关的形体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十分空灵的禅意空间。由于作品以写意为主,画面中常常将与主题相关的罗汉、佛陀、莲台、鹿、云等巧妙的组织在同一个画面中,注重形体的比例关系,最终形成了秩序感较强的空间布局。如《梵音缥缈》(图3)中构建了一个空灵的背景,双手合十的修行者盘坐在硕大的莲台之上,远处天空中的佛陀头像藏匿于飘逸的云彩之下,若隐若现,似乎在向修行者显示佛法的神通;佛陀头像与修行者之间的比例悬殊,在正常情况下明显不是一个时空内,作者通过“蒙太奇”式的构图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体现了作者在构图上高超的艺术造诣。
可见,这些佛系作品受到中国文人画的影响,作者在雕刻之前必定根据主题和材料的特点竭尽全力构思出让人震撼的布局。
二、生动灵活的造型
作品中题材的造型以深浅不一的浮雕技法为主,形态结构精准而洗练,作者十分善于表现形体的主要特征,注重点、线、面之间的穿插变化和不同肌理之间对比,在画面中形成了凸凹有致的质感,视觉形式美感十足,最终塑造出灵巧、生动的造型风格。
首先,作品中各类形体结构的处理恰到好处,洗练而概括,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与传统水墨画相比,作者所用的材料全部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每一件材料表面都不相同,作者往往需要根据材料的整体形态和色彩分布去构思画面的主题,确定形体的布局,具有较大的限制,创作难度有别于普通单色的玉石雕刻,需要巧妙的构思方能获得奇巧的视觉效果。因此,作者在塑造形体时非常灵活,会根据特定的材料因势调整画面中形体的结构,作品《正练》(图4)就是典型代表。《正练》的主题为“花放送经书,心持向如来”,作品的四周均为红色,逐渐向中间变浅,形成柔和的过渡,佛陀头位于画面的右边,佛陀的右脸、右耳、下巴、左下颌巧妙的融入到背景色中,仅仅表现了五官、发髻、左耳的形体结构,整体被处理得较为朦胧,犹如在远处一般,两位修行的僧人在绽开的花叶上一站一坐,右边还有红色的经卷,形体结构均较为完整。可见,作者在处理形体结构时是根据画面主题的需求进行创作的,常常通过形体结构的繁简对比营造出画面的虚实关系。
图4肖军作品:《正练》
图5肖军作品:《莲花问梵》
其次,作品中的造型元素以变化多端的轮廓线和转折柔和的面最为丰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则不能获得如此完美的视觉效果。其中的线条以长短不一的弧线为主,罕见直线,整体飘逸而流畅,长短结合,注重疏密、虚实关系形成的视觉变化,营造出较强的秩序感,有效突出了作品中的主题形象。而其中的面则以有一定体积感的凸起弧面为主,高低错落,形态饱满,主体形象上的弧面大多与周围的底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关系,视觉形式法则应用得恰到好处。以作品《莲语问梵》(图5)为例,画面中的罗汉、莲花等主题形象中的线条注重大开大合的整体效果,边缘线流畅而清晰,如行云流水一般,通体采用高浮雕技法,体积感较强,而周围的水纹等则采用平浮雕表现,水纹中长线的边缘缺乏明显的边界,与背景有融合之态,短线则在水纹末端的水花中,显得琐碎。
三、奇巧怡人的色彩
由于系列作品所用材料以南红冰飘料为主,这种材质在无色或少色晶莹剔透的底色上散布着一些或浓或淡、或大或小、或疏或密的红色朱砂点、线、面,冰底的质地晶莹剔透,飘红的色彩往往半透,二者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体淡雅而清新,与佛系的空灵主题不谋而合,作者将材质的色彩与画面的主题结合得恰到好处。
图6肖军作品:《沐浴佛光》
从色彩上看,冰飘料中的底色大多数呈无色的透明状或半透明状,色相以深浅不一的浅红色系为主,晶莹剔透且过渡柔和,作者通常将其处理成画面的背景,显得空灵,宛如晕开的浅红色水墨一般;部分过渡较为突兀且面积大小不一的红色则常常被作为俏色塑造成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形体,并通过大小对比营造出井然有序的层次关系。同时,这些红色通常都是画面视觉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罗汉的袈裟、莲台等。在处理的过程中十分考验作者的审美能力和对整体风格的掌握,处理得当则会给人以奇巧的视觉印象。如作品《沐浴佛光》(图6)为例,画面中顶部的浅红色块被处理成多片虚实不同的莲叶,下方的三角形红色块则成为佛陀的袈裟,宛如宣纸上晕散开的一笔红墨,现代感十足,佛陀左手扬起手持念珠,右边有一朵从湖面上长出的莲花,通过整个场景似乎看到佛陀沐浴在长满莲花的湖中,意境悠远而引人入胜。
概括而言,作品中色彩的种类虽然不多,但同一色系中色彩明度之间存在丰富的变化,过渡柔和,整体显得红而不艳,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趣味。作者通过对这些俏色的巧妙处理,最终完美地将佛系主题融入其中,形成了十分奇巧的色彩感觉,整体虚实相生、层次丰富,将南红玛瑙冰飘料的色彩特征利用得恰到好处。
小结
无疑,肖军先生的系列佛系雕刻作品中每一件中都承载着一个与佛教相关的主题思想,整体表现出一种空灵、恬静的意境,品格高雅,完美地将观者的思绪引入到场景中营造的胜境,从而让观者产生心性上的升华,最终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东坡居士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观肖军先生的佛系作品,亦能同样体会到其中意境深远的诗意。总体而言,肖军先生创作的南红系列佛系雕刻作品中的主体形象突出,个性鲜明,具有非常清晰的秩序感,充分反映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精湛的雕刻技巧,时代气息浓厚。作者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佛教文化,将自己的审美修养及对佛教的理解完美的通过南红材质作为载体表现了出来,无论是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品格。
作者简介:冯亚,男,江苏南通人,1973年4月出生,中国民协南通市玉石雕刻艺术研究会高级技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作品《老子骑牛》获2009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银奖;作品《山魅图》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金奖。中国嘉德、雅昌特约作品在苏州举办个人专场拍卖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