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惜物·物尽其用-——小议“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

[日期:2017-05-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立国之本,也是工艺美术立业之本。从艺者必须学会物尽其用,懂得敬天惜物。“苏作”核雕的“惜物”标识,体现在工艺上的因材施雕,物尽其用,以“化腐朽为神奇”为最高境界。

 

  关键词:苏作 核雕 惜物 因材施雕

 

  一枚我早年的《观音》橄榄核雕,因保养不慎已开裂,但我仍怀揣于身。

  触摸它,我总是想到《淮南子》“兵略训”中的一句话:“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这句话理出了只有人尽其才,方能让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唯有物尽其用,才可使各种东西尽量得到利用。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立国之本,也是工艺美术立业之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仅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像今天一样,把自然视作人类经济系统里的“自然资源”。所以,古人特别喜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成“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巧合的是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中,也提出了“材美工巧”这一基本审美观点。书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以说,“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种思想与“天人合一”是相契的,长期以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美的历程。

  “天人合一”和“材美工巧”都告诫我们,从艺者只有尊重自然,懂得天生万物对人的恩赐,对天地万物怀有感恩之心,真诚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物品,才能达到求其至真、臻于至美、止于至善的境界。说到底,从艺者必须学会物尽其用,懂得敬天惜物,才有进入工艺美术行业的资格。

  事实上,这种符合天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系统,在拥有高科技的今天,虽显得苍白无力,但似乎人们都知道,物尽其用,敬天惜物,是祖上的训诫,仍是每个艺人心中的理想目标。

  对于“苏作”解释,总是长篇累牍,讲的都是其精于造材的技艺,很少讲物尽其用的“惜物”。

  “惜物”用今天的眼光看,无疑是一种极为前沿的生态伦理。庆幸的是在“苏作”中却是比比皆是,无论是营造工艺、金属工艺,织造工艺,还是雕刻工艺,“惜物”的生态意识时而在苏州工艺的器物上弥漫着。譬如,核橄榄雕的怪核巧作,就是“惜物”最好的例举。

  怪橄榄核,是核子在生长过程中的异类,因不符合橄榄核雕固定型制的要求,剔出为废料。这些废料,与长相规矩的核子相比,奇形怪状,实在无地自容,纯属“朽木不可雕”之列。但是,怪核被视作废料,只是那个“惜物”之人还在彼岸,那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没睁开。近年来,当怪橄榄核被几个核雕好手偶尔为之后,竟现天惊之笔,于无声处响了惊雷。从此,怪核以少见多怪,或是物以稀为贵,而成了橄榄核中的LV ,一枚核在千元之上已不足为奇。

  但是,真能赋予怪核文化价值,让其真正独具“生我才必有用”的禀性的,物尽其用的作品,还是少之又少之。

  “苏作”的“惜物”标识,体现在工艺上的因材施雕,物尽其用,以“化腐朽为神奇”为最高境界。这种所谓的高境界,就是艺人对“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的修行心路。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前因后果。就如王安石的《船泊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为用好这个“绿”字,敲(推)月下门,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间反复斟酌,但这些动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出春天来临后,绿闹江岸的景物变化。而“绿”字的叠现,就此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经典范例。同样的道理,雕好一枚橄榄怪核的前提,慧眼、手艺、材料缺一不可。而慧眼与手艺的前提,是人修行的因,有了此因、才会有怪核巧作的果。

  生而为核,每粒核内心都有自我表达的渴求,“惜物”是点燃其内在生命力的绿色通道。在此,我把这种“物尽其用”称之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取自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与这种冰冷而绝对的理论相反,此处的价值坐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即通过艺术的手段去处理他与物品、与家人、与生活的关系。让人们在已有价值之外重新发现“无用之用”的新价值,不涉及剥削,而关乎发现和创造,关乎艺术家对物的敬惜以及和窘迫中爆发出的审美创意能力。

  所以,好作品与橄榄核的长相无关,无论其是丑是美、是瘦是胖、是光是皱、是大是小……关键是雕刻人对敬天惜物,取法自然的解读是否“深刻”,但凡足够深刻,作品也会非常“深刻”的。

  在“吴地苏派核雕艺术专委会”近作中,“惜物”是为瑕疵之核开启的另一扇。

  在创作的道路上,我尝试着去践行这一理念,把买回家的各类橄榄核仔细打量,因核定题材、因核定刀法、因核附图案,量身定做成形式多样、受消费者喜爱的作品,《一(叶)脉相承》作品就是其中一例,它源于一粒成熟度不均的油核,采用镂空雕的刀法把瑕疵化成空棂,构织成一幅螳螂伏叶的田园风趣图,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获评2016年苏艺杯银奖。

  本人近作《忆童年》、《醉乐》等系列作品都能寻出“惜物”这一人与物和谐共荣思想赋予的留痕,并都到工艺前辈、专家老师的肯定。

  我将怀揣敬天惜物、物尽其用的善念,继续在工艺美术的宽阔大道上踏歌前行。

 

参考文献:

  【1】【西汉】刘安撰《淮南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5月出版

  【2】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

  谢玉清,女,大专文化,工艺美术师。毕业后先是从事动画片制作,后学习雕刻并从事核雕技艺至今。设计制作一体,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努力创新。作品题材涉及人物、花草、景物诸多方面,作品线条流畅细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