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惠山泥人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有着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受到中外艺术家们的青睐。但是惠山泥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术表现形式,怎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其作进一步的塑造与提升,使惠山泥人不仅成为现代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更要成为一座沟通中外民间文化的桥梁,从而使无锡的城市文化形象再次得到提升,是我们青年制作者下面要做的课题。
关键词:艺术特点 理解 传承
惠山泥人艺术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早在明末张岱的《陶庵梦记》卷中就有所记载。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和天津“泥人张”一南一北,各有千秋,都代表了我国泥塑艺术的近代最高成就。惠山泥人的原料──黑泥,取自于惠山东北坡山脚地下约1公尺,泥质细腻柔软,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惠山泥人凭借这独特的自然资源,孕育出了巧夺天功,灿烂绚丽的民间艺术文化。
一 、艺术特点的理解
惠山泥人大致可分为粗货、细货二大类。粗货如写意,细货如工笔,各有各的特点。
泥粗货代表作有《大阿福》、《小花囡》、《如意》、《三胖子》、《蚕猫》、《小板戏》等,造型简朴、夸张,外形丰满,以它纯朴浑厚的风格,熟练苍劲的笔调,色彩明快的特色,运用单片和双片模具复制生产。从“扁”中求“圆”,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象中国写意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它们和生活关系密切,风格上追求自然,朴拙可爱。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这一点和西方近现代雕塑有相似之处。西方近现代雕塑从传统的写实转为变形,追求雕塑语言的多变性和雕塑空间的自由性,不被客观物象所役,使艺术创作更具有纯粹的艺术境界。
泥细货是一种戏曲泥人,更风彩独具。手捏戏文的产生与昆腔、徽班有关。明万历年间,昆腔流行于无锡城乡,惠山艺人便开始用泥巴来捏塑戏曲人物。由于这种泥人不用模印制,全部用手捏制,而内容大都以戏曲为主,因此历史上称它为“手捏戏文”。郭沫若先生曾写诗赞美惠山手捏戏文:“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手捏戏文”是意象性的,注重“以形写神”, 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它巧妙地运用了戏曲“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情”的表现技法,借鉴了苏州桃花坞及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造型风格,再根据泥塑的自身特点,抓住戏曲中最富代表性的情节和人物特征进行创作,使手中的戏文形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以少胜多,重在神韵,是手捏戏文的一大特色。艺人们除讲究人物的动势外,对人物的脸部刻画十分重视,为适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头部的比例往往较大,即“放头缩手去颈根”,头与身体的比例达到1:5,有时甚至是1:3。这个比例与正常的人体比例虽然不相符,但由于脸部刻画得生动传神,在视觉上依然能给人得体之感,有“短里看长,小中见大”的效果。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捏塑与绘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上也有区别。绘画的观察方法是从平面的空间概念出发,是站在一个固定不变的视点上观察对象,在平面上塑造二维空间造型。而捏塑则相反,它是从立体的空间概念出发,多视点的观察对象,在空间中塑造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区分捏塑与绘画两个不同的空间概念,理解形体的长、宽、厚三度的空间关系,树立整体的立体空间观念,把握好对象的动态、结构、比例、空间、体积、整体——局部——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把形象表现得准确。捏塑得先做头部,面部和五官用“脸模”压制。男、女、老、少等人物的脸形不同,得先创制出不同的脸模。倘若泥人的脸形相同,则用一个脸模压制。脸模压制完成后,配上帽子、发饰和胡须,插上不同的头饰,再进行上彩,人物的头像便活生生地显现出来。有的脸部可略作变形修改,使人物的性格更为突出。必然也象中国工笔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划。 其次是做泥人的身段。“从下而上,由里到外”,是手捏戏文创作的一个基本规律。艺人们从下部两脚开始捏塑到腹部,再到胸部。这样一步步往上捏制,容易掌握人体的比例和动态。在人物衣袍的处理上,以“边薄中厚,下薄上厚”的原则,袍边做得愈薄、愈整齐,人物的衣衫愈能显示出飘然潇洒的感觉,从而增加人物的动势和气质。人体的手臂是预先做好后镶上去的,手指是在做好的手形上再用剪刀剪出。艺人们运用这种工艺,能将人物塑造得浑然得体。 制作手捏泥人的传统步骤是:一印、二捏、三镶、四压。