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喜怒哀乐》的艺术创作

[日期:2017-05-1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它需要创作者拥有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严谨精巧的创作构思和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本文以核雕《喜怒哀乐》为例,论述了核雕艺术创作的过程。

 

  关键词:核雕 艺术创作

 

  英国民间有谚语:“艺术恒久,生命短暂”,即艺术具有经久不衰的非凡魅力,能够穿透历史厚重的尘埃直抵人心。艺术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这正是它“恒久”的原因。核雕作为一门中国民间艺术,有着它独一无二的美妙之处。我们在创作作品之时,应努力以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去发现核雕美的特质,严谨精巧的创作构思和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赋予它美的精神。

  一、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

  核雕创作者平时要特别注重生活积累。因为艺术灵感以生活为基础,又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应该勤于思考、敏于感受,为艺术灵感的来临做好充足的准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正如同那一次次的“跬步”、一股股的“小流”,是形成“千里”、“江海”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创作核雕作品《喜怒哀乐》之前,就观察、感受生活,注重发掘生活中的闪光点,并随时纳入自己的艺术“储备库”中。众所周知,“喜怒哀乐”这个成语分别指的是高兴、愤怒、悲哀和快乐这四种感情,用于形容人的各种感情。它的出处最早当属西汉时期戴圣所撰的《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即,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时候,心理是平和自然的,这种状态叫做“中”;在产生情感变化的时候,表现得恰如其分,这种状态就叫做“和”。很显然,古人追求的是产生各种情感时所达到的和谐中庸的状态。

  当生活积累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有可能会产生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审美意象的瞬间形成,它特别强调突发性、瞬时性。当艺术灵感来临时,创作者就要抓住机会,牢牢捕获艺术灵感。我在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后,就产生了这样的艺术灵感:能不能制作一个《喜怒哀乐》的核雕作品,来表现这种和谐中庸的状态?我特别重视这个想法,并将其付诸实践。

  二、严谨精巧的创作构思

  在源于生活的艺术灵感产生之后,核雕创作者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进行创作构思。

  创作构思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它相当于作家在写作前列出的提纲,决定着整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创作构思是艺术创作的灵魂,雕刻者在进行创作构思时,务必要做到严谨精巧。

  在动手创作核雕《喜怒哀乐》之前,我思考了如下问题:使用多少颗核雕原料?采用何种题材?最终要形成怎样的风格?

  核雕作品有单件和非单件之分,其中,单件作品较为常见,明代王叔远雕刻的核舟《东坡赤壁泛舟图》即属于历史上著名的单件核雕作品;而非单件作品通常是数颗罗汉头像,被制作成核雕手串、项链等物。对于《喜怒哀乐》,我应该雕刻单件还是非单件的作品呢?我思忖,喜怒哀乐本为人的四种情绪状态,在一颗单籽核上雕刻成四面最为适宜。

  核雕的题材可分为传统和创新两种。罗汉、弥勒佛、观音、十二生肖、三国人物等皆属于传统题材,而鸟巢、福娃、超级玛丽、卡通版机器猫等带有现代元素的皆属于创新题材,而传统题材是我最为擅长的。因此,我最终决定使用一颗单籽核雕原料,采用传统题材,在其四面分别雕刻“喜”、“怒”、“哀”、“乐”四个头像。

  艺术品的风格有写实和写意两种,这也是中国古典画最常见的两种风格。写实,即真实地描绘事物,做到与实物相像;写意,即不求工细形似,只求以精练之笔勾勒景物的神态,抒发作者的情趣。根据实际情况,我最终决定在雕刻《喜怒哀乐》核雕作品时,采用写实风格,基本如实地描绘人物情绪变化的风貌。

  三、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

  艺术创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进行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创作者需将自己头脑里孕育的艺术形象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表现了出来。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形象被实体化,成为能够供他人欣赏的作品。

  在进行核雕作品《喜怒哀乐》的艺术表达时,我严格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了雕刻。

  首先是粗刻,即在核雕原材料上刻出头像的具体轮廓,这一步相当于绘画中的构图起形。然后是细刻,使作品产生大体的造型。接下来是打磨,这是为了让核雕作品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圆润,可以先用砂纸打磨,再用沙皮进行打磨。打磨之后需要细雕,即在细节处完善作品,使作品看起来更加完美。

  最重要的一步是开相。在开相时,要特别注意雕刻人物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其重要性。雕刻得好,则形神兼备;雕刻得不好,则神韵全无。我在雕刻《喜怒哀乐》时,就尤其注重通过眼睛来表现人物的灵魂。

  雕刻的最后一步是抛光上蜡上油。其中,在上蜡时,并不仅仅是在核雕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蜡,而是在涂蜡后将蜡搓进核子里,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用绒布进行揉搓。然后再涂一层蜡,再搓,如此反复几十次,使得蜡完全浸入到核子里,并在核雕的表面形成一层自然的包浆。抛光上蜡上油后,核雕作品的整体看上去就更加美观精致了。

  通过以上的工序,我对核雕作品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艺术表达,最终在一颗单籽上分别雕刻出了喜气洋洋、怒发冲冠、哀痛欲绝、乐不可极这四种不同的神态,表现出了和谐中庸之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这幅《喜怒哀乐》核雕作品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最终被苏州核雕艺术馆收藏。

  结语:

  艺术创作这种人类特有的精神生产活动,需要艺术家以社会生活为源泉,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进行充分的创作构思和艺术表达,创造出美妙的艺术品。艺术创作有其独特性,每个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在本文中,我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体会,希望能与大家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交流,共同为艺术花园培育美丽的艺术奇葩。

 

参考文献:

  【1】《刀尖上的艺术——苏作核雕》,袁牧,2015年1月

  【2】《浅谈核雕》,周建明,2013年10月

  【3】《鬼工技——论苏式核雕之技艺》,李晓,2015月5月

 

作者简介:

  谢志吉,1982年生,苏州舟山人,本科毕业,工艺美术师。对核雕有特殊的情感,大学毕业后回到家跟随父母(谢才元、钟秀琴)学习核雕,所制核雕继承前人精湛的传统技艺,同时融入了新时代的内容和技法,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展览会中荣获奖多项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