一印:用模子印出所需要的头形,然后在面部修出人物的表情,再加上帽子和装饰品;二捏:按照头形,配置身段,根据“从下到上,从里到外”的捏塑原则,先捏双脚,再捏身体;三镶:将捏出来的手和印制好的头部镶接到躯体当上;四压:即压泥人的衣纹,用一根黄杨木做的压子(工具),压出不同动势和不同质料的衣纹,使其光洁流畅。 手捏戏文注重人物的脸部开相,对眉、眼、鼻、嘴的刻画十分讲究,如眉有柳叶眉、一字眉、卧蚕眉、剑眉、扫帚眉等,美女用柳叶眉,英武的正派人物用剑眉,反派人物则用扫帚眉。眼有凤眼、鼠眼、蛇眼、牛眼、虎眼等。仕女往往用凤眼,使其在秀气中微含妩媚,凶残的恶奴往往用鼠眼或蛇眼,眼睛小而露出凶光,使人不寒而栗。牛眼大而无光,虎眼亮而有生气,可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来配选。鼻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悬胆鼻代表俊秀,狮子鼻代表威武,酒糟鼻给人以昏庸丑陋之感,而鹰钩鼻则给人以阴险狠毒的印象。艺人们对嘴巴的刻画也很重视,美女和小孩儿用菱角嘴,两端微微翘起,温柔天真;老人则用畚箕嘴,给人以岁月的沧桑感。有经验的老艺人,成竹在胸,用极简练的造型与色彩,只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手捏戏文不受模具的制约,也不受人体解剖比例的束缚,可以在人物体态上曲尽其妙,做到千姿百态。制作美女时,强调“九曲三弯”,艺人们认为“美女应有婀娜的体态,关键在腰部”,只要掌握好腰的转折,神态就活了,“若要俏,美女杨柳腰”。文官、书生着眼于胸部,往往捏成“八字胸”的形式,使其显得文弱。武将着眼于“壮”,强调挺胸凸肚的魁伟气概,即所谓“文的胸,武的肚。”手和脚要尽量做到向外扩展,这样才威武雄壮。手捏戏文的作品一般较为小巧,脸部有的仅蚕豆那么大,因此艺人们特别重视脸部的开相,以彩绘手法来刻画人物的神情,以弥补泥塑的不足。“开相活,戏才活”,尽管有的戏曲人物脸谱比较复杂,但有经验的艺人只要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颇具艺术功力。
惠山泥人的上彩技法粗货与细货一致,一般是“从上到下,先淡后浓,先白后黑,头发靴子放在最后”。“头色不过四,身色勿过三”,即头部上色只能涂四次,身体上色只能涂三次。上色次数多了不仅效果不好,而且容易发裂,上色少了,则显得苍白无力。上色时要涂得快,笔发呆,色彩便死板。颜色厚度也应该相同,否则便会出现痕迹。用笔时,“直线要直,曲线要活”,泥人才会出神韵。在色泽的配置上,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律:“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才能使人看了明快爽朗。“红搭绿,一块玉”,指红色与绿色搭配使用,色彩效果很好。“红搭紫,一块死”,指红与紫并用,很难产生好的效果。“远看颜色近看花”,这是彩绘的总要求,既有大的色彩效果,又能看到局部的花纹,两者相得益彰。在纹样的装饰上,“满而不塞,繁中有简”,其花纹大都来自自然界中的花草。艺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后,与传统的图案纹样巧妙地结合运用。如老年人的服饰采用“团寿”、“长脚寿”、“梅竹”等图案;小孩子的服饰采用“百吉”、“蝙蝠”、“团球花”等图案;神仙类人物采用“云锦花”、“水浪花”、“五色云”等图案;美女及富贵人物采用“芙蓉花”、“点点花”、“荷菊”等图案。纹样与底色,互为衬托,并采用深底浅花或浅底深花的手法,使图案花纹鲜明悦目。
二 、传承
惠山泥人能够流传四百余年,并且发展成一套独特的系统,是因为“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有的产品在形式、风格、趣味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要,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因为传统惠山泥人的产品、样式、质料、风格等等,都已成为一种定势,有的已作为一种传统和规范而呈封闭状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宝贵文化遗产。从提高社会普及率,革新工艺技术,创新创作理念等方面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准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传统的不是保守的,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继承传统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作品,不断从现实社会中吸取营养,使传统的表现形式增添时代的色彩,创作适应当代生活需要的作品,使传统工艺更具生命力。开发适应时代需要的产品,必须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在原泥料用电子控制系统低温烧结新工艺,克服传统惠山泥人的“肌肤”和“外衣”存在保存难、颜料容易剥落和褪色的弱点。提高产品的牢固度,改进彩绘颜料的材质,保证外衣常亮。方便游客携带,便于保存与收藏,提高惠山泥人的艺术档次,充分提炼惠山泥人的文化元素与艺术元素。惠山泥人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和宝贵财富,它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流传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在世界艺术之林中,它那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辉。作为惠山泥人制作的青年力量我将技艺存续。
作者简介:
夏征,男,1978年生, 工艺美术师。任职于无锡市惠山泥人厂责任有限公司, ,无锡市十三届政协委员,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